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马铃薯秸秆带状覆盖栽培

时间:2022-10-07 11:22:55

旱地马铃薯秸秆带状覆盖栽培

一、适宜范围

适宜在年降水量300~550mm的旱作农业区推广种植。

二、带幅

秸秆带状覆盖分覆盖带和种植带,两带相间排列;分搬运式和双垄沟式两种种植模式,各地可选择使用。

1.搬运式

覆盖带50cm,种植带70cm,总带幅120cm。秸秆需要异地搬运。秋末先进行土壤耕作整地和施基肥,然后进行带状覆盖。搬运式进一步分沟覆秆和平作覆秆两种类型。沟覆秆在覆秆前先镇压覆盖带,可用小四轮拖拉机轮胎来回碾压形成宽50cm、深5-10cm的沟,内轮距70cm范围为预留种植带,不进行镇压。沟覆秆方式方便覆秆和固定秸秆、镇压踏实的覆盖带有利于水分侧向运输到种植带,结薯集中,收获方便;平作覆秆的覆盖带不镇压,将玉米整秆直接覆盖预留覆盖带。

2.双垄沟式

利用前茬双垄沟地膜玉米结构,接茬种植马铃薯。强调前茬双垄沟地膜玉米采取可降解膜种植。覆盖带40~50cm,种植带70cm,总带幅120cm。秸秆不需要异地搬运,前茬双垄沟地膜玉米高茬收割(留茬高度5cm),将玉米整秆就地割放在40cm小垄上和10cm小沟内,形成覆盖带。大垄不覆秆留作马铃薯种植带。若可降解膜未完全降解,可保留大、小垄残膜直到马铃薯春播前,在播前1周将70cm种植带局部旋耕或深松,种植带可降解残膜不再捡拾,可通过局部耕作留入土壤,用作肥料。马铃薯收获后,可将秸秆旋耕粉碎还田,来年倒茬种植玉米。也可继续利用秸秆覆盖种植马铃薯,实现一次覆秆、两茬利用,节省耕作费用和用工。覆秆两茬再利用时,可将头茬小垄覆秆移换到大垄,即覆盖带和种植带位置互换,实行同一地块轮作倒茬。种植密度与头茬相同。

若前茬双垄沟地膜玉米采用普通聚乙烯不可降解地膜,可在春播前一周揭去大、小垄残膜并带出田外,然后在大垄种植带进行局部耕作、施基肥和播种。马铃薯收获后,可将秸秆旋耕粉碎还田,或覆秆二茬再利用继续种植马铃薯。

三、播前准备

1.耕作整地

夏茬田收后深耕灭茬,耕后不耱、晒垡熟化15天以上,然后耙耱保墒。秋末再结合旋耕一次性施入所有肥料,耙压整平,准备春播;秋茬田随收随耕,可将耕作灭茬、施基肥、耙压平土一次性作业完成。

容易发生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在播种前或机播时,每亩用10%吡虫啉湿拌剂200mL+水75kg,或3%辛硫磷颗粒剂5kg+细土15kg,或2.5%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mL+水75kg,进行毒土撒施或药液喷施。

2.施肥

旱地秸覆盖追肥不方便,可将全部肥料一次性做基肥施入。依据各地配方施肥参数,以地定产、以产定肥。一般推荐基肥施用量为:亩产2000~2500kg地区,可亩施纯氮6~8kg,P2O5 4~6kg;亩产3000~4000kg田块,亩施纯氮8~10kg,P2O5 6~8kg;若同时亩施腐熟有机肥3.0吨左右做基肥、上述参考施肥量可取下限。

四、播种

播种期与当地常规地膜和露地种植相同。播种可采取人工穴播和机械播种方式,播种深度15cm。种植带种两行,行距20cm,两播种行与覆盖带边缘分别相距25cm,两行三角型播种。

种薯最好采用脱毒种薯。各地根据品种类型、水肥条件具体确定适宜种植密度,要求与当地地膜种植密度相同。一般中晚熟品种参考密度为:年降水300~400mm产区,适宜密度为2500~3000株/亩;年降水450~500mm地区,适宜密度为3200~3700株/亩;500~550mm地区,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亩。同样条件下,早熟品种可较中晚熟品种增加500株/亩。

五、田间管理

1.病虫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与早疫病可同时防治,每亩第1次用72%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300~450倍液,第2次用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第3次用64%杀毒矾(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银法利(氟吡菌胺・霜霉威) 水剂100ml叶面喷雾;环腐病防治可在发病初期使用氟派酸1000倍液等进行喷洒;蚜虫防治每亩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倍液防治;每平方米有黄地老虎3~5头、蝼蛄3~5头、金针虫3 头时为地下害虫的重点防治时期,要开展全田普防,一般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60ml+水45kg,或用2.5%功夫(氯氟氰菊酯)乳油17ml+水45kg灌根,每隔7~10d(天)防治1次,连防2次。

2.中耕与除草

现蕾期进行中耕,中耕划出锄与培土和人工除草相结合。若田间杂草多,可进行化学除草,化学除草应根据大田杂草种类合理选用除草剂。马铃薯除草剂要特别注意用药安全,切忌超量用药,严格遵照各除草剂的施用时间和对天气的要求等。杂草多的田块强调马铃薯播前使用除草剂,除草剂可根据当地杂草种类、使用经验和效果,选择使用。

六、收获与贮藏

1.收获

当植株大部分茎叶枯黄,块茎易与匍匐茎分离,周皮变厚,块茎干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为食用和加工用块茎的最适收获期。种用块茎应提前5~7d收获,以避免低温霜冻危害,提高种性。机械收获可先将覆盖带秸秆拨放到50cm开外的空闲地带,或利用前置式豁秆器,边拨秆边收获。收获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并要避免块茎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而降低种用和食用品质。

2.贮藏

收获的块茎,应根据用途不同,采用相应方法进行贮藏管理,以防止块茎腐烂、发芽、受冻和病害蔓延,尽量降低贮藏期间的自然损耗,保证马钤薯的食用、加工用和种用品质。

上一篇:果树根系水土保持效能的植物学机理 下一篇:山地果园春季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