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订主体参与的影响力分析

时间:2022-10-07 07:32:47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订主体参与的影响力分析

摘 要: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管理的依据,没有制度就没有管理。从另一方面来说,制度的制订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度不是为了实现对人的约束,而是相关方面的保障。在现实情况中,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度制订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制度与教学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就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订主体参与的影响力分析作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订;影响力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育院校在教学规模以及教学工作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于学生科学有效的管理也成为了教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院校在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多是采用约束的方式,制度在制订的时候没有过多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对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甚至一项制度已经运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已经不适应实际情况仍然没有相应的改观。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管理的效果,甚至偏离了制度订立的初衷。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订主体参与情况

1.1 学校行政部门的参与情况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机构,同时也是制度订立的主要参与者,在制度制订过程中,其地位具有不可代替性。作为教育机构,在办学理念上依然遵循的是以人为本,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理念的落实却比较困难,没有具体的制度作为支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但实际情况上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1.2 学生及家长的参与情况

从理论层面而言,学生作为被管理的一方,学生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度制订的民主,科学,公平性。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制订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校方没有为此提供有效的途径,家长在意识层面也没意识到自己作为监护人参与被监护人管理制度制订的合理性。在学生没有违反学校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家长都不会了解学校相应的管理制度。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没有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制订中去,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学生作为个体存在而具有的差异性,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

1.3 教师参与情况

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前线,对学生的情况较为了解,在制度制订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判断,发挥引导作用。但实际情况中教师会将大部分时间放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上,不会留意学生管理方面的事情。在潜意识中认为管理是管理部门的工作,自己主要的职责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通常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去了解相应的制度。学校在制度制订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会征求教师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而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同时决策者在制度订立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没有特别重视。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制订主体参与的影响力分析

从理论场面上来看,参与教学的各主体都能有效的参与到制度的制订工作中来,制度在可行性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学校管理部门在制度制订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对制度的科学合理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当管理部门在制度制订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时候,制度从某些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就是学校的想法,甚至是管理者自己的想法。多方参与的目的就在于保证制度在制订过程中不会由于受到制订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而偏离了最初目的。学校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从教学整体的角度出发,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没有经验,在制度订立的时候,相关方面因素不会被考虑进去。管理制度过分强调了对于学生的约束,而没有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进行考虑。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达成结果时,通常是采用强制执行的方式。

家长及学生参与对制度订立的影响。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有权力也有责任了解学校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且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二者在看待问题时出发点以及落脚点不同,得到问题的答案也不一样,差异的存在通常就是需要考虑并进行变革的地方。同时,家长的参与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监督,也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作为制度适用的对象,学生参与是重要的环节。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更多的是保障与服务。学生参与能够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从生活中带到制度制订及改善的环节中来,让制度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增强制度的实用性与适用性,而不是现实中通过单方面约束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历史上,大治水先是采用了“堵”的方法,后来发现“疏通”更加有效,那么在管理工作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不能单纯的讲求约束性质的管理,更多的是要考虑到疏导性质的引导。

教师是学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对学生的情况较为了解,参与制度的确立,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制度的制订提供相应的判断,保证制度在内容方面的合理性。

3 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制度的确立要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否则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矛盾与对立。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部门,应该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思想意识方面要从传统的管理向服务和保障方面转变,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制度制订的过程中来,为制度的制订提供相应的建议。就参与的方式而言可以是参加学生管理工作,或者是提供建议发挥监督的作用。

学校要提供家长参与制度制订的途径,建立科学有效的程序,家长发挥自身建议与监督的作用。

学生在制度制订方面相对而言是弱势的一方,意见往往得不到决策者的重视。学生可以通过组织的方式向管理工作者表达群体诉求。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形式。同时以学生作为媒介,减小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减少矛盾与对立,也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

学生参与的方式有多种,如学生会,学生评教,学生事务公开,听证制度,学生申诉制度,学代会制度等等。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到W生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参与热情,以某校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通过在线问卷对学生参与管理工作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于现有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方式是否了解,个人对于学生参与工作的态度,是否认为自己有能力参与到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反映渠道等方面。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2.5%的同学表示有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对于参与管理工作的方式是否了解有55.7%有学生表示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有61.6%的学生表示相信可以做好管理工作。

4 结束语

高校一般都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度的某些方面也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如制度确立的过程参与主体的全面性与有效性。不同的主体代表的是不同利益,只有有效的结合各方面的诉求,才能保证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斌.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中的主体参与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1(11).

[2] 苏红艳.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才智,2012(28).

[3] 陈颖洪.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效果的制度因素及其创新[J].北方文学(下旬),2012(11)

上一篇:博大中医克顽疾 济世情怀显仁心 下一篇:《会计电算化》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