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店一井1025风巷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07 08:04:51

袁店一井1025风巷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与实践

摘 要:基于袁店一井煤矿1025工作面风巷的具体地质条件,为实现巷道顺利掘进及有效支护,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支护条件下巷道支护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巷道围岩位移的分布变化规律,提出了专门针对1025风巷的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并对支护效果进行现场监测,实现了较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巷道 数值模拟 联合支护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096-02

1 工程地质概述

1025工作面处于丁杜周村庄下面,地表有大量农田及沟渠。煤层较稳定,煤层厚度3.15~4.97 m,平均4.0 m。中段至里段煤层倾角较缓5~10°,外段煤层倾角较大13°,总体倾角8°左右。所要掘进的1025风巷东接-470 m水平大巷,南为1026工作面(未掘进),西靠近F4断层与106采区相邻,北为DF14断层保护煤柱。风巷总长度约为1300 m,巷道设计宽度4600 mm,高度3200 mm,呈矩形断面,面积为14.72 m2。本掘进工作面附近地质柱状图如图1所示。

2 巷道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为了使风巷实现既经济又有效的支护,对巷道所处的具体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运用经验法,提出了锚网索联合支护的初步方案[1],通过设置不同支护参数,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巷道的破坏和变形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得到最优的支护参数。三种支护方案如下:

方案一:锚索沿顶板单排布置,顶部锚索选用Φ17.8×6300 mm,排距为2400 mm;锚杆选用Ф20×2400 mm等强树脂锚杆,顶部锚杆间排距为800×800 mm,帮部锚杆间排距900×800 mm,两帮最上面两根锚杆向上与水平方向呈15°夹角,两帮最下面两根锚杆向下与水平方向呈15°夹角。

方案二:锚索沿顶板双排布置,顶部锚索选用Φ17.8×6300 mm,排距为1600×2400 mm;锚杆布置与方案一相同。

方案三:顶部锚杆间排距为1000×1000 mm,帮部锚杆间排距900×1200 mm,其他与方案二相同。

2.1 建立模型

1025风巷所在煤层埋深约为400 m,煤层倾角接近水平,巷道净断面为4.6 m× 3.2 m。利用flac3D软件[2]建立三维模型,模型长宽高确定为40 m×20 m×100 m,共19906个节点,62036个网格。模型岩体力学参数由力学实验得到,建立数值模拟模型进行计算。

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为了研究以上三种支护方案的效果如何,本文分别对三种支护方法及切眼巷道无支护时进行模拟,分析切眼在四种不同状态下的位移场,得到其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变化情况。在无支护状态下,切眼巷道的两帮移近量达660 mm,顶底板下沉量约为320 mm,巷道围岩变形比较严重。方案1两帮移近量为180 mm,顶板下沉量约为160 mm,顶底板移近量为155 mm。方案2两帮移近量为90 mm,顶底板移近量约为100 mm。方案3两帮移近量约为210 mm,顶底板移近量为150 mm左右。通过支护,三种方案都很好的控制了底鼓现象,方案一和方案三对于顶板变形控制较未支护时有些改善,但效果仍不理想。方案二比其他两种方案有较好支护效果,很好的控制了顶底板及两帮的变形。

通过以上对1025风巷周边位移场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的分析,通过比较三种支护方案,得出方案二能够很好的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因此其支护效果最佳。由此,1025风巷初步支护方法选用方案二。

3 巷道支护参数确定

对比分析综合确定1025工作面风巷的支护参数:顶部网片采用菱形金属网,采用10#铁丝机械编制,网孔50×50 mm,帮部采用1×50 m矿用高强护帮塑网;锚杆选用Ф20×2400 mm等强树脂锚杆,M型锚杆托盘140×140×8 mm;顶部M型钢带长4500 mm,帮部使用梯子梁,长1878 mm,978 mm,每排布置两根,压茬连接;锚索选用Φ17.8×6300 mm ,锚索托盘300×300×14 mm,选用Z2550、K2550型树脂锚固剂。顶部锚杆间排距为800×800 mm,帮部锚杆间排距900×800 mm,使用两根Z2550树脂锚固剂,锚索间排距为1600×240 mm,每根锚索用一根K2550和两根Z2550树脂药卷,沿巷道中顶向左、右各偏800布置一列。

4 现场检测

为了掌握巷道的支护及围岩的变形情况,沿风巷支护段每100 m布置一个观测站,共布置两处,用“十字”布点法测量巷道两帮位移及顶底板位移[3],开始每天观测一次,一周后每3天观测一次,连续观测60 d并记录数据。

由记录数据得出,两监测点总体趋势一致,两帮移近量变化缓慢,但有着逐步增加的趋势,到60 d时两帮变形量基本稳定在100 mm左右;巷道顶底板在观测初期变形速率较大,到达20 d左右时短暂稳定,之后变形量又开始慢慢增大,到达50 d时变形量不再明显变化,稳定在120 mm左右。

5 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方案二的支护作用,巷道围岩变形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保证了巷道掘进环境的安全。通过现场检测巷道围岩的变形,其检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的结果有些出入,但不是很大,说明通过数值模拟来初步确定巷道支护参数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文针对1025风巷所处的具体地质条件专门研究设计出的支护方案,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技术及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在该矿类似地质条件下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光炎,陆士良.中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138-140.

[2] 陈育民,徐鼎平.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20-31.

[3] 陈晓祥,杨凯凯,等.高应力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协调支护技术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7(4):30-35.

上一篇:地下开采矿山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下一篇:火力发电厂电气设备选型与节能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