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忧郁、悲情的浪漫主义作品分析

时间:2022-10-07 08:25:48

C小调忧郁、悲情的浪漫主义作品分析

摘 要:浪漫主义派钢琴音乐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风格各异,不胜枚举。本文通过舒伯特与肖邦浪漫主义C小调钢琴作品代表作,对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独特的忧郁、悲情特色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关键词:浪漫主义;C小调;钢琴;影响

19世纪政局动荡,社会不稳,整个社会不安、彷徨不定、多愁善感,艺术家们对前途感到渺茫。浪漫主义新思潮在这种背景下悄然而生,并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代表。浪漫主义新思潮初始发于德奥,后蔓延至整个欧洲各国。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内容的体现,这个时期的钢琴创作深刻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强调主观内心的抒情与感怀,表达了音乐家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未来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本文主要分析了最具代表性的C小调浪漫主义钢琴作品――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C小调夜曲》。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对C小调钢琴作品独特的忧郁、悲情特色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1 舒伯特C小调忧郁、悲情特色

19世纪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汇期,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舒伯特受到贝多芬的启发和鼓舞的唯一的早期浪漫主义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受到贝多芬创作影响,舒伯特钢琴曲作品随处可见贝多芬的影子。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28年,是代表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巅峰的晚期作品中的一首,另外两首是A大调(D.959)和降B大调(D.960)。

贝多芬的《C小调变奏曲》与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相似,[1]不同的是贝多芬用几小节抒发完成,而舒伯特却把音乐放在漫长徒劳的路途中,一直逃避,却一直被追逐,走投无路。作品在第一乐章英雄及戏剧性的乐曲开始之后,紧接着是两个慢板乐章,最后一乐章使全曲在矛盾的不断斗争中结束,饱含忧郁悲情特色。C小调第一乐章采用奏鸣式,第二乐章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式,主部主题的性格沉静、含蓄,没有连接部的方式使副部和主部的对比更加直接。第三乐章采用三部式,第四乐章用插部代替展开部并具有回旋特性的奏鸣式,主部主题以快速六拍子、带连线的八分音符而具有意大利塔兰台拉舞曲的特点,副部主题以密集的音型、进行曲的节奏类似于舒曼《大卫同盟曲集》,而插部主题则因为使用了肖邦夜曲式的分解和弦音型,而获得了梦幻般的忧郁抒情效果。乐章长达717小节,这种空前的长度把整首乐曲忧郁、无可奈何的情感表现得更加幽深,使它成为奏鸣曲作品中最长的乐章之一。

舒伯特擅长把自由和激情的个人内心情感发挥到了极致,作品个人灵魂深处的情感表达的情感绵绵不绝,充满悲剧的气氛,所发挥的想象更加广阔。强而有力、振奋人心的紧张感与舒伯特一贯保持的歌唱般的音乐形象完全相悖,一直到呈示部的副部主题才回归到舒伯特最擅长的歌唱旋律,表现了女性化的甜美忧郁柔情。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舒伯特在遵循奏鸣曲式的基础上使音乐形象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与作者内心忧郁的心情交相辉映。舒伯特乐章开始和结尾使用阴暗色彩的小调,形成了舒伯特在奏鸣曲创作中的独特手法。舒伯特在钢琴奏鸣曲上的创新最主要体现在将钢琴旋律声乐化,阴暗的色调是作者内心阴郁最真实有力的表达。

2 肖邦C小调忧郁、悲情情怀

肖邦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祖国波兰生活的20年和旅居异国的19年。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整个波兰弥漫着战火的硝烟,祖国沦亡给肖邦造成了巨大创伤,肖邦的一生一直生活在波兰的动荡之中,作为一个异乡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时刻被思乡的感情折磨,疾病的无情更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远离故乡的思念之苦,贯穿他的整个后半生,《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C小调夜曲》是作者内心悲情情怀最具代表的作品。

2.1 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

《C小调革命练习曲》创作于1831年9 月,波兰华沙革命惨败之后,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极度痛苦,心中的悲愤和担忧交织在一起。《C小调革命练习曲》正是他内心深处最典型的代表作,这首曲子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勇敢地与敌人战斗。

