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杀手”

时间:2022-10-07 10:09:42

低温伤害发生的条件

所谓低温,在法医学上常指危害人体健康的相对较低的环境温度。低温并非一个绝对的温度值,而是一个相对的温度概念。一般来说,温度低于人体舒适温度的环境称为低温环境。18℃以下的温度即可视为低温,但对人的工作效率有不利影响的低温,通常是在10℃以下。在低温环境下,如果人体中心体温低于35℃时,即处于过冷状态。

低温伤害程度往往与地理及环境因素有关,环境温度越低、风速越高、湿度越大,伤害程度也就越大。低温伤害还与个体因素有关,包括年龄、饥饿和疲劳、外伤或疾病、酒精和药物、其他个体差异及精神状态的差别等。由于人们的体质千差万别,不同的人对低温的耐受力并不一样。通常来说,健壮的人比瘦弱的人更耐寒,中青年往往比老人和儿童更耐寒,健康人比病患更耐寒。在过度疲劳等情况下,若产热低于散热,也容易引起冻死,这种情况被称为疲劳冻死。人体在低温环境暴露时间不长时,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使人体深部温度保持稳定。但暴露时间较长时,体温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接着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低温还促使体内分泌多量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氧化后的产物能产生幻觉。有的受害者因此可能失去辨认方向的能力,在局部地区来回走动,留下一趟趟往复错乱的足迹。如果不仔细加以判断,会误认为受害者在死前遭到不法分子的追赶。

考虑身体素质和衣着的因素,对破案有很大益处。比如,冬季一位穿着单薄的儿童在野外被冻死,这很可能是儿童在拐卖、虐待等过程中被遗弃而出现的故意杀人案。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家长在冬天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就跑到室外去。当然,如果穿着破烂,也不排除死者是被冻死的流浪儿。

值得一提的是,服用酒精、的受害者容易出现冻死现象。在北方的冬天,每年都会出现醉酒者在步行回家途中冻死在野外的案例。为什么醉酒者容易冻死呢?很明显的原因是醉酒者容易瞌睡,往往等不到回家就一头栽倒在路边睡着了,在环境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北方冬夜,这样很容易被冻死。醉酒者容易被冻死还有其他生理方面的原因,因为在室内饮酒时受害者在酒精的刺激下血液流动加快,人体容易产生温暖感,即使刚到室外这种温暖感还存在,这样受害者会主动减少御寒衣物。事实上,酒精引发的血液流动加快其实会加速人体散热,受害者在室外体温下降更快,更容易被冻死。此外,醉酒者多个器官被酒精麻痹,身体调节机能减弱,体温调节及御寒能力降低,这也导致醉酒者容易被冻死。

其实,低温损伤不只是出现在冬季,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若是出现冻死的情况,则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特征,一般出现在深秋、冬季和早春等室外气温较低的时候。在一些有争议的案件中,往往是环境温度不太低(比如几摄氏度)时,法医判定受害者被冻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法医一定要谨慎下结论,要给出特别合理的尸检证据才能让受害者家属信服。

低温对人体伤害有多大

法医学研究表明,低温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极冷的低温下,很短时间内便会对身体组织产生冻痛、冻伤和冻僵。(2)冷金属、冰块等与皮肤接触时所产生的粘皮伤害,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零下10多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中。(3)温度虽未低到足以引起冻痛和冻伤的程度,但是由于全身性的长时间低温暴露,使人体热损失过多,深部体温(口温、肛温)下降到生理可耐限度以下,从而产生低温的不舒适症状,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头痛、瞌睡、身体麻木等生理反应,还会出现感觉迟钝、动作反应不灵活、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以及否定的情绪体验等心理反应。

低温损伤的外在表现可按照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类冻伤,这是法庭判定低温冻伤者受害程度的重要依据。一度(Ⅰ度)冻伤者表现为冻伤部位局部形成红斑,多发生于肢体末端和体表暴露部位。二度(Ⅱ度)冻伤者在红斑部位形成水泡,内含液体,水泡底部呈炎症反应。三度(Ⅲ度)冻伤者局出现部组织坏死症状。目前,司法鉴定机构对冻伤面积的计算没有单独的标准,一般参考烧伤的计算方法。

