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在人文地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时间:2022-10-07 10:25:37

研究性教学在人文地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一、 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研究性教学,也称研讨式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泛义的理解,研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利用来自实践或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案例或问题进行类似研究的训练。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文献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是让学生独立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

2.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其教学过程必须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参与性;学生全体、全程、全面、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以学科为本。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中“研究”讨论的焦点是“人文地理”,集中体现其科学性、研究性、社会性、生活性、时代性、地域性、综合性、边缘性、预测性的内涵与特色。

开放性。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形式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资源开放;学科开放;教学系统开放;研究结论开放;学生思维、情感开放。

有效性。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有效、教学内容有效、实践应用有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教育价值。

系统性。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活动渗透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后作业、考试形式、学位论文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关系到教育、学习、管理、评估等多个层面,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工程。

3.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目标

基于教师的目标。教师在策划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预案”中,要研究教育规律,提升教学质量;审视人文地理学科前沿,提升人文地理学科水平。

基于学生的目标。学生在落实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实践了人文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基于教学的目标。在整个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创新人文地理学教学模式,变革人文地理学的学习方法,构架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活动有效机制,实现人文地理学教学革命。

4.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

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一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要求教学内容选择应注意:体现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重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奇特性、生活性和实用性。二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要求学生具有研究性教学内容的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研究条件等。

研究性教学选择的具体内容。包括经典性人文地理问题、社会性人文地理问题、前沿性人文地理问题、生活性人文地理问题、乡土性人文地理问题、时事性人文地理问题。

5. 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模式

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形式的多样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过程的有序化:在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问题的提出——引导——准备——指导——实施——展示——评价——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思路、层次逐步落实完成。使研究性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开放的、主动的、互动的、探索的、求真的。目标的多元化:真正实现人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研究与创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教育。

研究性教学实施需处理的六个关系。人文地理研究性“问题”的选择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主导、问题的激发者、教学过程的策划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反思者,学生—主体、问题的解决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体现者;理论与实践关系:切入—印证—融合—升华;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时间安排、信息来源、问题分析与解决;基础与拓展的关系: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实践、应用、拓展;有序与无序的关系:组织与自主,放与收。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模式。分为“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模式横向体系(图1)和“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模式纵向体系(图2)。

二、人文地理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优化教学情境与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强调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由管理者、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协助者和服务者,主要为学生创设友好的发展环境。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在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思维方式也从单纯的教师思维到复杂、多向、多元的师生共同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对教学形式是开放的,以课堂、校园、社会为平台,采取自主型、问题型、体验型、交流讨论型、研究型等多种方式,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社会、野外相结合。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表现在教材与其它教学资源的结合。教学视野不仅限于课堂、教材、考试,而是随时把师生引向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全球性、区域性、地方性人文地理问题的关注中,大大拓宽教学的空间,使其得以在更广的视野空间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

2.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人文地理研究性课堂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学生从人文地理知识的被动接受和吸纳者转变为人文地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人文地理客观世界的探索者。研究性教学蕴含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学生自身非智力因素中对人文地理需要、动机、理想、兴趣、爱好、意志、情感、习惯等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人文地理”情意因素,尊重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人文地理问题,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口头表达、互助合作,以及发散性思维、综合分析等多方面的人文地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更加重视学生人文地理的动机、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人文地理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判断辨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协作互助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批判创新能力。

3. 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与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学习者、参与者、研究者”,教师的作用是积极的、主动的、主导的。要实现研究性教学,教师必须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思想,研究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研究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形式与方法,研究理解课程内容的宏观结构与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研究“时事性”人文地理、“区域性”人文地理,研究学生的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以及总体知识背景与知识水平,研究学生对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以及总体知识的心理需求与理想愿景;要实现研究性教学,教师必须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自身具备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以及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背景与开阔的学科思维通道,具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善于评价,发挥表扬的艺术,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动力,具备对学科、课程、研究性内容、学生心理、研究性教学过程的宏观驾驭能力。所以,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同步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是教师自身发展、自我创新的过程,是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4.有利于人文地理课程特色的显现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是有利于学生建构人文地理宏大、复杂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体系,建立“大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和观念,时时、事事、处处都能透视到人文地理学的内涵与学问。二是有利于学生跨越时空,围绕 “人文—地理—关系”核心主题,建立“人类地理系统”。 三是有利于学生掌握人文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四是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应用人文地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课内和课外、书本和社会相结合,把课本、理论、课内的生活化、实践化、社会化、具体化,把实践、课外、社会的理论化、 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书本上、理论上的要在实践中寻找对应并深化。五是有利于学生建立人文地理的空间概念,具有地域性的人文地理理念。六是有利于学生注重人文地理具体知识、理论学习以及人文地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七是有利于学生关注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等问题,关注“人地关系”现实问题、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八是有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上一篇:巧妙把握课堂尺度 提高课堂有效性 下一篇:家长是最好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