《C小调革命练习曲》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复三部曲式,是将高度的独特性、技术性、艺术性相的融合。第一部分的主旋律如同战争冲锋的号角声,由一个强有力震撼但极其不协和的九和弦引入,两次十六分音符远距离的两个八度快速下行,形成了一种飞流直下的音流,将内心无比愤怒的情感一涌而出。乐曲的引子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了震惊激愤的情绪当中。乐曲中间部主题在上由引子中的典型节奏变化进行模进式的展裕原来快速的伴奏音型,转为大幅度急剧起伏的琶音,后而四小节回到旋律逐渐加强并上行的半音进行,切分的节奏与渐强的和弦使乐曲的情绪更为激动、高涨。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了高潮。高潮部分体现出作曲家在现实面前对祖国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丝幻想,乐曲后面四小节又回到原调,同时也是把乐曲推向愤怒的狂吼最高处。乐曲的第三部分是动机的再现,乐曲中的三连音,使得音乐更加具有立体感,仿佛悲愤的心情进一步加剧,为第一段的再现,从C小调起又经多种转调,最后回到C小调而终了,恢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乐曲尾声由阴沉忧郁转入八度强奏急剧下行的强奏,对祖国遭遇战争灾难的悲哀,用微妙的语言音乐表现出了内心的思想感情。[2]作品整体力度大部分是以f.(强)为主调,再以P.(弱)加以修饰,形成鲜明对比,火热的、有魄力的快板奠定了全曲的基调,[3]作品展示了肖邦极大的悲痛和绝望。

2.2 肖邦《C小调夜曲》

肖邦在不同时期共创作了19首夜曲,织体一般都以波动的分解和弦音型作为低音,来伴奏精心设计的旋律,大多数夜曲具有沉思的、忧郁的、幻想的特色,下行倾向的旋律更让音乐增添了冥想气氛,如Op.9No.1、Op.27No.2、Op.37No.1、Op.72N0.1。[4]《C小调夜曲》是肖邦最具代表性的夜曲之一,创作于1841年,是肖邦晚期的典型作品,富含抒情性、悲剧性与英雄性,音乐形象鲜明,充满动力性和戏剧性色彩,使整首乐曲仿佛是在安宁、沉静中爆发出异常不可抑制的心灵风暴。《C小调夜曲》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中独树一帜。

《C小调夜曲》采用了ABA三部性曲式结构,主要的调式调性布局为C小调――降D大调――C小调。[5]首部、中部、再现部均为单三段曲式。A部又包括了一个小的三段体结构,在低音区宽阔的琶音和弦的微弱音响背景下,朴素的主题旋律悄然出现,缓慢凝滞的主题向上半音级进,接着又向下半音下跌,在平静中,整个音乐形成一个个小起伏。中段相对于开始段较为舒缓。开始乐段音乐再现时,第二旋律与在原有的主题旋律交错出现,二者的交错融合,形成一个短暂的复调形式。整个A部分,深入静中的安宁,使人置身于神秘而朦胧的夜色中的感受,仿佛是沉思、冥想中浸透着一种内心的无限悲凉。B段与A段明显不同,B段中焦虑、急促不安的短句子是它的特色,不同于之前的悠长而舒展的节奏。演奏的力度上也是从弱到强,让音乐的内在张力慢慢加强,仿佛悲愤的激情得到了尽情的释放与宣泄,最终向乐曲的高潮推进。尾部A段更是强烈而震撼,尾部采用了全新的、果断而有力的旋律,似乎陷入一种强烈的激动中,把豪迈、坚挺的性格注入超越现实的想象之中。最后音乐突然停在了最具力度的属九和弦上,力度也达到了fff,紧接着在低音区强有力地用八度奏出带有宣叙调式的旋律,过渡到A段的再现。整个乐章呈现的情绪由平静不安到激愤悲痛到宣泄反抗。

《C小调夜曲》首部以C小调主题旋律,奠定了乐曲的整体情感基调,它并非一般意义的优美抒情,忧郁且悲剧性的在谱例中仿佛喘息与哀叹,制造空气凝重的效果,有意识地加强了旋律内在紧张感、悲痛感。

⒖嘉南祝

[1] 李慧君.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演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16.

[2] 何柳.舒伯特《C小调奏鸣曲》D958的创作风格与演绎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31.

[3] 郭璨.谈钢琴演奏中的“情”与“声”――以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41.

[4] 贾俊萍.肖邦夜曲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探析――以《升C小调夜曲》为例[J].音乐创作,2013(02):170-172.

[5] 王宇.初探声乐小夜曲与钢琴夜曲的纵横发展[J].音乐时空,2014(13):62.

上一篇:工业4.0背景下数字化砖构应用 下一篇: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及演奏法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