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时间:2022-10-08 12:30:36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认知活动中思维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激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智慧增长知识。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1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在新知识的导入阶段,通过挖掘教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是很重要的一环。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一节时,一开始,我先让每名同学自己任意出题:随便列举一个数字,自己笔算能否被2,3或5整除,然后让老师猜。老师能够准确无误地猜出。最后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准确判断能否被2,3或5整除吗?这一问不仅引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这样的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又如上“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节。为了说明面积单位的意义和作用,老师先让学生分别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后出示这两种方法都无法直接比较大小不等的两个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急于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的状态。教师抓住时机点拨“划分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使学生思路豁然大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两个划分为16个方格的图形提出:“它们的面积一样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划分的方格要大小一样才可以比较。从而引出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这两个问题情境的创设,由此及彼,循序渐进,一次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问题情境“激疑”功能。

2 借助直观,启迪思维

新课程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让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小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一般规律是:从感性材料出发向抽象概念发展。教学时要充分提供合乎学生经验的具体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勤于独立思维的习惯。如“圆柱的认识”的教学要求是:①认识圆柱特征;②看懂圆柱平面图;③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如果教师教学时没有借助直观教具。只凭口头描述来教。那么学生只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相反。如果教师能通过实物、教具演示,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那教学效果将会是与上述口头描述截然不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借助直观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更多感性认识,启迪学生通过思维,抓住事物本质。总结出规律。

3 抓住徘徊,引导思维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受所学数学知识的限制和思维不成熟性的影响,往往出现思维徘徊:即开始思考错误。后来改正了或在正误间犹豫。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一信息反馈。把知识引向深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解答:“一个正方体的棱长3米,它的体积是多少?”一名学生板演,刚开始列式为:3×3×6,马上改为:3×3×3。讲评时,我不是简单的打“√”。而是让这名学生说出为什么把“3×3×6”改为“3×3×3”。学生说:“因为要求体积。”我又问:“体积和表面积有什么不同?”学生说:“正方体有6个面积相等的面,所以表面积是一个面的面积乘以6,而体积是一个底面面积乘以高(棱)。”学生这样错了又改了一前一后都是受一定思维活动所支配,老师捕捉这一良机,不仅复习了旧知,也让学生纠正了旧知中“徘徊”的知识点,避免了学生思维的自生自灭。这样的教法,不仅让全班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让学生理解到通过自我检查,纠正错误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4 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思维最有效的训练办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式样题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通过这些形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思考,从而拓宽解题思路,发散学生思维。如在分数应用题“商店共运来500千克梨和苹果,梨是苹果的2/3,商店运来的梨和苹果各多少千克?”的教学训练时。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分别从“分数的分率”“按比例分配”“方程”等多种思维角度出发。得到如下多种解法:

解法1 苹果:500÷(1+2/3)=300(千克)。

梨:500-300=200(千克)。

解法2 2+3=5。苹果:500×3/5=300(千克)。

梨:500×2/5=200(千克)。

解法3 设苹果运来x千克。

x+2/3x=500x=300 2/3x=2/3×300+200。

解法4 2+3=5。苹果:500÷5×3=300(千克)。

梨:500÷5×2=200(千克)。

这样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欲望。

诚然,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众多,但我相信教师只要善导如细雨润物,学生只要“善学”如吸水,教学效果应是水到渠成的。

上一篇:新视域下在教学实践中体验数学价值 下一篇:创设情境 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