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影响学生提高翻译能力的语言文化因素

时间:2022-10-08 03:12:47

试论影响学生提高翻译能力的语言文化因素

关键词:翻译能力; 英汉语言对比; 翻译技巧; 中西文化差异

学生中存在一种观点, 认为只要阅读量足够大,阅读能力和词汇量都会随之提高和扩大, 翻译就不成问题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翻译既是一种技能, 又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涉及广泛的文化交流手段, 它还是一种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将原文作者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的艺术, 不是外语学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自然掌握的。翻译是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 是用一种语言的符号, 将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进行再编码并使之符合译入语语言和文化规范的过程。本文拟从英汉语言对比、翻译技巧和中西文化差异三方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翻译问题作具体分析, 以此探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必要性及措施。 一、学生翻译能力薄弱的表现 1. 对英汉语言差异了解甚少 翻译首先是语言文字的转换, 因此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对源语( Source Language) 和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 的深入了解和熟练运用。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 但是从本质上而言,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体系的语言。学生在近十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缺乏对这两种语言异同的理论性了解, 更多的是停留在语法层面的简单对比, 拘泥于词组和句法结构。译文不仅要忠实地再现源文的思想, 更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但是多数学生习惯于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实现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 由于母语干扰, 其英语译文不地道, 呈现出汉语式英文, 而又由于英语的干扰, 汉语译文又呈现出浓浓的翻译体味道。简言之, 学生在翻译过程中, 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拘泥于语言文字在字词层面的转换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缺乏了解, 导致差强人意的译文。 许多同学对中英文的表达方式、句法结构差异分辨不清, 翻译过程中常常机械套用源语句法结构, 比如把“请尽早回复, 告知是否有空房”, 译成了“Please respon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ell whether havevacancy. ”从此句的译文来看, 译者根本就不知无主句是汉语的一大优势, 汉语的主语不像英语主语那样与全句有全面而又紧密地关系, 它有时可以省略, 它和谓语动词的关系也不那么牢固。而英语则是一种突出主语的语言, 主要是谓语描述型的, 以大量内迁短语和从句为成熟标志, 具有明显的陈述性, 逻辑性较强。 再例如, “由于距离远, 又缺乏交通工具, 农村社会是与外界隔绝的。这种隔绝状态, 由于通讯工具不足, 就变得更加严重了。”译成了Because there is agreat distance and there are enough transport facilities, theruralworld is isolated. This isolation has become more se2rious because there are not enough information media. 汉语原文是一种典型的流水句, 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通过安排词序和使用助词来表达, 词的先后次序按逻辑关系层层递进; 而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 注重逻辑语义关系的显性表达, 以主谓结构协调控制全句, 同一信息在英语中的句法结构往往和汉语有很大差异。这个译句照搬汉语句式, 译文( Target Text) 既没有对原文( Source Text) 进行适当地增词或减词, 也没有进行适当的词类转换, 更没有按照不同情况改变句子的结构、语序, 去进行正译或反译、倒译或综合翻译, 致使译文虽然传达了汉语原文的意思, 但却不是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2. 缺乏翻译技巧的训练, 死译硬译问题突出 翻译技巧指的是翻译的具体手法, 即翻译源语时在某些场合需要对译语作哪些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依据就是源语和译语在语言、语法及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即由于这两种语言的不同, 用译语来表达源语的信息时, 需要在词句上作哪些改变才能表达出与原文相同的意思。 翻译技巧是前人在翻译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经验, 翻译技巧的使用可以使译者在翻译中事半功倍地译出理想的译文, 避免翻译体汉语译文和汉语式英文的产生。常用的翻译技巧有选词用字、增词法、省略法、重复法、转换、词序调整、正反交替、从句的译法、长句拆译。 学生译文中“过于直译”、望文生义甚至“死译”的现象很多, 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对翻译本质的正确认识所致。翻译就其实质而言是信息的交流, 而信息的准确传译必须摆脱源语言形式的束缚。 例如, “It is three months since he smoked. ”很多学生的翻译是“自从他抽烟已有三个月了。”因为许多学生在碰到以sinc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时, 他们单纯地把since 译成“自从⋯⋯以来”。其实在以since 引出地时间状语从句中, 表示状态的持续动词译成汉语时, 往往要译成否定的意思。因此, 该句的正确译文应该是“他有三个月没有抽烟了。”“死译”、“硬译”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翻译技巧的缺乏,表现在翻译时脱离语境, 一个词句或一种翻译如果被引用时脱离有关的语境时, 我们把这称为断章取义,也就是孤立地一句一句地处理译文, 致使行文缺乏内在联系。 如: There is a lot of luck in drilling or oil. The drillmay justmiss the oil though it is near; on the other hand,it may strike oil at a fairly high level. 误: 钻探石油有很大的偶然性。钻头可能到了离油很近的地方却没有碰到油; 另一方面, 也可能在相当高的水平上打出油来。 正: 钻探石油有很大的偶然性。钻头可能到了离油很近的地方却没有碰到油; 另一方面, 也可能在相当浅的地方打出油来。 At a fairly high level 从语境来分析, 意思不是“在相当高的水平上”。而是指“不用打得很深, 在较高的位置上”, 所以, 译成“在相当浅的地方”。 3. 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导致翻译失误 语言是符号, 语言的使用是传递信息, 更是传承特定语言的文化。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 更是实现文化交流的手段与产物, 因此翻译离不开对文化因素的考虑。英汉两种语言承载的文化体系差异颇大。