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与建筑

时间:2022-10-08 03:43:51

读《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与建筑

摘要:张择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真实生动的再现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华景象,通过这幅长卷中描绘的城楼、街道、房屋、桥梁以及人物风俗场景,为了解北宋城市空间、建筑形式、桥梁工艺等方面提供了珍贵形象的历史资料,在城市空间及建筑史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 北宋; 汴京; 城市 ;建筑; 汴河; 虹桥

Abstract: Zhang Zeduan’s genre painting Re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is authentic vividly reappear the flourishing scene of Bianjing in the Earlier Song Dynasty. The city gate towers, streets, buildings, bridges and characters and custom scenes painted in the painting provide the precious and visual historial materials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Earlier Song Dynasty urban space, building types, bridge art and some other aspects, which possess a very high value in the researching of history of city space anf constrction.

Keywords: Re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the Earlier Song Dynasty; Bianjing; city; Bian River; rainbow-shaped bridge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背景

《清明上河图》传世版本很多,笔者在此讨论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版本,即故宫藏本。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以长卷的形式,用散点透视构图画法,真实生动的在再现了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城一片繁华向荣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对自然、建筑、人物、事件以及场景的真实刻画反映了北宋汴梁城的日常生活以及风俗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性与概括性,历史与艺术价值很大。

由于宋代建筑留存至今的极少,尤其是原始城市风貌与世俗建筑,《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一幅写实风俗画成为认识与研究北宋城市建筑提供了珍贵具体的形象史料。笔者仅从城市风貌与建筑角度进行赏析。

2. 城市风貌

首先是城市风貌,《清明上河图》深入刻画了北宋末期、宋徽宗时期的首都汴京的城区内外以及汴河两岸的城市建筑以及民生风貌。汴京早在唐朝原本是一个地方的首府,由于其位于黄河中游平原,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故工商业十分发达。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并进行了多次建设。史料记载,东京三重城,即外城、内城、宫城。外城周19公里,周共城门十一座,另有水门五。内城周9公里,于外城中央偏西北,各面三座城门,宫城即为皇城稍偏西北,各面一座城门。画面从城门高大巍峨到店铺面街林立,一派忙碌的景象,可以看出,从整个城市布局看,已经完全打破了唐朝以来的里坊制。自西周起,城市中的居住单位称为“里”,从北魏开始使用“坊”的称谓,城中出现的商业区称作“市”,坊市都有围墙划分,且住宅与店铺只能开门于坊市围墙之内,并以严格的管理制度划分,这样的规划方式充分体现了封闭和限制, 各尽其能,便于管理的坊市制也只产生于当时的生产与经济条件下,自宋起,城市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里坊制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需要,先由“侵街”现象逐渐出现了向开放式街市的巨大转折。东京在改建汴州为都城的时侯就已经产生临街店铺,随后宋朝彻底取消里坊制,并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追求商业利益随之取消了“夜禁”制度,于是城里出现了“夜市”“早市”以及“鬼市”。故有宋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所述“州桥夜市,东角楼街,楼东街酒楼”。在这样的环境下,伴随着里坊制的彻底崩溃,市场完全临街而设,大量的邸店、酒楼等公共场所沿街而建,街道集市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场所。有如《清明上河图》所示,整幅长卷的高潮,作者表现的街市部分并不见坊市的围墙,完全是临街布设,坊市合为一体,热闹之极。这一重要转变,标志着近代城市居住商业城市的雏形已经开始展现,在开放城市之中才能出现《东京梦华录》所述的“相国寺内万姓交易”“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坊市制的取消,对宋街道形态的丰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空间,无论是店铺门脸还是临时摊位,加之各种行为和交通方式的行人,形成了亲切朴实的商业街的形态,并不宽敞的街道,加上侵街占道的店铺,欢门林立,高低错落,而且大多商铺都有挑檐、货棚、摊位,在街道底层形成了一种中性空间,把店铺的室内空间与街道的室外空间弱化,这样的“廊下空间”模糊了内外空间的同时,紧密的联系了店铺与街道也是商客之间的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关系更加融洽亲密,大大丰富了商业街道功能与形态关系。

3. 建筑特点

3.1 住宅形式

由于取消了坊市制度,为了管理统治方便,把几条街分成为一厢,每厢又分成多个坊,根据记载当时东京城内有8厢121坊,城外有9厢14坊,共计十多万户人家。225在《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郊外住宅形式比较简单,基本就是茅屋且墙身并不高,少部分是茅草屋结合瓦屋面,用竹木搭起屋架,四周用草毡围住,有的草毡上用泥浆加固(见图1)。而在城中所表现的繁华的商业街景时,在店铺后并不难发现住宅的影子,长方形平面布局,并且前店后寝的形式已体现出来。

