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边形会议期间罗斯福对战后欧洲事务的规划

时间:2022-10-07 03:07:28

八边形会议期间罗斯福对战后欧洲事务的规划

【摘要】八边形会议是盟国在诺曼底登陆以后所进行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在盟国对战后世界规划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这次会议上,罗斯福主张严厉制裁德国以创造美苏战后合作的基础,利用租借建设一个相对强大的英国以保障欧洲和平,意图以此建立美、英、苏共同维护下的欧洲和平,以较小代价延续美国在战时获得的盟国领袖地位。

【关键词】八边形会议,战后欧洲,规划

【中图分类号】K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0-0068-05

1944年6月,英美军队在诺曼底顺利登陆,对德战争推进迅速,以至德黑兰会议所确定的目标很快实现,盟国首脑再次聚会势在必行。八边形会议(Octagon Conference)遂于该年9月中旬于魁北克召开,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参加。会议主要就盟国战后对德政策、援助英国以及太平洋联合作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就罗斯福在此次会议上的表现,比较广泛的看法是他在财政部长摩根索的鼓噪之下,在战后欧洲问题上以慷慨的租借计划诱迫英国同意了严厉制裁德国的摩根索计划,从而达成协议。但是,对于一向掌握重大外交决策权的罗斯福来说,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牵强,而且对于如此为之的原因以及罗斯福对于欧洲事务的一贯态度,学界的论述并不清晰。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考察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对战后事务的规划,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真相。

一、罗斯福对严厉处置德国的考虑

关于如何处理战败的德国,防止它东山再起甚至重新发动战争是盟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英美苏三大国领袖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针锋相对:罗斯福和斯大林主张分裂德国,使其失去发动战争的能力;而丘吉尔则主张对德国缓和,拒绝分裂的欧洲。

罗斯福的首要理由即缘于他对继续与苏联保持合作的期待。在他眼中,在战争胜利之际加强与苏联的合作非常必要。当时,美英正与苏联在是否援助华沙起义者问题上展开争论。英美方面希望苏联及时援助,解放华沙。但苏联却表现出不信任西方盟国的态度,斯大林指出,这是“一小撮罪犯企图夺取政权而策动的华沙冒险事件”,认为这是“西方国家仍然在策划建立一条(针对苏联的)‘防疫线’,唆使某些为本国私利考虑的欧洲国家反对另一些国家”,东西方合作出现阴影。如果考虑到美国刚刚提出两国军队的合作计划,从合作的长远意义和近期目标考虑,罗斯福选择以严惩德国来平息苏联对西方盟国的猜疑。

事实上,在对德政策上,美国财政部计划较之国务院更接近于苏联立场。1944年1月,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伊·迈斯基主持制定了《未来和平的最佳基本原则》,为了保证苏联在欧洲和亚洲获得30至50年的和平,德国在战后应由盟国占领至少10年,被肢解为若干个程度不同的独立国家,并从三方面——军事上、工业上和思想意识上——解除武装,且必须缴纳大额的战争赔偿(包括劳务赔偿),同年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三国外长会议上,苏联提出所有德国军人都将被宣布为战俘,并暗示战俘扣押时间的长短将完全由管理这些战俘的国家决定。这被广泛认为是苏联欲从德国取得巨额的劳务赔偿。无独有偶,摩根索计划中也有迫使德国劳工出国赔付的规定,甚至还提出在战后向苏联提供100亿美元贷款,严惩德国和经济援助双管齐下,显然是在打造战后同苏联保持合作的良好基础。

罗斯福的第二个理由来自于驻苏使馆对形势的判断。1944年9月10日,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认为(在苏联)反对与美合作的力量占据了上风,他们以红军的实力和威望为后盾,强迫美英接受苏联的一切政策。尽管如此,哈里曼依然建议利用90%的俄国人坚持要同美国保持友谊的有利条件,“加强斯大林周围的那些想按我们路子打牌的人的力量,并向斯大林表明,那些制定强硬政策的顾问们的建议正在使他陷入困难之中”。因此,在没有苏联代表参加的魁北克会议上,在对德问题上做出严厉的决定,可以打消苏联对西方盟国欲在战后利用德国进行对抗的想法,也将有助于苏联巩固它在东欧的地位,从而“加强斯大林周围的那些想按我们路子打牌的人的手中牌”,有助于罗斯福所设想的盟国之间合作的实现。