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习惯, 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某些习惯用语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导致翻译错误。例如: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该句与我们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看似有相同的意义, 但在英译汉时绝不应该译成“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是我国的一位历史人物, 与英文原作上下文意思不符。要在既不走样, 又避免因民族色彩引起矛盾的前提下, 把它译为“一个人不及两个人聪明”就比较合适。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原译为: Man p roposes,God disposes. 原译出自一位英语六级86 分的学生之笔, 他直接引用了英语谚语, 译到如此已是难能可贵。但是, 汉语中的“天”并不等值于英语中的上帝(God) , 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和道教为主的国家, 把“天”视为自然界的主宰, 而西方人多信仰墓督教, 认为上帝(God) 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原译把汉语的佛教色彩变成了基督教色彩, 这会让英语读者产生误解, 中国人也信上帝( God) 。为了避免产生误解, 要将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背景表达出来, 改译为“Man p roposes, Heaven disposes”更好。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到, 没有基本的英汉语言对比和文化知识, 不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仅有较大的词汇量和较强的阅读能力还是无法传达出原文准确意思的, 而这些知识和技巧是通过一定措施才能被学生所掌握的。 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建议 1. 深入英汉语言对比的了解 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之上的。在翻译实践中, 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尤其是相异之处, 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比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 在翻译时就可以自觉地运用这些特点,使我们认真考虑如何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比如就拿词汇现象中词序方面来说, 汉语说, “她在图书馆里看书”, 但用英语表达却是, Sheis reading a book in the library (她读书在图书馆里) 。汉语中状语“在图书馆里”要放在谓语动词“读书”的前面, 而在英语中状语就得放在谓语动词“读书”的后面。再比如句法现象中句子结构的各自特点:Here ends the diary of Dr. Watson. 华生医生的日记写到这里就结束了。英语句子的倒装结构主要出于上下文或语气上的需要, 以使说话或文章重心突出有力。汉语一般不用倒装结构, 所以英译汉时时常需作适当改变。 2. 适当增加翻译技巧的讲解 笔者曾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适当加入翻译技巧的讲解, 并让学生就此反复练习后, 发现学生就类似内容的翻译, 有了不小改善。以“被动结构的翻译”为例, 学生在翻译英语被动结构时, 认为只有把汉语“被”字翻译出来才能体现原文的意思, 于是在翻译“He was considered quite qualified for the job. ”时, 很多学生将之翻译成“他被认为很适合做这项工作。”其实不然。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译成汉语时有些可译成汉语的带“被”、“给”、“受”等被动句, 但很多情况下, 都可译成汉语的主动句。所以, 这个译文从语法结构上看, 没有错, 但从语义角度看, 这种译法有点生搬硬套汉语的被动结构。如果在译句中增译“人们”, “有人”, “大家”, “我们”等泛指性主语,将译句变为主动句“大家都认为他很适合这项工作。”就更贴切了。像这样的被动句除了增译泛指性主语外, 有时也将之译成汉语里的宾语等等。将这种技巧和方法给学生讲解后, 再让他们反复练习翻译类似的句型, 可以发现, 学生的这类翻译有了不小改进。当然, 要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还有很多途径, 条件允许的话, 还可以帮助学生成立互相学习的翻译小组或社团, 借助影视、网络等, 帮助学生更好更系统地掌握翻译理论、技巧和目的语言文化知识。 3. 鼓励学生增强文化敏感性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 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 语言将一无所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同, 翻译既要在深层上对比不同文化的共性, 又要在表层上充分显示出不同文化的个性, 才能更好地完成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传递。有些表达在原作者以为是常识的, 译者却甚陌生。如: Every Jack has his J ill是人各有偶; It’s myliver, Doctor. 这句简简单单的句子指的是医生检查身体用力按小孩的肝时, 好多小孩怕痛都会喊, 美国小孩就常这么对医生喊。所以, 这句话应译成“肝是我的呀, 大夫”, 言下之意是: “别用那么大劲”。 我国的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多半要么喊痛, 要么哭闹, 绝不敢与医生理论。又如: I bought a new hat.Not another one是西方人对某事表示惊讶和强烈不赞成时常说的话, 可译为: 不是吧, 又买一顶! 或天哪, 又买一顶! 要使译作能正确传达原作的意思, 译者除了多翻词典多向原文本族语者请教外, 还要充分理解原作中的文化语境。只有了解异域文化, 认真研究原语的语言文化, 了解文化差异、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 只有正确理解文化语境, 译文才能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 总之, 笔者认为, 如果学校在教学指导上重视翻译教学,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革新教学方法和内容, 以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为理论基础, 强调翻译语言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全面讲授翻译技巧, 学生的翻译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 1 ]  王占斌. 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J ]. 上海翻译, 2005 (1) : 32 - 34. [ 2 ]  周庆锦. 语境、文化与语法例名翻译一得[ J ]. 惠州学院学报, 2005 (1) . 36 - 39. [ 3 ]  罗晓燕. 大学英语教学和学生翻译自主能力养成[ J ]. 中国科技信息, 2005 (5) : 149. [ 4 ]  张美平. 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5 (2) . [ 5 ]  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 I].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发行公司, 2003 (1)

上一篇:俄语数词与语言文化 下一篇:新形势下的劳动合同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