低温受害者被冻死往往会经历4个时期:兴奋增强期、兴奋减弱期、抑制期和完全麻痹期。各期之间不是截然分开,是相互连续的。兴奋期的体温为35℃~36℃,受害者出现寒战,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此期可产生较多的热量维持下降的体温。兴奋减弱期的体温为30℃~35℃,受害者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逐渐减弱,呼吸、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出现倦怠,运动不灵活,并可出现意识障碍。新生儿和心脏病患者容易死于此期,这个时期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抑制期的体温为26℃~30℃,受害者心率、呼吸和血压逐渐下降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意识处于朦胧状态。此期体表温度和肛温有一段时间接近或相等,出现“反常热感觉”,可发生“反常脱衣”现象。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间质水肿,内脏淤血,循环血量减少,心血搏出量减少,心脏传导系统的不应期缩短,导致心室纤颤死亡。完全麻痹期的体温在25℃以下,此时受害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呼吸、心跳抑制,血压几乎呈直线下降,各种反射消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最终导致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冻死者的尸体有哪些特征

冻死者的死因判定看似很简单:冬季在野外冻僵了且没有外伤,那不就是冻死嘛。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法医,不能如此轻率地下结论。在不少案例中,即使法医认真仔细地进行了鉴定,还有死者家属不服气,要状告司法机关不作为!因此,法医通常不会轻率地对死因下结论,往往需要找到一些科学的证据。

那么,法医究竟是如何判定受害者是被冻死的呢?长期以来,法医总结出冻死者会出现的一些身体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死因鉴定。比如,冻死者的皮肤会出现鸡皮疙瘩。但是起鸡皮疙瘩不是冻死的特征性改变。很多溺死、急死、机械性窒息的尸体也会出现;有些人在冬天被掀起衣物进行胸外按压抢救的时候,因为有濒死期的反应,所以胸腹部也会出现鸡皮疙瘩。另外,因为超生反应,甚至很多尸体死后被冷冻,也会出现鸡皮疙瘩。因此,鸡皮疙瘩只是参考依据之一。

冻死者的身体呈自然状态或卷曲状。人在冻死前,中枢神经系统被抑制,全身呈麻痹状态,体温虽然在逐渐下降,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却发出错误的信号“反常热感觉”,冻死前人在朦胧的温暖感觉中死去。所以,尸体的姿势多数是自然,表情很安详,看上去甚至像在笑一样。另外,当疾病突然发作时,冻死者多呈卷曲状。

冻死者的尸斑呈鲜红色,放置室温过夜解冻,尸斑可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或紫红色。非冻死的尸体尸斑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若将尸体放入冰箱冻结或放在零下温度雪地一夜,尸斑也会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由此可见,尸斑鲜红色不是冻死尸体特有的尸体征象。冻死尸体尸僵发生迟,消失慢,而且强硬。冻死者的尸体还会在其他死亡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尸斑部位出现孤立、鲜红色的斑块,在身体暴露处以四肢多见。这些与尸斑无关的鲜红色斑是冻死尸体很有意义的体征。

冻死受害者有时会出现一种叫做“反常脱衣现象”的情况,这是非专业人员质疑法医鉴定冻死者的最常见原因。一些冻死者会将衣服部分掀起,暴露胸腹部;有的脱去鞋或扔掉帽子、手套、围巾等;有的解开衣扣或鞋带;有的死者会脱去外衣,只剩下内衣内裤,甚至有冻死者全身。这是因为受害者在深度被冻之后,受害者意识被麻痹,神经系统中的体温调节区域过度反应,结果让受害者反倒产生一种过热的幻觉,然后就下意识地脱衣。受害者在下意识地脱衣过程中,指甲可能会挠伤皮肤。有的冻死者在失去意识之前或下意识地抓挠头面部和手部等部位,令这些部位出现擦伤、血痕和皮下出血情况。上述现象导致男性冻死者看上去像是遭遇了抢劫,而女性冻死者看上去很像是遭受了害。法医在这种情况下判定受害者被冻死,受害者家属往往不服气,认为司法机关不作为或徇私枉法,这需要司法机关对受害者家属耐心地进行科普工作。

