关羽斫刀成古泉

时间:2022-10-08 06:22:5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之后,长江的浪花翻卷着,真正的英雄在浪花中本色再现。尤其在风流才子遍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南宋,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与感怀成为社会风尚,对关羽的崇拜此时达到顶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关羽由人而圣、由圣而神。

长江中游的武汉,被长江、汉水分为三镇,长江南岸的武昌伏虎山西南麓,有一座千年古刹御泉寺,寺中的古井卓刀泉闻名遐迩。

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逐鹿沙场,可真正能成为神并被立庙祭祀与供奉的可谓凤毛麟角,蜀国大将军关羽就是凤毛麟角中的一个。关羽在武汉活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只要关羽的足迹到过这里,这里便有了与关羽相关的传说与故事。

古御泉寺中有一块《卓刀泉记》碑,碑石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原来,卓刀泉是关羽用大刀斫出来的啊!而且斫出的是一口“饮之可以疗疾”的好井。

碑石上的记载相当简略,相比之下,民间的传说更丰富多彩: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急行军至此。时值盛夏,酷暑难熬,士兵极度缺水。关羽遂令军士暂歇,并派兵寻找水源。此时,出现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对关羽言:“此处原本水丰林茂,只因来了老虎精,截断湖湾水源。如若用水,须送童男童女方可!”恰在此时,狂风乱起,虎精随风跳出,关羽见之,凤眉横竖,迅速祭起青龙偃月刀,让刀在瞬间化为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为石山。青龙复为大刀,重回关羽手中。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没想到,大刀斫地之处冒出了涓涓清泉。真个是“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将士们痛饮泉水之后,关羽以刀蘸水浇洒石山,山上即刻绿树丛生。

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何时产生?何时丰满?却无从考究。只能究其大概,是来自群雄争战后的三国鼎立,来自于关羽镇守江陵期间,为防守吴国,数次率兵进入武昌一带。后人崇拜关羽、感念关羽,便把这眼清泉取名卓刀泉,泉畔的小山取名伏虎山。卓刀为泉、伏虎为山,只此一个传说,便烘托出一个英勇无比的关公形象。其实,传说与故事都是在时间长河与历史沉淀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完善和补充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之后,长江的浪花翻卷着,真正的英雄在浪花中本色再现。尤其在风流才子遍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南宋,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与感怀成为社会风尚,对关羽的崇拜此时达到顶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关羽由人而圣、由圣而神。

此时,关羽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以及这口“饮之疗疾”的泉井,便成为人们祭祀与崇拜关羽的最好载体。人们开始依泉修建关帝庙,以祭祀关羽。

的确,伏虎山一带本就是一个战略要冲之地,曾经的御泉寺古道,历来为武昌至鄂东至江浙的唯一通道,因此,传说产生于此处非常符合关羽作为大将军的身份。这里不仅在群雄争战的三国时期为兵家所重视,就是太平天国时期,这里也曾是太平军与清军的交战之处。 虽然三国时期,武昌这块地界上缺水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因为有了一眼好井,不用关羽“斫刀为泉”,不仅泉井黯然失色,三国文化也会黯然失色。有了卓刀泉、有了伏虎山,就有了关羽的神力和威风,人们就可以感受英雄气息的濡染,感受至今仍弥漫着的对英雄的崇拜与神往。

风雅的宋代,作为关帝庙的古寺,曾经香火鼎盛,一度成为武昌胜景,游人如织。寺内石碑如是记载:卓刀泉“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声,欢如乐作。及微风披拂,而云飞涛涌,谷应山鸣。其澎湃之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幻,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故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如此一个时而清幽、时而壮观、时而美丽、时而雅致的古寺,别说古人,今人也会神往的。

明洪武五年,楚昭王朱桢曾游历此寺,品尝古井水后,下令用条石建四级井台,并用一整块石头凿井口,并在古井上建井亭,还亲笔书写“卓刀泉”三字,令石匠刻于井壁之上。如今,井泉亭早已倾废,犹存的井台、井栏与石刻,成为古寺中唯一尚能触摸的历史见证。也由于楚昭王赏识并赐字,古寺遂得名“御泉寺”。

楚昭王为风景而来,还是为名泉而来,今天已不得而知了。但很明显的是,楚昭王是喜爱卓刀泉水了。楚昭王确实是品水行家。确实,卓刀泉水并非普通的地下水。根据地质工作者的考察,卓刀泉水由两部分构成。其中一部分是雨水,雨水垂直渗入伏虎山的土壤和岩缝中;另一部分是在含水层和隔水层相互影响制约下,致使部分地下重力水运移到地形低凹的地方,被迫出露地表。正因为卓刀泉水是经过多层岩层过滤的地下水,才会清澈澄净、清冽爽口,炎夏时饮用,有消暑解乏的功能,而且特别适宜冲沏香茗。正因为如此,楚昭王才如获至宝,对卓刀泉进行了最有效的保护。

御泉寺也历经沧桑,屡毁屡建。宋代的古庙在明末战乱中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后,又在太平天国时期再度遭毁。清咸丰八年,湘军名将胡林翼发动善男信女捐资重建,并刻下《清咸丰八年功德碑》为证。清光绪二年,伏虎山周围开始遍植树木,几年后林木葱茏,原有胜景再次复现。民国五年(1916年)卓刀泉再次重修,重修后的山门上刻有“卓刀泉”三字。

1956年,市人民政府曾对御泉寺景点进行过维修,并改名为“古卓刀泉寺”。卓刀泉寺与卓刀泉从此连为了一体。

上一篇:学院茶的商道 下一篇:古董家具与仿古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