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硅中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时间:2022-10-07 02:44:30

工业硅中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摘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工业硅中可能存在的铝、铁、钙、镁、钾、钠、磷、钡、等多个微量元素,并以差减法计算基体硅的含量,实现了对试样基体及杂质元素含量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杂质元素;工业硅

分类号:TQ127.2

工业硅在钢铁、有色、电子、化工、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每年大量出口。工业硅中SiO2质量分数一般为98%以上,而杂质元素含量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因此,准确分析杂质元素含量以确定工业硅的等级非常重要。国家标准中只提供了工业硅中铁、铝、钙3种元素的测定方法[1],其中铁、铝为比色法,钙为原子吸收法和比色法。对其余杂质元素的测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法。本文采用ICP-AES法同时测定工业硅中11种杂质元素,对试样溶解方法,元素分析谱线,共存元素干扰,仪器分析参数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对酸溶和碱熔方法的可行性及无机酸介质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综合确定了仪器最佳工作条件,验证了元素的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等。

一、实验部分

仪器与工作条件:IKA HP10型陶瓷电热板(德国):可控温度范围0-500℃;Icp6000双向观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CID检测器,耐氢氟酸进样系统(可拆卸石英炬管,PFA同心雾化器,惰性旋流雾化室),工作气体为高纯氩气(氩体积分数为99.99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工作参数:RF功率1150W;辅助气流量0.7L/min;蠕动泵泵速50r/min;积分时间短波15s,长波10s;冲洗时间25s。

主要试剂:Fe、Al、Ca、Ti、Mn、Ni、B、P单元素标准储备液:100μg/mL。氢氟酸(ρ1.14 g/mL)、硝酸(ρ1.42 g/mL)、高氯酸(ρ1.67g/mL)和盐酸(ρ1.17 g/mL)均为优级纯,甘露醇为分析纯,分析用水为电阻率≥18.2MΩ/cm的去离子水。

实验方法:试样处理,准确称取0.25g试样(精确至0.0001g),将试样置于150mL PFA烧杯中,用PFA移液管沿杯壁加入2.5mL氢氟酸,将壁上的样品冲洗到烧杯底部,轻轻摇动烧杯,使样品和氢氟酸混在一起,然后缓慢滴加2mL硝酸使样品逐渐溶解,待剧烈反应停止后,再加入1mL高氯酸。在可控温电热板,95℃左右的温度下,加热约30min,使样品完全溶解至清亮,再加入5mL盐酸,用少许水冲洗烧杯壁,继续加热5min,取下,冷却至室温,移入100mLPFA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待测。

标准曲线:把Fe、Al、Ca、Ti、Mn、Ni、B、P标准储备液分别加入到100mL容量瓶中,再分别加5mL HCl,用水定容配制标准溶液系列。按照选定的仪器最佳工作条件绘制校准曲线。当校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0.9995时,利用校准曲线测定空白和 样品溶液中的Fe、Al、Ca、Ti、Mn、Ni、B、P含量。系列标准溶液的浓度应根据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作相应调整,使待测元素含量在校准曲线范围之内。

二、结果与讨论

工业硅中杂质元素含量都比较低,有些元素(如Al、Ca、P、W、Mo、Ni等)只用HNO3、HClO4、HF分解,结果偏低。经试验必须加入HCl才能使测定结果正常[2]。用国家标准物质多次试验,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加入10 mLHF,缓慢滴加8 mol/LHNO3直至样品溶解后再过量5 mL,加入10 mLHCl和5 mLHClO4,可使样品分解完全。

工业硅中主要杂质成分为Fe、Al和Ca。按本方法处理试样,除Fe、Al和Ca含量较高外(一般为20 mg/L),其他元素含量较低。元素间的光谱干扰采用仪器软件提供的MSF技术消除。由于样品加HF、HClO4冒烟后,基体中大量的硅挥发出去,溶液中Fe、Al、Ca、Mg、Ti、K、Na、P、Cu、Zn、Ba、Mn、V、Be、Ce、Co、Cr、Li、Ni、As、Sb、La、Sr等元素干扰较轻,可采用直接测定的方法;而Fe、Al元素谱线非常丰富,对B、Cd、Pb、Mo、W等微量元素产生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干扰。本方法建立了一个适合于工业硅中杂质元素分析的MSF技术校正光谱干扰模型,对B、Pb、Cd、W、Mo等元素经MSF技术处理后,背景值明显降低,检出限改善了2~9倍,元素的信号能从复杂的光谱背景中分离出来,使信背比明显提高。

三、结论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工业硅中微量元素的方法,结果准确可靠,通过差减法计算所得基体元素硅的含量与重量法测定结果相当,方法可以满足工业硅试样检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成勇,肖军,宁燕平,胡金荣. ICP-AES法测定金属硅中杂质元素[J].冶金分析, 2005, 25(3): 76-79.

[2]陈新坤.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原理和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19-28。

上一篇:柴油机故障诊断技术探讨 下一篇:MoS2插层结构的分析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