就罗斯福个人而讲,他也倾向于严厉处置德国的态度。针对当时多数人所认为的“德国人民无需为这场战争负责——需要负责的是少数纳粹领导人”的看法,罗斯福明确反对,他认为德国人民必须为德国对现代文明的践踏负责。9月9日,罗斯福在同其政治顾问莫菲的谈话中表示,他愈发喜爱1890年代的德国人了,那时他们有音乐、热爱自由、不迷信军力。这样的德国才是罗斯福心中的理想形象,而只有严厉处置德国才能如此。德国问题是罗斯福所设想的美苏合作的底线,他并不准备为取得合作而对苏联无限退让。9月初,苏联在东欧势如破竹,罗马尼亚、芬兰、保加利亚等国纷纷与苏联停战,并同法西斯德国断绝关系,这使得罗斯福在考虑战后与苏合作的时候,不得不保留美国对苏联深入欧洲的一个底线,这充分地体现在会议期间他对奥地利奥托亲王所言:“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如何使共产主义者不进入匈牙利和奥地利”,换言之,他希望奥地利只向英美投降,以阻遏苏联的过分西进,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同苏联展开合作。

在与苏联保持合作的基础上限制苏联的西进,罗斯福需要牺牲德国来发展另一个欧洲大国的力量。诺曼底登陆以后,美国陆军部也介入到对战后德国的安排之中。陆军部长史汀生认为,战争的最大目的是和平,而战争胜利之后和平的维持系于两点:首先是与英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是要为和平确定经济上的基础。为此就需要保留相当数量的德国工商业。这使罗斯福勃然大怒,认为这实际上将德国等同于被他们侵略过的荷兰或比利时等国,务必让德国人“记住他们是战败国这一事实,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不再敢于发动新的战争”。虽然如此,罗斯福并没有否定史汀生维系和平所需要的两点主张,除与英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外,他也相信战后和平需要确定经济上的基础,但却是确立英国经济这个基础。罗斯福期望在战后的欧洲能有一个强大的英国,不仅仅是维持欧洲秩序,更主要的是应对来自苏联在东方的挑战,防止苏联的过分西进。而废弃德国工业恰恰能给英国带来好处,封闭鲁尔将帮助英国切入德国对整个欧洲工业的供应链,帮助英国获得可使用500年的煤炭。针对史汀生“欧洲需要一个强大工业德国”的说法,罗斯福认为非常荒谬,他宁愿要一个“农业德国”,而由英国、苏联两国填补德国崩溃留下的权力真空。

9月15日,八边形会议通过了关于德国问题核心部分即鲁尔和萨尔未来地位的决议:这两个工业区将予以关闭,并将置于某种形式的国际组织监督之下,以拆散其工业设备,并保证其不再为某种欺骗性的说辞重新启动。拆除的工业设备一为防止它们被重新用于军事目的,另一方面则是要向苏联和邻国进行赔偿。这样,德国不仅失去了国家的统一,还要降到农业社会的水平。罗

斯福将德国排除于欧洲大国体系之外,为其所设想的战后美、英、苏三方共治欧洲创造了条件。

英国最终同意了这个计划,尽管丘吉尔在一开始强烈反对摩根索计划,认为没有理由如此压低德国的生活水准,但鉴于建立于强大工业之上的德国军事机器屡次给欧洲带来巨大的创伤,丘吉尔又认为保留将其生活水准与邻国持平所需的工业力量是合理的。9月15日,在与罗斯福的会谈中,丘吉尔允许俄国或其他盟国自便拿走任何他们所需要的机器,鲁尔和萨尔工业区将被关闭,并将之置于国际体的监督之下以确保不再被启动。除了在道德感上稍有不安以外,丘吉尔显然看到了一个农业德国给英国带来的好处,即没有了鲁尔、萨尔两区的竞争,欧洲对工业品的需要只能投向它和美国,英国工业的恢复速度将大大加快,对德出口将会增加。同时,再加上这两个地区的资源也可以为英国所用,罗斯福甚至认为这不仅会解决英国的当前困难,还会给英国带来20年的繁荣,如此,丘吉尔完全同意了罗斯福的安排。尽管如此,只是依靠德国的资源对英国的复兴还是远远不够的,英国期待的是美国在第二阶段租借计划上的慷慨。

二、罗斯福对壮大英国的考虑

所谓第二阶段租借计划是相对于德国投降以前的租借阶段而言的,它始于德国投降之日,止于日本投降之时。八边形会议确定这一阶段为18个月。现在看来这个预计过长,但已经比之前预计的3年短了很多。

此时英国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很难担负起战胜国维护欧洲秩序的责任。1944年,英国大约有4800万人口,直接服务于战争的人数就达1026.1万人,超过其所有就业人口的65%,人力资源的动用濒于极限。财政方面,到1945年底为止,其负债将不会少于40亿英镑。而假设租借和加拿大的互惠援助得以继续,英国在1945年的贸易逆差也将达到6.5~25亿美元,出口如能增长将能改善财政,但同样面临困难。英国在1944年的商品出口额只相当于1938年的30%,尚不足支付它海外需求的1/7。如果有足够的人力从军工产业得到释放,1945年的出口可能翻番达到5亿英镑。争取美加继续援助和增加出口将是战后英国走向复兴的重要保障。

