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西场镇设施农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07 05:00:48

海安县西场镇设施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 介绍海安县西场镇设施农业发展特点,列举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优秀典型,叙述设施农业发展成效,分析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推动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设施农业;特点;问题;对策;江苏海安;西场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65-02

1 西场镇设施农业发展特点

1.1 形成了地区特色拳头农副产品

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注册登记了10多个无公害食品,如采之田牌黄瓜、伏露牌冬瓜、大白菜、辣椒及海迅牌葡萄等,该类绿色食品畅销全国。

1.2 农民具有较高的设施种植管理水平

近年来,实施“科技开发兴菜”工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将生产实用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将各项种养规程编制成册送到农户手中,开展技术培训,规范了农户的种、植、养行为,使广大农户产有所依。

1.3 一支商路广、信息灵、头脑活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在为设施农业服务

随着产业的发展,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农民经纪人活跃在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成为蔬菜、家禽、家畜产销舞台的主角,架起了生产与销售市场的桥梁,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1.4 建成了高科技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通过引进新品种,展示新技术,转化新成果,推动了设施生产跨越式发展,为设施农业生产地提供了试验示范,从而推动全县设施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 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优秀典型

壮志农业生态葡萄园是海安县工商资本进军农业的第一家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利用原有的地貌进行了土地流转,因地制宜,通过整理土地、格田成方,建成了具有都市气派和田园风光的休闲型观光农业生态园。他们引导果农,用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剪枝、施肥、人工授粉、疏花疏果、套袋甚至病虫害防治,在果树生长的各个环节,努力向标准化生产迈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使果品在果型、口感乃至包装上提升了档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葡萄标准化避雨栽培技术的运用,不仅明显减少了葡萄病害的发生、蔓延,进而减少农药喷洒次数,既降低农药污染和残留,节省了劳动成本,又方便田间管理,还可以调节上市时间,产出的葡萄果质优良、市场价位高,不但吸引四方客商,还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如一农户种植黄瓜、辣椒、莴笋逾2 hm2,由于有了科技知识作依托,其种植的蔬菜品质好,上市以来被抢购一空,纯收入达20万多元。

3 发展设施农业的成效

3.1 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效益

春有花、秋有果、冬有大棚、夏有荫,种、养、加、销一条龙,一年四季有收获已司空见惯;一大批致富状元户、示范户正脱颖而出。

3.2 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发展设施农业不仅使广大农民能够足不出户便可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更重要的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妥善安置,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从自发兴起阶段向科技开发阶段的跨越,不仅有效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3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抗灾御灾能力

改变了过去的稻—麦种植传统,发展了设施农业,丰富了菜篮子,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了农业受自然风险的影响,增强了农业抗灾御灾能力。

3.4 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设施农业需大量的猪、鸡、兔等动物粪便,其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施用有机肥既减少了农户对化肥的开支,又培养了地力,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了抗旱保水性能。

3.5 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通过实施,加快了标准化生产进程,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市场,形成了品牌效应,提升了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呈现了产、销两旺的势头。同时,培育出了一大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示范点。

3.6 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

通过实施,把农产品直接转化为工业产品,实现转化增值,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带动了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

3.7 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

促进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了清洁亮丽、环境优美、生态高效的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脏、乱、差的现象。促使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于当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4 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强。主要是青壮劳力外出劳务,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而其又没有发展设施农业的意向和能力,尤其老人难以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二是资金扶持力度不强。一部分人想发展但缺乏资金扶持,往往停留在畅想阶段。三是政策引导不够。部分农民由于缺乏对政策的了解,缺乏对设施农业的认识和了解,不敢冒然从事相关产业。四是技术指导不力[1-3]。部分农民想发展,但缺少技术支撑,致农业生产水平停滞不前。

5 设施农业发展策略

5.1 政府部门要实施“四动”策略

5.1.1 宣传发动。一是组织科技人员展开特色资源调查工作,针对各村实际,推出发展设施农业的适宜方案。二是强化农民从事种植业的相关技能、技术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生产水平。三是鼓励干部下乡,充分调研,想农民所想,需农民所需。四是加强各村之间的交流、沟通,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壮大自身发展设施农业实力。

5.1.2 典型带动。注重培植多个示范户。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农户发展设施农业,使农户靠发展设施农业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5.1.3 政策推动。要出台支农、惠农政策,支持鼓励农户搞设施农业。相关涉农部门、工商企业等应对农户创办特色龙头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对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启动资金,政府要协调银行对农户给予扶持,调动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4]。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从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5]。

5.1.4 服务拉动。各部门要为农户发展设施农业提、供、销一条龙服务,形成“龙头+基地”、“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形式。要适时进行技术指导和新产品、新成果的开发、引进、示范、推广及提供资金服务,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5.2 农户要通盘考虑“四超”策略

5.2.1 品种超前[6-7]。首先,结合当地的特产资源,创造条件,让特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次,根据当地生态经济状况,制订发展计划,适时发展特色经济。

5.2.2 数量超前。没有数量就没有效益,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要选产量高的优质品种,实现以量取胜。

5.2.3 质量超前。没有质量就没有前途。发展绿色、无公害的食品是当地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根据销售地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适宜发展设施农业,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5.2.4 技术超前。超前的技术,要体现3个字:一是“省”,要省工、省本;二是“净”,要无公害,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三是“高”,要产品利用率高。要与相关技术单位开展密切合作,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以求在生产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很大潜力,发展设施农业是一项富民工程。但设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离不开涉农部门的支持,离不开银行的信贷,更离不开农民的主动发展行为[6]。只有加强各个方面的努力协作、联系,才能推动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6 参考文献

[1] 张开虎,吴建国.机制创新力促设施农业跨越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1(3):31.

[2] 杨泉润,马成,闫菊红,等.西吉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评析[J].蔬菜,2011(3):47-50.

[3] 内蒙古设施农业形成四大优势区域[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1(2):57.

[4] 马高飞,陈艳忠.这里有奇菜异果——设施农业剪影[J].气象知识,2011(1):60-61.

[5] 侯俊.沈阳地区蔬菜生产现状及特点[J].辽宁农业科学,2011(1):64-66.

[6] 姚於康.国外设施农业智能化发展现状、基本经验及其借鉴[J].江苏农业科学,2011(1):3-5.

[7] 科技支撑内蒙古自治区设施农业发展成效显著[J].中国农村科技,2011(1):10.

上一篇:兴城市曹庄镇农业机械化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月季茎段组培诱导培养基优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