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宗璞小说《西征记》的景物描写

时间:2022-10-07 04:55:49

谈宗璞小说《西征记》的景物描写

摘要:宗璞的长篇小说《西征记》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景物描写也十分有特色。本文试从意象、艺术美两个方面探析《西征记》景物描写,自然景物与人的感情、心灵和谐共生,充分展示了宗璞小说极具艺术魅力。

关键词:宗璞;《西征记》;景物描写;意象;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人类第一篇小说是从写人开始,还是从记事开始,或是从写景开始,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大家公认的是:景物描写在很早以前就是小说重要元素。小说大师门历来较关注自然景物描写:赛万提斯、托尔斯泰、契诃夫、紫式部、川端康成、曹雪芹、鲁迅、沈从文等。自然景物以其各异的风貌进入一部部世界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草原》、《源氏物语》、《伊豆的》、《红楼梦》、《故乡》、《边城》等。景物描写在宗璞的创作中亦占据同样重要地位,构成宗璞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

宗璞的小说,多没有大起大落、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其长篇小说《西征记》具“有‘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的气象”[1]。小说中自然景物描绘,生动美妙,是“用一只笔蘸着心灵的经验来着色的”。小说中雪梅、小草等自然景物与人的感情、心灵和谐共生,展示了宗璞小说的艺术魅力。

一、雪梅、小草坟墓意象

考察整部《西征记》中可作为自然景物元素的事物,发现宗璞多描写雪梅、小草。这两组意象组成了《西征记》整部小说景物描写的布局,生成小说独特意境的基本情调。

(一)“雪梅”意象

大量有关雪花、腊梅的意象见于宗璞笔端。“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的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2]小说以雪景描写开篇,渲染了战争背景下人们的内在情绪:阴霾情势下有年轻人不灭的希望。雪景的描写,给整部小说奠定了阴沉惨淡色调,色调虽暗,并没有暗到完全遮住雪光,依旧给人不灭希望。

雪花、梅花代表纯洁、高雅、不染尘世,蕴含不媚、不阿、傲骨铮铮的精神气象。宗璞文学作品中三个最主要的女性人物形象江玫(《红豆》)、梅菩提(《三生石》)、嵋(《西征记》)均含音“Mei”,不全是偶然,宗璞偏爱梅花。梅花是小说《西征记》中重要的意象。看一段写“梅”的文字:

“弗之进了祠堂大门,见腊梅林一片雪白。雪水从树枝上滴滴答答落下,不禁想起北平的积雪,房檐上挂着的冰凌,什么时候能再看见?这里到底是存不住雪的。” [2]

孟樾从校归家,思考着学生们对报名从军的不同态度,乡间祠堂、战时陋室因这一片生机蓬勃的腊梅林,而有了生活气息、有了暂时的宁静美。看到腊梅树枝上雪水,回忆起北平积雪,正是期盼战争胜利、时时挂牵故都心境的自然流露,“摧心肝舍了青春景,明月芦花无影踪。莽天涯何处是归程。” [3]这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深刻思念。

(二)“小草”意象

草木有灵,山水有魂,草木山水无声却有意,宗璞在小说《西征记》中大量描写“小草”意象。

“谁来把福留哭,欢留悼?把澹台玮的英灵吊?”[2]宗璞在《西征记》间曲中含泪倾诉,想寻求一个答案。小说塑造了福留、欢留、苦留三个平凡而不失伟大的人物形象。福留是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他追随部队参加到抗日战役中,保家卫国,最终惨死在敌人刀下。欢留,同福留一样,没有留住幸福、留住欢乐,葬送在战争中。战争使无数个福留、欢留,无缘战争胜利后的幸福日子,无法享受平静的天伦之乐。

嵋不在征调学生范围内,毅然地报名参加到前线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一份微薄力量,只为了对得起良心。在整理资料期间,嵋发现了一位随军女护士在临终前拼命完成的一封信,记录那些在其身边逝去的女兵。尽管人们已无从得知她们的名字,但“她们,她们是女兵,为正义而战的女兵。这就是她们的名字”。[2]