除了对冻死者体表特征进行拍照取证外,还要进一步对死者进行尸检以检查组织内的损伤情况。尸检之前先要对尸体解冻,此时可能出现溶血和骨折的现象,需与外伤和疾病相鉴别,注意缓慢解冻。取下死者的内脏组织,切片后进行病理学诊断,可以发现冻死者的每个脏器都会发现特异性改变。髂腰肌出血是冻死者相当特异的生活反应。脑及脑膜充血水肿,颅内液量增多,可发生颅骨骨缝裂开。左心室血液鲜红色,右心室血液暗红色是冻死尸体具有的征象。食管黏膜糜烂或坏死脱落。胃黏膜沿血管可见褐色或深褐色弥漫性出血斑点,其数量和大小不等,少者几个,多者数十个或更多,大的如豌豆,小的如米粒。冻死时发生胃黏膜出血斑首先由前苏联学者维斯涅夫斯基发现的,故称为维斯涅夫斯基氏斑,发生率为85%-90%,是生前冻死时最有价值的征象。切开肺部,可以发现肺水肿、气肿,稍挤压肺切面可溢出鲜红色血性液体和泡沫,气管内有淡粉红色泡沫。

以上描述的是一些冻死者的身体特征。但是,法医在判断冻死的时候,不仅要观察以上特征,更应该排除中毒死的可能性。另外,要注意分辨是否是刑事案件,防止犯罪分子伪装冻死的现场和尸体现象。同时,要进行病理诊断,排除死者系疾病导致的猝死。总之,在具备冻死的环境下,具备冻死的征象,明确死者不存在潜在性疾病,排除其系被人为伤害、杀害、窒息、中毒死亡等因素以后,才能下冻死的结论。

链接:如何对冻死者进行尸检

对冻死者进行尸检一般采用镜检(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和生化检验两种方法。所谓镜检,就是切开冻死者的器官,获取组织、细胞,在显微镜下观测内脏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为冻死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所谓生化检验,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冻死者的尸体进行检查。

镜检首先要检测的是心脏。光学显微镜检测显示,冻死者的心肌细胞由于水肿或出现冰晶而被分离,肌纤维断裂,有大量的收缩带。心肌细胞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肌膜下核浓染,核膜皱缩。心肌间质水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心肌传导细胞明显肿胀,胞浆呈疏松状态。用电子显微镜检测发现,冻死者的心肌糖原颗粒消失,细胞核膜破裂,核染色质浓缩。心肌间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胞浆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泡,伸出很多舌状突起,内皮细胞联结被破坏。

镜检还要检测肝脏的病变。光学显微镜检测显示,冻死者的肝细胞肿胀,部分肝细胞胞浆呈颗粒状,部分区域胞浆呈空泡变性,细胞核大,核质疏松,间质轻度淤血。电子显微镜检测显示,肝细胞内的细胞器明显减少,胞浆疏松,α型和β型糖元颗粒明显消失,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空泡变性。线粒体轻度肿胀,嵴结构不清或解体呈絮状物。腹腔神经节也是常见的检测部位。冻死者的腹腔神经节血管充血、出血,神经细胞尼氏小体消失,核质疏松,核仁可见。轴突、树突肿胀,细胞周围间隙增大。神经节周围结缔组织淤血、出血。

对冻死者常常进行血糖、血含氧量和体液酸碱度三项生化指标的检测。首先,检测血糖。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冻死者体内血糖明显升高。生化检验的第二个指标是检测左右心室血氧含量。冻死者左右心室血液中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非冻死尸体死亡前机体仍存在外呼吸和内呼吸,所以非冻死尸体左右心室血液和动静脉血液的氧气、二氧化碳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一氧化碳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第三个指标是体液酸碱度。当体温过低时,酸碱平衡失调,出现酸中毒。

上一篇:立体化办案, 清除工会“血吸虫” 下一篇:“保胃战”:不是一个人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