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五招”治贫

时间:2022-10-07 06:28:09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下发通知,对全国贫困村互助资金运行成效显著的试点村实行表彰奖励,江苏省沭阳县万匹乡三圩村是全省唯一获此奖励的村级扶贫互助社,获奖金15万元。

就业创业促增收

“扶贫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是逢年过节政府部门走家串户送温暖,要寻找治贫的切入口,从根本上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激情和愿望。”原江苏省委驻沭阳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盛志伟说,眼下沭阳全民创业热潮涌动,对于贫困户而言,创业和就业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他们缺少技术和资金,如何做好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工作和活用扶贫资金至关重要。

沭阳采取了“乡土办学模式”,鼓励培训机构下乡,就近、就地开展培训,并探索校企联合办班、勤工助学培训等路子。统计显示,全县126个就业技能培训班,80%以上在乡村办学,人均节省生活费用500余元。残疾人是贫困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沭阳县已连续六年联合开办贫困残疾人技能培训班,为年龄在16-45周岁、生活能自理、有培训和就业愿望的贫困残疾人提供免费培训、免费住宿、免费就餐,并建立健全培训档案,做到一人一表、一班一档。培训后的残疾人由县扶贫办和县残联通过与县内外福利企业、县工业园区等用人单位协调,直接安排上岗。仅2010年,全县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已达1.13万人,转移就业1.1万人。

班子建设图发展

沭阳县采取了政府推荐和竞争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试点村,在乡镇政府推荐的52个候选村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引进竞争机制,由候选村提出申请、村干部竞选演讲,通过综合考评、组织评审、现场公布结果等程序,筛选出班子领导力量强、有一定资源条件,有发展愿望、有产业带动和群众基础的省定经济薄弱村确定为试点村。同时以村为单位,按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社员小组,社员一人一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扶贫互助社管理机构和人员。各试点村入社农户总数均达50户以上,贫困农户入社率超过50%,全部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非营利性的村级扶贫互助社。

村级互助资金主要由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互助组织成员缴纳的互助金、收益返回和社会捐赠资金构成。互助资金运转情况下,资金使用权属互助组织的全体成员所有,在村内封闭运行,有借有还,周转使用,有效促进了经济薄弱村的产业发展。2011年,国家15个试点村累计新增食用菌种植面积8100平方米,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600亩。万匹乡三圩村是全县第一批成立发展互助资金会的村之一,该村村民有发展规模食用菌欲望,互助社启动运行后,村民踊跃报名参加互助社,现在互助社已由2008年的43户发展到现在的462户、互助资金规模由17.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37.7万元,很多社员从互助社借了款参与金针菇大棚规模生产,并组建专业生产合作社,引进高效农业工厂化金针菇栽培技术,年创收650万元,成为全县金针菇生产专业村。全村已有138户贫困户通过使用互助资金发展种植、养殖和“三来一加”产业脱贫致富。该村农民于中卓从互助会借款10000元,在家养鸽子2000多只,年收入2万以上。

创新机制增活力

不断创新是试点工作可持续的活力源泉,实施互助资金项目必须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目标,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活力。沭阳县在项目实施中创新机制,坚持互助资金“嫁接”增收项目,争取外援与自身积累“内外兼修”,把试点“渗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落实配套资金300万元,在省定经济薄弱村新增扶贫互助社9个;在争取外援的基础上,扶贫互助社加强自身发展,增资扩面,让村级互助资金社强筋壮骨,从“点”到“面”,辐射力度日益增强。该县官墩乡在扶贫互助社实际运行过程中,对财政扶持资金采取“贫困农户增股、低收入农户配股”方式,降低贫困农户入社标准,贫困农户实行低占用费率(月占用费率2‰)、借款优先和村干部为借款贫困户担保等措施,保证贫困农户得到实惠,极大调动了贫困农户入社积极性。过去扶贫资金主要由政府管理,现在为农户自己管理自我服务;过去政府是“让”,现在是“我要干”。

科学监督见效益

沭阳县先后制定了《沭阳县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实施方案》、《沭阳县扶贫互助社章程》、《沭阳县扶贫互助社财务管理制度》和《沭阳县扶贫互助社管理办法》,做到在范围上坚持以村为单位,关照偏远与需求较大的经济薄弱村,做到不出村、不吸储;在对象上坚持贫困农户优先,贫困农户入社确保道标;在资金投放上坚持财政资金为主导,多方筹集其他资金;在社员借款上遵循“借款申请―资格审查―担保抵押―村内公示―互助社审批―签约借款―期满回收”的工作流程;额度一般为3000-5000元,最高不超过10000元,期限不超过一年,月占用费2‰〜8‰,实行整借整还;在业务管理上坚持“四个统一”,即:统一项目实施要求、统一业务处理方式、统一档案管理模式,统一财务报表制度,使用国家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操作软件,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县乡两级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村互助资金运行情况进行指导、检测和评估,有计划组织农业、金融、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对互助社管理人员及社员业务与技术培训,提供技术、信息、政策和法律等方面服务。在部门与乡镇监管上,做到积极参与不干预,服务支出不包办,重点加强对互助资金使用情况的日常监督,定期对项目资金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存在问题,每年都要对互助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年度审计。落实民主管理措施,依靠全体社员对互助资金发放和回收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和管理,确保互助资金借的出、收得回、有效益、良性运作、健康发展。

农村金融强服务

实施扶贫小额信贷,既是坚持扶贫到村到户,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扶贫开发方针的具体行动,又是有针对性解决贫困人口资金短缺的有效方式。沭阳县规定贷款发放对象为各乡镇场有劳动能力、有发展项目,经挂村帮扶人员或单位推荐的建档立卡2500元低收入农户,年龄不得超过60周岁。适当支持能够带动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的各类种养加专业户和合作经济组织,但需签订带动协议。具体贷款金额视项目确定,每户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1万元,各类种养加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按每带动1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可申请贷款5000元,最高贷款金额不超过5万元,按期归还贷款的农户,享受50%贴息。几年来,扶贫与财政,金融部门密切配合,多方筹集资金,增加扶贫贷款,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2010年,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9亿元,实施脱贫攻财政奖补资金项目51个;带动了9.4万低收入人口脱贫;投放扶贫小额贷款3.13亿元,受益农户2.42万户,占省下计划的745.2%,同比分别增加了1.1亿元、077万户,基本做到“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有机结合,深受贫困农户欢迎。

沭阳县明确表明今年继续加大扶贫小额贷款投放,进一步扩大受益群众范围,强化金融服务措施,建立以财政担保为主,多形式、多渠道的扶贫小额贷款担保机制,年确保投放扶贫小额贷款比去年增加1亿元,新增村级扶贫互助社20个、累计达到50个。

(作者供职于江苏省沭阳县财政局)

上一篇:事业单位重建 下一篇:考入财政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