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青年的困境与出路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08 05:39:38

底层青年的困境与出路文献综述

摘 要:学术界关于底层青年群体研究成果逐渐丰富,本文意在对其作一文献述评,从何谓底层青年,底层青年的成因,面向底层青年的焦点问题以及底层青年问题的社会治理对策几个方面展开,希望能对底层青年议题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底层青年;研究述评;困境;出路

底层青年作为一类特殊的青年群体,面临着许多生存发展困境,通过研究社会对底层青年的关注度及管理状况和实效,对底层青年进行群体特征分析及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科学的理论化体系,帮助我们更加理性清晰地认知底层青年这一群体。本文旨在通过对底层青年的产生原因,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措施等方面的文献回顾,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底层青年研究的不足,针对底层青年的现状提出我们相关的一些看法。

一、何谓底层青年

在国外,瑞典经济学家纲纳・缪达尔认为社会底层人群特征包括由永久性失业、无就业能力者、低就业者组成的弱势群体。

在国内,社会学者于建嵘在2010 年提出底层知识青年这一概念,主要是指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见识,但没有被纳入国家体制内,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漂移的年轻人。

刘又嘉认为底层青年主要是指由于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状态,不拥有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并抱持着“底层认同”的青年群体,主要包括贫困的青年农民、进入城市的青年农民工和城市贫困青年等。他认为底层青年相较于普通青年来说有更强烈的政治参与的现实诉求。

根据上述学者观点以及相关文献的总结,本文暂将底层青年定义为应符合符合以下五个特征的群体:

①中等偏低收入或者无固定收入,收入分配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为主

②身份地位处于社会底层

③主要寄居于规模较大的城市,且在寄居城市中无固定居所和户口;或有较为固定的居所,但尚未获得所居城市户口。

④有相较于普通青年来说更为强烈的政治参与现实诉求

⑤结合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标准(15-34岁)和所探究对象的特殊性(已参与工作),我们界定社会底层青年年龄为20-34岁

二、底层青年产生原因

关于底层青年的产生原因,学术界的看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一)大城市的吸引力。根据社会学家芒福德的观点,大城市就像是一个磁体,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和资源,而大城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使得更多青年来城市打拼生活。

(二)中国就业环境的变迁。中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就业形势骤然严峻起来,这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得不待在大城市寻找考研深造或其他就业机会。

(三)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差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量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无特长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窘。而近年来,这类毕业生数量激增。他们的择业观较为盲目,虽有高学历却没有较好的生活、工作和心理状态。

(四)落户城市困难。一方面,户籍政策严格;另一方面,房价不断攀升。在大部分城市,外来人口取得当地城市户口的重要条件是在该地拥有一定大小的住房,然而楼价不断攀升为其带来致命的压力。

(五)中国阶层的固化。虽然改革开放使得社会的流动性有所改观,但是这些流动大多局限于地域间,行业中的流动,身份的变换和地位的提升却较少涉及。这使得底层青年难以打破底层的束缚。

从中可以看出,底层青年群体主要集中于规模较大的城市中。就业形势严峻,政策倾斜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底层青年群体的产生。其中最严峻的因素当属高房价。房价的攀升加重了底层青年的落户困境,使中下层通过财富积累实现地位上升的可能性变得更小。此外,在阶级相对固化的今日,底层青年的产生不仅与社会现实境况相关,也与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很大联系。

三、底层青年常面临的问题

针对底层青年在城市生活中面R的问题,笔者通过归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描述,将其分为外在的社会问题和内在的心理问题。

(一)社会问题

1、住房问题

近年来,许多省份的房价都在不断攀升,相应地,出租房的价位也日渐上升。底层青年在城市中定居不仅有着“购房难”的绝对压力,有的甚至面临着“租房难”。他们为节省开支,只能选择面积小、地段远、环境差的出租房,如城中村、胶囊房。

2、就业问题

由于就业岗位的限制以及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等原因致使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其他刚步入社会的人士暂时无法就业。

3、婚姻问题

门当户对观念的普遍存在,使得部分本地人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外来人口,并成为与外来人口结婚的阻力。

4、子女上学问题

社会进入到21世纪,第一批底层青年大都有了子女,子女上学问题随之产生。大部分底层青年都没有该城市户口,子女上学阻碍重重。

(二)心理问题

1、心理的断乳期所产生的恐惧与畏难情绪。

如今的底层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无独立生活的经验,初涉社会时心理的断乳期尚未结束,或依赖家庭,或缺乏走入社会,面对人生的勇气。

2、心里缺乏归属感,始终处于一种漂的状态。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一方面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学生队伍不断增大,为人才市场补充了新鲜血液,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他们常常被忽略甚至被政策边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职业目标越来越模糊,对所处的城市缺乏归属感,生活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住房、就业、婚姻等实质性问题始终得不到良性的处理,致使底层青年的生活越来越窘迫。从底层青年个体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个体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相差迥异,一旦这些问题发作,将带来广泛的恶性社会影响。

四、对策

针对上述底层青年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学者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

1、适当调整政策措施,解决底层青年的住房问题。加大政策性和保证性住房的投入,从而抑制房价,保持房价的相对稳定和低廉。完善公租房制度,增加公租房数量,严格审核制度,使真正需要的人入住。

2、加快教育改革脚步,改进底层青年子女的教育问题。积极倡导教育改革,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制度,使教育、高考问题更加公平合理。

3、加强政府、社会、学校对底层青年的关心、扶持及引导力度,改善底层青年的就业及心理困境。由于底层青年群体的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现实,政府、社会、学校应周到地帮助他们,对他们实行救助措施,切实维护其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其改变就业观念,加大帮扶力度,提高就业率。此外,应鼓励自主创业。

在解决底层青年这一问题上,学者们有个共识,即政府是消除其困境的绝对主力。笔者以为,除政府外,底层青年困境解决的目标主体更为多样。若能争取社会大众对这一群体的认同与支持,其在城市中的生活也许会更具认同感。此外,解决困境的真正出路在于其自身,要依靠自身努力,追求职业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获取更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摆脱困境。

五、结语

青年是真正有生的力量,我们应该提高对青年的重视,尤其是还尚处于社会底层,面临着许多困境的底层青年。让青年多去发声,发动他们自己的力量去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

由于底层青年群体的复杂性,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较笼统,所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可以以城市漂族为出发点,从城市漂族的角度看待底层青年,注重城市漂族这一代表性群体的困境与出路的研究,同时将研究目光重点聚集在城市漂族的发展方向上,关注其生活理想与发展目标,以更加积极的视角观察并助力其在城市中的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找到真正可行的困境解决方法。

此外,提高社对青年的开放度,增强底层青年的政治参与度是另一个有待挖掘的角度。渠道的放开程度决定了社会的活力,因此,加强底层青年群体利益诉求渠道建设,寻求多样化的途径为底层青年发声创造条件是接下来的研究中噬待加强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刘悦,王效柳,周义明. 社会结构视角下青年阶层固化问题探析[J]. 怀化学院学报,2015,01:73-76.

[2]李春雷,邹月华. 底层青年群体媒介抗争组织化路径纾解[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02:51-56.

[3]刘又嘉. 底层青年政治参与的传媒引导[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02:57-60.

[4]李春雷,曾娅洁. 社会底层青年群体的记忆打造与传媒重塑研究――基于昆明炼油项目的实地调[J]. 新闻大学,2015,03:58-64+76.

上一篇:浅谈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的作用 下一篇:从老舍文学作品中看介词“从”的隐现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