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07 05:27:49

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低碳经济不仅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选择,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的途径之一。

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产业比重大,重化工型为主产业结构尚未得到完全改变,能源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有限,进一步发展又面临较大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湖北改革和发展的定位已十分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湖北今后的发展必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加快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中心。发展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支撑的低碳经济,成为湖北的必然要求。

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能源供求结构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令人堪忧

湖北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较为匮乏,这些能源供给主要依靠外省;另一方面,湖北能源消费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在消费中煤炭占绝对优势,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高,这直接导致了湖北省二氧化碳和烟尘的巨大排放,虽然最近几年湖北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但煤炭消费总量仍在不断上升。另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湖北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

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强度较高

湖北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产业、重化工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作为我国主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之一,湖北农业发展一直稳定在适当规模。从工业结构看,湖北处于重化工业化阶段;然而湖北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够。工业结构偏重导致湖北成为耗能大省,大大激化了缺能与耗能之间的矛盾,带来了较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虽然最近几年湖北在调整产业结构、改造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湖北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但单位GDP能耗仍比全国高,湖北的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大量投入,特别是能源的投入实现的,成本代价过高。能源消耗量较高且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是当前湖北省能源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湖北省能源的节能余地所在。在能源的消耗量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湖北省必须采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立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提供了难得机遇

2007年,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北有发展风能、太阳、核能能和生物质能的优势,这些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柱。另外,湖北省聚集了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具备研发、实施低碳经济的人才基础。武汉城市圈的产业调整,正逐步向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三高”产业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的低碳特征明显。

湖北发展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发挥湖北政策科教优势,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崛起

为促进湖北低碳崛起,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相应支持,先后批准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青山和阳逻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东湖高新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部级试验区。2010年,湖北被确立为全国七个低碳经济试点省份之一。湖北在今后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政策优势,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逐步确立与全省经济转型相适应的低碳发展模式。另外,湖北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科教优势资源为湖北今后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一方面应加大对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技术等自然科学技术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还应加大低碳转型的政策法规及金融体系等社会科学研究力度。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城市群经济实力强大,科学教育水平高、科技实力与高新技术产业实力强。可以作为中部崛起的南部增长板块,依托铁路及长江带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及河南南部地区发展。通过建设城市群产业带,争取形成一批有区域特色及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城市群工业经济的集约增长。重点发展高技术、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推动轻纺、食品、建材、工等传统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或延伸;充分发挥武汉的区域金融中心优势,逐步实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本对接,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强吸纳外资、利外资的能力,全方位的服务于城市群及中部地区的发展。加快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现流通体系,建设完备的一体化市场体系,提升城市群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加强各中小城市实力,解决城市圈内城镇体系断层的问题,完善大中小城市多层结合的城市体系结构。明确各城市的职能及产业分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求建成实力强大、富于活力的大型城市群。

发展战略性新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湖北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应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动汽车、新能源(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新材料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要加快节能环保的研发,以适应企业未来进行改造的需要。武汉拥有国家光电子重点实验室,在光电领域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发展前景,结合我省科教优势和产业实际,大力推动光电子、通信设备、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技术领先和规模优势。

目前,湖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基本相同,但能耗所占比重相差较大。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通过发展低碳产业,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产业结构转型上,湖北应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淘汰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传统产业是碳排放的大户,因此,要利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是湖北的传统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多为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是节能减排的主要对象。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探索形成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加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以资源综合利用、热电联产和产业产品链延伸等形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以“低碳城市”为中心,促进居民生活方式改变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碳排放的主要聚集地。据统计,城市占全球能耗的75%,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城市占到80%以上。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关键。目前,湖北已经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展“低碳城市”试点,不断探索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其在武汉城市圈进行推广,支撑湖北低碳崛起。

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追求便捷舒适生活的同时,生活消费的能源也逐步增加。从居民生活方式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切实转变生活消费价值观,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摒弃浪费型的高能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克服奢侈消费、“面子”消费、“便利”消费等陋习,树立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可持续消费观,使低能耗、低污染的生活消费方式逐渐成为社会风气,朝“低碳生活”靠拢。居民应树立绿色出行意识,尽可能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引导消费者节约用电、用水,鼓励节能灯、太阳能等节能产品的使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低碳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组织好节能宣传周、节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宣传培训活动,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

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为湖北低碳崛起保驾护航

湖北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利用各种政策手段,促进居民生活方式和企业生产方式转变。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健全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吸引社会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强化规划引导和政府监管职能、健全法规制度,加快探索体制创新、完善定价体系,完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及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建设和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湖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当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提高为核心,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指标,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湖北的各种优势,建立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与全省发展相适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湖北低碳崛起。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监督浅谈 下一篇:关于如何加强农村财会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