1944年9月初,英国制定了租借第二阶段需求,预计在第一年将会用到超过1944年60%的军火。非军火项目——包括食品、航运、油料和原材料等方面,第一年的需要将降到30亿美元。这也正是丘吉尔要在八边形会议上所着力要达到的目标。与之相对应,罗斯福非常重视英国的地位,不仅在于英国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重要力量,更因为在他的战后考虑中,欧洲的稳定需要英国,在欧洲大陆传统大国德、法没落的时候,英国的强大就显得尤为重要。

会议伊始,罗斯福与丘吉尔即就第二阶段租借计划进行商谈。丘吉尔希望在和日本作战期间,英国能照例获得食品和原材料,同时,英国削减3/5军火生产规模,空出劳动力去从事重建、出口工作,3/5的军火产量由美国租借解决。按照美国租借法案,这本是不可能的请求,但罗斯福予以认可,仅让英国提出具体数额。不仅如此,他还同意英国恢复对外贸易对于租借不附加任何条件。丘吉尔提出在租借上不附加条件有其合理性,因为美国对苏联即是如此。如果罗斯福的允诺得到执行,对英国的帮助将是前所未有的。但对美国国务院来说,则是颠覆了其传统对英经济政策,即在满足英国租借需求的同时,附加条件迫使其放弃帝国特惠制,拆除英帝国贸易壁垒,实现美国梦寐以求的自由贸易。罗斯福此举实际上是放弃了对英自由贸易的要求。

最终,美英两国签订协定,英国将获得35亿美元的军火援助和30亿美元的其他援助。丘吉尔达到了目的,这是自两国租借协定签订以来英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它使英国摆脱了美国对它的开放贸易要求。不仅如此,在对德分区占领问题上,罗斯福还在会议上放弃了他一直坚持的由美国占领德国西北部的要求,将之交予英国占领,而他讨厌的与法国接壤的德国西南部改由美国军队占领。打动罗斯福做出如此决定的一个理由是德国西北部集中了鲁尔、萨尔等核心工业区,由英国直接占领将便利它的复兴,这个安排同时得到了李海的热切支持。自始至终,罗斯福对欧洲的战后安排都是基于一个强大英国的存在。

罗斯福并没有向丘吉尔提及在他行前,阁员和幕僚们反复提醒他注意的问题,即对英租借要给美国贸易带来好处。9月8日,会议召开前夕,国务卿赫尔特地向罗斯福提交备忘录,指出美国可以考虑包括扩大信贷在内的有助于英国恢复的措施,因为复兴的英国将是美国商品的巨大市场,但同时又指出,美国不能盲目地给英国以援助却不考虑它将要实行的商业政策和贸易行为,赫尔特别担心英国在得到了复兴的必要保证以后会避开多边贸易体系,将美国商品拒于门外,从而与美国的初衷相背离。而霍普金斯也在同一天向罗斯福提到,在八边形会议上向丘吉尔强调在世界贸易中降低贸易壁垒是十分重要的。但罗斯福在9月9日对国务院、财政部等负责人的回信中称,不愿任何一个部门单独研究租借计划,更不愿看到一旦德国崩溃就停止或取消租借援助的做法,置重要阁员与幕僚意见于不顾,显示罗斯福内心一直都有他的考虑。

在八边形会议上,租借只是罗斯福实现其整体设想的手段。按照之前——8月23日,罗斯福第16次就租借事务致国会的信中透露的想法,在德日无条件投降以前,美国应该继续对联合国家在打击敌人的过程中给予必要规模的援助,而不管这种援助规模到底有多大。魁北克会议上罗斯福的做法显然是这种思想走向实践的结果。在战后的欧洲,美国需要一个国家来抵制苏联对西欧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显然,除了英国以外没有别的国家能担此任。摩根索也认为,未来世界的和平首先系于“经济上强大和繁荣的英国”。为此,罗斯福宁可要不附加条件的租借。会议后的一个星期,他告诉一个顾问,他相信“保持大英帝国的强大是必要的”,并“大谈特谈”他对战后合作所抱的希望。9月29日,在致对外贸易管理局的信中,他又做了类似的指示:“租借应为战争的最有效进行提供必要规模的援助,在打败德国以后,援助应与太平洋战争、重建项目和工业向民用转换的战略计划紧密相连,这需要建立在我们与盟国的相互理解之上,对外贸易管理局应在最大程度上执行此项援助政策”,罗斯福所设想的这种转变显然是从一个更广泛的层面来考虑美国自己的需要。而保持英国强大的意愿,也并不仅仅是一时的头脑发热,直至1945年12月,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议会上院作证时还说:“美国在意的是我们的恢复,它需要和期盼一个强大的英国。”

