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文风”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时间:2022-10-07 10:04:21

提要:贵州广播电视台把“走转改”作为全台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抓手和常态工作,化“改文风”为内在自觉意识,把“改文风”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改文风 贵州广播电视台 舆论引导

贵州广播电视台把“走转改”作为全台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抓手和常态工作,特别注重在“改文风”上下功夫,积极探索规律、增强活力、提高水平。现在,很多受众反映,贵州广电节目信息量大了,动态消息多了,节目好看了。我们感到,随着文风的变化,作为省级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得到了提升。

化“改文风”为内在自觉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转变,任何形式的活动都只能昙花一现,难以持久开展。针对编辑记者中存在的“改文风是纸媒的事,广播电视有声音有画面,不存在改文风的事”“省级广播电视本身就在基层,不需要改文风”“改文风就是‘下基层访贫苦’,多找些贫困方面的素材即可交差”“改文风就是多用点民间俚语,多取点花哨标题就行了”等思想误区,贵州广播电视台一方面加强学习探讨,认真查找宣传报道中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央媒体的观摩,了解新闻报道最新的动向和语态。

通过学习研讨,使编辑记者认识到改文风并非一项新要求,而是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贴近”要求等一脉相承的党的新闻宗旨的要求;鲜活的文风并非对新闻工作者的特别要求,而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状态;“改文风”不是对新闻事业发展的约束,而是有效推动新闻工作的改革和转型,重塑广电自身优势,并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巩固传统媒体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广播电视节目并非越长越好,“假长空”的结果只能是疏远受众、降低公信力,只要能抓住要害、说明问题,“短实新”的报道更能体现广电特色,更能抓住观众、形成有效传播。思想误区的打破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改文风”已逐步内化为全台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意识,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真正努力实现文风的转变。把“改文风”落实到具体行动

一是开设专栏,为清新文风提供空间和阵地。

贵州广播电视台在各频道、频率的各类新闻栏目中分别开设了“新春基层行”“隆冬基层行”“贯彻党代会精神基层行”“幸福千万家”“百姓书记话小康”“发现最美劳动者”“归家的幸福”“新房新春”“黔地标”“岁月黔景”“春运故事”“家乡的变化”“十精神在基层”等“接地气”的专栏。通过常设专栏,用更多的时段和板块关注基层,把更多的镜头和话筒对准群众,用老百姓的语言说话,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二是沉在基层,为改文风提供源头活水。

如何才能“改文风”?贵州广播电视台紧紧抓住“三个回归”——即“回归新闻本源、回归记者本源、回归广电本源”这一宗旨,要求记者到基层去,到真实的生活中去,不仅用双脚走,更要做到思想和心灵的融入,多接地气才能求真务实。广播共派出3∞多路报道团队、200多名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有声有色的调研采访活动。电视新闻中心、公共频道、5频道、黔龙网等都对“改文风”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组织策划,安排扎扎实实走基层,集体研究新的文风。

三是服务大局,用清新的文风弘扬时代主旋律。

媒体“改文风”,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彰显媒体的责任,真正发挥好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的作用。因此,贵州广播电视台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独特生动的表现手法,通过小角度、小人物、小事件折射出社会的大发展、大变革。

1.改进时政报道。对“省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赴长三角考察调研暨招商活动”这样涉及全局的重要新闻,深入开掘会议中的重点和亮点,做好程序性报道,做优配合性报道,报好、报实、报活,把省委的决策部署说清说透说准,把老百姓需要了解的信息点归纳好,让老百姓清晰明了。

2.加强新闻评论。摆脱以往较多依靠通稿的状态,针对重大活动、热点话题,主动发声,明确立场,引导舆论,如《十评十破十立》等,收到好的效果。

3.加大民生报道,让一批鲜活的百姓故事在“贵州新闻联播”甚至头条播出,让联播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社会反响良好。

4.加强引导性新闻报道,推动问题的解决。如,在电视新闻中心推出的《追问薏仁米之困》的四集报道中,真实记录了群众在市场上销售薏仁米的真实场景。在整个事件的发展中,记者没有浅尝辄止,而是蹲守在市场上,记录了薏仁米种植大户焦急、无奈的表情,以及多收三、五斗后的沮丧。同时,记者在完成市场上的薏仁米价格调查后,还专门就此走访了主管部门,就薏仁米的价格之痛、如何帮助群众解决销售难等问题进行深入采访,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改文风”的良性环境。

有时讲到“改文风”,大家都认为很好。但要长期坚持,又都感到有难度。这其实反映了我们在制度建设上的不足,没有一套让好的文风能够成为常态的、所有媒体参与者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制度环境和行为规范。为此,贵州广播电视台逐步建立完善的鼓励好文风的考核、考评机制,通过考核机制、收入分配倾斜、评优评奖等手段,充分调动采编人员深入基层的积极性。

“改文风”带来实际效果

一是作风改变,“新闻立台”基础进一步夯实。

通过“改文风”的持续深入,贵州广播电视台采编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报道文风有了较为明显改变。一位记者在她的文章中写道:“我突然明白,过去这几年,我们的采访之所以要不断去‘行’,之所以要努力‘向下’、之所以要努力深入‘最低’的地方,就是为了到一线去,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到新闻的源头去,采写了鲜活生动的报道。这样的过程,恰恰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构筑精神高地’的途径所在。”

二是节目质量提升,得到受众好评。

通过“改文风”,贵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的质量与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观众反映节目好看了,主管部门认为“节目内容充实了”。收视率调查清晰显示,“贵州新闻联播”在贵州省广电网近期的收视率出现了7%的峰值。又如去年4月,贵州卫视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了专题片《双肩背出鱼水情》,真实讲述了贵州长顺县敦操乡“背篼干部”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群众信任与赞誉的感人事迹。这部专题片播出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也取得了较好收视表现,据央视索福瑞收视调查显示,当期节目在贵阳市广电网同时段收视排名第1位。

三是涌现出一批好的作品。

通过“改文风”,贵州广播电视台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用一个个百姓故事直观展示了十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百姓切身感受的生活变迁,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发良好反响。其中,“贵州新闻联播”播出的《潘合妹的幸福加法》《“贵阳绿卡”让外来人员享受均等待遇》这两期节目还得到了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的高度评价。赵克志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专门提及了这两期报道中的内容和细节,不但复述出报道中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还据此说:“媒体就应该说大家都听得懂的话。”(作者是贵州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上一篇:坚定方向勇踏“取经路” 下一篇:“农口”采访,重“蹲守”更要重“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