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技术理性的阴霾:教育技术专业实践新探索

时间:2022-10-08 05:26:57

拨开技术理性的阴霾:教育技术专业实践新探索

摘 要 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技术理性,结合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舍恩的反思性实践思想进行揭示和批判,并提出培养教育技术学“反思性实践者”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专业实践 技术理性 反思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当经典受到质疑,所谓肯定的知识也变得不再确定,我们可以感受到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影响全世界的文化思潮,正在汲取各方“营养”而不断发展的教育技术学自然也受到影响。但起源于理性主义的教育技术学,深具现代性,后现代带来的批判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想直接对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挑战。而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实践中确实一直存在着一些倾向于技术理性的问题,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实践者必须努力克服这些问题,成为更加全面的新型人才,不断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信息时代,肩负起优化专业发展的重任。

1教育技术专业实践陷入困境:技术理性

技术理性就是把科学和技术置于重要位置,把科学理论作为专业知识的源泉,把专业实践视为一种应用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充斥着教育的各方各面。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经常被简单认为是一个学生按照课程设置进行实践,从而达到能够熟练掌握技术的活动,这种认识正是技术理性的典型表现。而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也确实折射了技术理性的影子:部分学校课程设置过分重视技术的学习而忽略理论学习的价值。后现代主义认为,技术理性主义的错误在于把技术这种有限的、现成的方法夸大成唯一的、无限的方法。既然技术本身已经蕴含了技术理性的因素,学校在实际设置课程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其本质特性,而不是过度加重对技术的学习,教育技术学本身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其根本姓“教”而不姓“技”,对技术的过分侧重只能导致专业发展方向的偏颇。

2困境中的指路人:唐纳德・舍恩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目的在于试图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以优化教育过程,而在真实情景的教育实践中,待解决的问题并不会以预定的方式呈现在实践者面前,而是需要在混乱、繁杂和不确定的材料、情境中去构造。技术理性的批判者舍恩指出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即便一个问题能够明显浮现,它也可能无法归于既存的理论或技术的类别中,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是十分独特或不稳定的。其次,由于人们的学科背景、组织角色、个人经历、兴趣或政治、经济观点上的差别,对于同一个问题情境,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框定问题方式。再次,有些问题情境还可能存在价值冲突。舍恩认为技术理性支配下的专业实践及教育模式在面对实践的不确定性时,是无法胜任和不完整的。它忽略了实践中的自然性,造成实践者程序化、工具化地运用既定科学技术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从而导致各种专业失败现象;它割裂了方法与目标、研究与实践、认识和做事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学校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的鸿沟,最终导致专业知识失效。针对实践情境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独特性及价值冲突,舍恩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认识论―行动中反思。

3教育技术专业实践全新思考:学会反思

诚如上述,为了解决不确定的问题,实践者必须具备一种专业的艺术,而这种专业艺术的核心便是行动中反思。舍恩提出要培养具有行动中反思能力的“反思性实践者”。如何培养“反思性实践者”?舍恩提出最有效的途径是推广反思性实习。

在舍恩那里,实习是指“为学习某项实践而特别设计的学习情境或活动”。 反思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帮助学生培养行动中反思的能力,另一方面当课程开展顺利时,教练与学生间的对话便以互动的行动中反思形式呈现。反思性实习的特征主要有三个,即从做中学、“教练”而非“传授”,以及教练与学生间的反思性对话。

舍恩反思性实践思想也在提醒我们,对反思性实践思想的学习与运用也不能遵循技术理性的模式―运用其思想工具性地解决教育技术专业实践中的各项问题。作为学习者和教育者,要持续地关注真实,尽可能地从遇到的现实中学习。解决专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真正领会反思性实践思想的精髓,才能做到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杨静.教育技术发展的后现代解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3] 哈贝马斯,李黎等译.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 朱琼敏.唐纳德・舍恩的反思性实践思想及其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启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高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一篇:现实主义在校园文学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