三、对罗斯福规划的评价

严厉处置德国和壮大英国计划是八边形会议所通过的最重要的两个决议,其中既包含了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理,也规划了联合国家的战后恢复和相互关系问题。从大国合作的角度出发,罗斯福对战后欧洲进行安排,使欧洲大陆摆脱长期以来由德法主导的局面,代之以美、英、苏三国合作主

导的态势。如果仅仅从这两个计划本身看问题,脱离了事件的大背景,那么罗斯福的做法既无必要也无意义,因此,那种认为罗斯福是以第二阶段租借计划来换取英国对摩根索计划支持的看法是将问题简单化了。在八边形会议的决策过程中,罗斯福脱离内阁,比以往更多地表现了他个人的想法,并不是偶然的。

首先,这与当时迅速出现的有利战场形势有关。1944年8月底9月初,美英军队不仅迅速解放了西欧诸国,前锋还突入到德国境内,在东线,苏军也已走出国门,进入到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德国节节败退,以至在魁北克的高级官员当中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即认为德国投降只是几个星期,甚至只是几天的事,到处都充满了乐观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之下,罗斯福率先考虑到了胜利之后的安排问题。还在8月26日,他在给预算局的信中就指示说,军事形势的极大进展将促使生产力转向和平应用,显然罗斯福在此处所说的“和平应用”并不仅仅限于国内而言。罗斯福超越军事战略层面,及时考虑到战后欧洲的政治格局,并欲在战争仍在进行之时先行规划,从而掌握主动权。

其次,从深层次来讲,这既是美国维持战后合作的需要,也是美国保持其战时领袖地位的一种方式。自参战以来,反法西斯盟国便以联合国家的形式维持着合作,而罗斯福更是想把这种合作保持到战后。在罗斯福的观念中,对美国最为有利的是通过大国合作方式主导世界秩序,延续它在战争中获得的盟国领袖地位。因此,一定程度上的对苏妥协、对传统强国的弱化就不可避免,罗斯福在会议上对战后欧洲格局的规划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按照他的设想,战后欧洲的和平与安全在形式上将由欧洲大陆两端的英苏两国共同维持,实际上,英苏两国在诸多问题上充满了矛盾,某种形式的战后对抗将不可避免。而在战后合作的旗帜下,美国将充当两国冲突有力的调停和仲裁者,如此,美国毫无疑问是攫取了在欧洲事务上的最高话语权。而控制了欧洲,无疑就控制了世界,这正是罗斯福的如意算盘。

最后,罗斯福复杂的个性使他不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方式,在外交上,他既具有国际主义特征,又具有孤立主义色彩,这在对欧事务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罗斯福需要确保美国在战后对欧洲拥有影响力,维持其世界领袖地位;另一方面,他希望战争结束后美军能尽早退出欧洲大陆,从欧洲具体事务脱身。八边形会议上他对欧洲事务的规划即是他这一矛盾思想的最终体现。罗斯福最终设计了大国合作、英苏均势这样一种体系来维护美国的地位,可谓用心良苦。

罗斯福在战后欧洲事务上的规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大战结束前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摇摆,而这皆是着眼于战后以最小的代价维持战时领袖地位。1950年冬,当乔治·凯南在回忆二战这一阶段美国外交时曾说:“我们的政治家是在军事需要的极大压力下进行工作的;如果持久和平还有任何希望的话,除了打破苏联的疑虑并赢得战后时期苏联的合作,别无其他选择。”而在德法没落之后,如果战后的欧洲仅仅有一个强大的苏联,那无疑是美国不想看到的,一个快速恢复的英国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这种不利影响,阻止苏联在欧洲的一国独大,保障美国在战时获得的领袖地位。但是,追求持久和平与维持领袖地位本身是矛盾的一体,美国注定要为此付出代价。罗斯福撤出欧洲的构想给其后历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德国投降以后,杜鲁门政府立即停止租借,并一度计划从欧洲撤出美国力量,而其于1947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即是着眼于迅速复兴西欧诸国迎接苏联的挑战,并在与西欧诸国保持合作的基础上维护美国对欧洲事务的主导。

【作者简介】张士伟,男,1982年生,山东费县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史。

上一篇:夏的密码 第5期 下一篇:“心有阳光”作文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