屋顶形式多为悬山顶或者歇山顶,基本为瓦屋面,院落的形成非常明显,合院比较普遍,类型丰富,“工”字形的院落的大量使用也是宋院落的一大特点。反映了出了我国传统住宅“前堂后寝”传统与内向性的特征,突出住宅的阶级和伦理性。此时的住宅规模与汉唐相比,规模相对小,但风格清新明快。图中所示的院门,也可以看做是早期的牌楼的形式,院门已经出现了成熟的门顶出檐的形制(见图2)。因为不论住宅,官府甚至皇宫,都有大大小小的院落,故这样的院门就成为建筑主体的一部分。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牌坊,早期叫做“衡门”但仅是两根直立的木柱上加一条横木成为门,《诗・陈风・衡门》道:“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所以古代称简陋的房屋为 “衡门茅屋”。 晋“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在晋陶渊明的《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也曾出现。公元12世纪颁行的《营造法式》当中也记载有乌头木的形式。但早期牌坊与牌楼还是有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部分。不管怎样,牌坊从出现至今,它所体现的意义是不寻常的,标识、纪念、导向、装饰等作用在当今仍可以看到。

北宋对建筑的要求相当严格,在《宋史》的记载中可见"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绘栋宇及朱黝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 “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可见当时官方规定,除官邸寺庙之外,普通建筑不得使用斗拱,门屋,也不允许民宅梁柱彩绘。虽然在富人之中存在违规现象,但北宋民居建筑普遍体 现出了朴素的风格。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楚看到一组建筑的院门出现门屋斗拱形式,(见图3)且门屋为无地的“断砌造”(见图4),《营造法式》中记载:“若断砌即卧长二尺广一尺厚六分……其立长三尺广厚同上。”图中纵向的条形构件为立,正门侧设有乘马台,可以推断出是一处官宅,可见北宋官员车马的使用比较普遍,从格局来看廊屋代替了回廊,屋顶多为悬山。旁边的“赵太丞家”与之并列更加说明里坊制已彻底瓦解。“赵太丞家”对面宅院门檐下也可见斗拱,顶下两个门柱,可见也是官员宅第,非一般居民。

3.2 公共建筑

《清明上河图》最生活化的表现就是人群熙攘的街市,画中的建筑基本是商业店铺,这当中的各类的店铺也几乎反映和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很多的场景都被清晰的记录了下来。酒肆、茶楼、布店、寺庙、药铺、脚店、私塾、金银铺等应有尽有,各色招牌旗帜纷繁,又与行人、车马、商船等组成了一幅幅有机生动的画面。在《东京梦华录》中所提到的一百多家商铺当中,酒肆、茶楼等饮食店铺就占半数以上,“清风楼”、“潘楼”、“欣乐楼”、“仁和正店”、“高阳正店”、“遇仙正店”、“八仙楼”、“中山正店”、“长庆楼”、 “张八家园宅正店”、“王家正店”、 “会仙楼正店”等大规模酒楼“七十二户”。其中著名的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东京梦华录》所提到的场景充分生动的体现在画中。 北宋复杂的店阁楼台也在酒楼建筑中见到,多为二三层阁楼为中心,廊屋环绕或形成前院,装饰十分豪华,画中城门附近的一处酒店,在画中可谓规模之极,酒气高高飘扬,屋顶为九脊歇山顶,门前设彩楼欢门,门前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十分壮观。围成的后院隐约可以看到成堆的酒缸(见图5)。正幅画中门口设彩楼欢门的酒楼达六处之多,虽彩欢楼门规模装饰有大小,但也形成《东京梦华录》中“ 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的壮观景象。画面中沿街布置的开敞 的酒楼食店更是不计其数,比比皆是,可见北宋东京酒肆茶楼为当时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业为当时160多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整幅画中,所有建筑共119栋,墙体用木材的建筑共有96栋,砖仅2栋,可见无论城中还是市郊,北宋建筑板壁占大多数,砖石的较少。屋顶形式双坡悬山顶为主,占所有建筑80%以上,同时可见庑殿、歇山、硬山屋顶。屋面以青砖为主计108栋,郊区有少量茅屋,有的屋顶加设天窗,转角的屋顶正脊延长构成十字相交的两个气窗(见图6)。店铺的装饰分为布制的幌子,木质招牌,还有红绿杈子与彩欢楼门,其中木质招牌最为多见,彩欢楼门多设酒店门前,《东京梦华录•酒楼》中描绘“凡京师酒店门前,皆缚彩欢楼门”。从中可以得知宋代居民以木为最常用建筑材料,宋《营造法式》也最多讲木作制度,可见宋城市中由于多木、竹房屋,也极易引起火灾,所以有《宋史・周湛传》中的“湛知襄州,襄人苦陶瓦,率为竹屋,岁久侵据官道,檐庑相逼,火数为害。”