福留、欢留、澹台玮、本杰明・潘恩、女兵……他们就是江边、高山、平原上的一株株小草,默默向着血痕移动。

二、景物描写的艺术美

曹文轩先生曾说:“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5]在赋予《西征记》中风景以多种内涵的同时,宗璞也没有忽视景物描写本身的美感。《西征记》中每一处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都是宗璞优美文笔的展现。

(一)善用多种修辞手法

读到《西征记》风景描写处,不得不惊叹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宗璞充分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贴切生动。例如:“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的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2]“勇敢”一词,本用来修饰人,宗璞将之修饰雪花,运用拟人手法。天阴沉沉的,雪花不是轻盈的飞舞,而是“勇敢地直落到地上”,既写出战时西南联大紧张的气氛,又折射战乱环境下西南联大师生们坚定、沉着心理。再如:“小路蜿蜒,遍地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红黄白紫,各自仰着笑脸,对着灿烂的阳光。”[2]看着这些对着灿烂阳光,仰着笑脸的各色野花,会增强战胜敌人的欲望与信心,结束战争,还野花、孩子们清净环境,快乐、平安成长。大量拟人化描写传达出大自然所蕴含的生命与灵性,给读者留下亲切印象。

宗璞也多用象征手法描写景物。“每株草都是纤细的,柔软的,形成一片,便是那样丰厚润泽,似乎显示着他们所生长的土地的力量。”[2]小草,象征生命,象征普通而不失伟大的民众,象征希望。张爱玲说:“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真正的草根英雄长眠于地下,他们的归宿就是一黄土。生者所要做的就是铭记这些平凡小草,珍惜生命,杜绝战争。

(二)文字中的绘画美

宗璞喜爱绘画,这使她养成很好的色彩感和空间意识。《西征记》中,宗璞凭借其对绘画技巧的掌握,自然而娴熟地用文字描摹出一幅幅景物画,给读者鲜明的视觉冲击。看下面这段描写:

“虽是冬天,山也仍是绿的。有的地方露出一块红色的土地,像被人砍了一刀。不知不觉间,车上的人发现自己正在悬崖上,走过悬崖,忽然又是荒无人烟的开阔的土地。然后又是群山交错,分不出头绪。忽然在什么地方就会有一处房屋,没有人家依傍,称为独家村。” [2]

冬日、绿山、红土、悬崖、独家村,一瞬间闯入读者眼帘,丰富却不杂乱,描绘了一幅寂寞荒凉的沿路图景。这种意境,让人不禁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再看下面一段描写:

“忽然‘啪啪’几声,从房顶落下几团泥,一团正落在玮的床铺正中。泥点溅开来,玮笑道:‘还好不是子弹。音乐没有了,来一幅图画。’新生问:‘什么音乐?’便有人解释,以前雨点儿在洋铁皮屋顶上发出叮咚的声音,宛如音乐,现在换了茅草屋顶,便只有图画了。” [2]

雨水落入宿舍,学生们既听了音乐,又赏了美画。本是一场普通下雨,但在抗日战争这一艰难的环境下,学子们仍能笑谈漏雨,将之喻为听琴声、赏图画。年轻学子在祖国艰难时刻,自觉不为祖国再添烦扰,这本身就是一道靓丽风景画,充满阳光。宗璞总能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幅具有画意的景物,悄然无声中孕育美感。

《西征记》中景物描写尽管并不很多,但每一处都具有独特魅力。宗璞小说创造了自然景物与人的感情、心灵和谐共生的意境,这是宗璞在创作情感上倾向于古典美学精神的表现,具有独特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雷达.宗璞――东藏记[J].小说评论,2001(6).

[2] 宗璞.西征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 宗璞.南渡记序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4] 宗璞.东藏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5] 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2版.

作者简介:王艳(1988-),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

上一篇:刍议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养成 下一篇:人类的诗意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