3.3桥梁

汴梁虽地处平原,但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便是水路,城内有五丈河、汴河、金水河以及蔡河四条主要河流,其中《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汴河最为重要。画中从汴河开始画面上出现了商铺一直到城门为止,其中往来人群、车马、船只、沿河店铺及大小摊位,汴河两岸繁华的水边商业景观主要描绘了繁华的景象,画面中心的虹桥横跨汴河南北两岸,桥上满是人群摊位,反映了飞架于河两岸虹桥的重要作用(见图7),《东京梦华录》对虹桥记载如下:“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门外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当时汴河共有桥梁十三座,虹桥与天汉桥最为重要。虹桥犹如长虹架于两岸,给汴河水陆通行带来了极大便利,人们喜爱的称其为“飞桥”“飞梁”“虹梁”。这样的桥型已经失传,通过《清明上河图》的清晰描绘,为今后对虹桥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虹桥这一古代优秀的发明,首创于山东益都地区,历史曾有相关记载,《渑水燕谈录・事志》记载:“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 “明道中,夏(竦)英公守青,思有意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 所说的是青州城在水上架设有柱的桥梁,经常被夏季洪水所冲毁,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很大忧患。到了明道年间,州官夏竦想要加强桥梁,有一位曾是守牢卒子有这样的办法经验,取石在两岸相叠加,用木料交叉贯穿的方法架起了飞桥,桥下没有柱子。飞桥经历五十余年尚未毁坏。“庆历中,陈希亮守宿,以汴桥屡坏,率尝损官舟害人,乃命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日虹桥。”在庆历年间,州官陈希亮,因桥经常使往来船只受损且造成人员的伤亡,命工匠仿造青州飞桥,自此之后,飞桥被广泛运用,为桥下船只及两岸往来提供很大便利。这一段历史,《宋史・陈希亮传》记载:“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常,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可见当时记载有误,“始作”飞桥的并非陈希亮,而是“牢城废卒“。画中描绘的虹桥是一座单跨等边折线形的木构架桥,跨度二十米左右,离水面净高近六米,桥下可见为背纤船工所设通道,从画中看出极大的方便了水陆船只车马往来。画面上的虹桥表现出了五节拱骨,由于最北端的一节大部分被埋于桥基的培土下,不易发现,其实共有六根。(图8)(图9)桥体以很薄的拱面,显得轻盈,宛如飞虹。记载“饰以丹”是用红或青色油漆颜料刷饰,起到防潮防腐效果,每一节横骨可见装饰“清水兽面板”也起到防水的作用。虹桥的艺术效果,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与书中记载非常一致。桥上行人、车马、摊位众多也说明了虹桥结构简单,受力合理,经久耐用。据史料记载,北宋末年,政和宣和年间尚且完好。王安石《示平甫弟》中有“土桥立马望城东”的诗句中的土桥就是指“下土桥”可见汴京虹桥至少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由此可知,近千年前虹桥的建造,不仅实用美观,也反映了我国高超的造桥技艺与艺术造诣。

虹桥桥头各有两个高起的木杆,上部有十字交叉端木,顶部可见鸟形装饰(见图10),对此作用,推测不一,擅鉴古书画大家徐邦达推测:“桥下两旁,各树有一支风信杆,大约是为河道中船只设立的”。周宝珠讲其进一步具体为古代的风向标“五两”。“五两”是我国古代的风向仪,它的起源可上溯至汉代张衡所做的“相风铜鸟”。《三辅黄图》记载:“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天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鸟,过风乃动”。另一种说法,画中木杆为华表,为突出虹桥标识性,那么鸟形物为白鹤,唐诗中有“天寒白鹤归华表”的诗句。笔者同意后一种说法华表传说为古代帝王设立为听取民意,《淮南子・主术训》中有“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谏鼓就是在朝外悬鼓,帝王面见打鼓的臣民,谤木是在要道立木柱,功臣民书写意见。谤木最初的形制可见晋崔豹《古今・注答释义》中,“程雅 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如华也・问,形似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后来慢慢不具有听取民意的作用而转向指示与标识作用,同时形成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宋画《金明池夺标图》中的华表,装饰作用更强,因为金明池仅为皇帝游乐御苑,故其它作用很少。由于华表立于室外,较易受风雨侵袭,演变为石质,元代《卢沟运筏》图中十一孔桥头圆柱形华表石质收分圆柱,与今天的华表更为接近。

4.8 结语

当今,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宋代建筑实物现存很少,城市空间环境也早已不存在,为了解研究北宋城市与建筑带来难度。《清明上河图》以长卷风俗画的形式提供这一宝贵史料,为推测北宋城市以及建筑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宋]孟元老 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崔豹.古今注(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徐邦达.《清明上河图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P3l,1958年第1期。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柯宏伟.《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酒店的建筑特色》,《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元]《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谭刚毅.《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Research Northern Song Dynasty city and the building through " qing ming shang he tu "

Ma Teng-fei

The genre painting from Zhang Zeduan "qing ming shang he tu", it real vivid reappearance a lively picture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time Kaifeng, the tower over a city gate, the street, the house, the bridge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 custom scene which described through this long painting in.It is provided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material to understood the city space, building form, bridge and other aspec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also had the extremely high historical value in the city space and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research area.

上一篇:临近营业线石质基坑开挖工艺 下一篇: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