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县生姜高产栽培技术及发展建议

时间:2022-10-07 01:31:44

大关县生姜高产栽培技术及发展建议

[摘 要] 通过论述大关县生姜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选地整地,选用良种,适时播种,规格化套间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与储藏等相关建议,采取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发展壮大生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关键词] 生姜 高产 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184-02

1 引言

大关有适宜于生姜规模种植的良好的地理、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抗灾能力弱,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低,加工、贮藏能力弱;以及主产区长期以来存在生姜品种单一,良种普及率低,品种更新慢,退化严重等制约因素,限制了生姜产业发展。 目前,生姜产业已成为大关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措施之一。积极开展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采用生姜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大力开发生姜产业,对提高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 生姜高产栽培技术

2.1 栽培季节

生姜为喜温暖,不耐寒、霜。播种期为断霜后地温稳定在15℃以上,初霜到来前收获。要求达到生姜成长的适宜时长为135~150天,如果处于生长旺盛期,还要有一定日数的最适温度,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2.2 种姜处理

2.2.1 选种姜

目前大关县主要种植大关小黄姜、四川竹根姜、山东莱芜姜。生姜种应在头年从生长健壮、无病的高产地块选留肥壮,芽头饱满,个头大小均匀,颜色鲜亮,无病虫伤疤的姜块贮藏。

2.2.2 培育壮芽

培育壮芽是获得生姜丰产的首要生产环节。壮芽从其形态上看,芽身粗壮,顶部钝圆。此外还与种姜的营养状况、种芽着生位置以及催芽温度和湿度有关。

2.2.3 培育壮芽的方法

选种:应选择姜块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不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害的健康姜块做种用,严格淘汰姜块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及发软的种姜。

晒姜与困姜:播种前1个月左右,从贮藏窖中取出种姜,用清水洗净泥土,平铺在室外干净地上或草席上晾晒1~2天,夜间收进室内防霜冻。通过晒种,可提高姜块温度,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并减少姜块中水分丢失,防止腐烂。晒种后还有使病姜干缩变褐,症状明显,便于及时淘汰。

晒晾1~2天后,再把姜块置于室内堆放3~4天,姜堆上盖以草帘,促进种姜内养分分解,叫做“困姜”。经过2~3次的晒姜与困姜便可以进行催芽。

催芽:催芽可以加快中奖发芽,保证秧苗的整齐。无论何种催法,都须保持11~16℃,促进种姜内养分转化分解,随即移至催芽场所进行催芽。常用的催芽方法有室内催芽池催芽,室外土炕催芽,熏烟催芽,阳畦(冷床)催芽等。

2.3 整地作畦

种植生姜地块,不能连作,应选含有机质较多,灌溉排水两便的沙壤土、壤土或粘壤土田块栽培,其中以沙壤土最好,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为微酸到中性,碱性土壤不宜栽培。土壤要求深耕20~30cm,并反复耕耖,充分晒垡。然后耙细作畦。夏季多雨,宜作深沟高畦,畦南北向。畦长不超过15m,如田块较长,则在田中开腰沟。畦宽1.2m左右,畦沟宽35~40cm,沟深12~15cm。并要三沟配套,排水畅通。并在畦上按行距55cm左右开东向西种植沟,沟深10~13cm,在种植沟内条施充分腐熟的厩肥或粪肥,每亩2000~2500kg,饼肥75kg,草木灰75kg左右,并与沟土充分拌和,以备种植。

2.4 播种

应选晴暖天气进行。播前,把已催好芽的大姜块掰成70~80g重的小种块,每个种块选留1~2个肥胖的幼芽,其余芽除掉,以便使养分集中供应主芽,保证苗壮苗旺。掰姜的过程实际上又进行了块选和芽选。如种植时天气干旱,需提前一天在种植沟中浇水,待水渗下后才可种植。排放种姜时,按株距20cm左右逐一排放于种植沟内,姜芽芽头下揿,使姜块略向南倾斜。然后盖土4~5cm。一般每亩4000~5000株,用种量约300kg。

2.5 田间管理

2.5.1 分次追肥

姜极耐肥,除施足基肥外,应多次追肥,一般应前轻后重。第1次幼苗出齐,苗高30cm左右时追壮苗肥,每亩用腐熟的粪肥500kg,加水5~6倍浇施,或用尿素10kg,配成0.5%~1%稀肥液浇施,也可随水冲入腐熟人粪1000kg。第2次追肥在收取种姜后进行,为催子肥,施肥量比第1次增加30~50%,以氮肥为主,每亩施豆饼100~150kg或腐熟厩肥1000kg,如果雨水已较多,可在距植株10~12cm处开穴,将肥料点施盖土。第3次追肥在初秋进行,可结合拔除姜草适当重施,称转折肥,一般亩施尿素20~25kg,硫酸钾20~25kg,过磷酸钙10~15kg或复合肥20kg,均匀撒施种植行上,并培土。9月上中旬,还应追1次补充肥。

2.5.2 中耕培土

前期隔10~15天进行1次浅锄,多在雨后进行,保持土壤墒情,防止板结。到株高40~50cm时,开始培土,将行间的土培向种植沟,应结合培土将畦沟挖深到30cm,并将挖出的土壤均匀放置在行间。待初秋天气转凉,拆去荫棚或遮荫物时,结合追肥,再进行一次培土,使原来的种植沟培成垄,垄高10~12cm,宽20cm左右,培土可防止新形成的姜块外露,促进块大,皮薄,肉嫩。

2.5.3 灌溉排水

种植后保持土壤较干,以利土温回升。但如久旱不雨,也要适量浇水。出苗后,保持畦面干干湿湿,不宜多浇。雨季来临,要及时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拆去荫棚或遮荫物以后,要早晚勤浇凉水,促进分枝和膨大。收藏前一个月左右应根据天气情况减少浇水,促使姜块老熟。

2.5.4 遮荫

入夏以后,在当地气温常达25℃以上,在姜田中搭荫棚或插遮荫物,遮荫防热。入秋以后,气温转凉,气温降到25℃以下,及时拆除遮荫物,以增强光合作用和同化养分的积累。遮荫多在6月上中旬,8月下旬至9月初拆除。搭荫棚即在生姜田畦面上用细竹或树枝等搭1~1.1m高平棚架顶上夹放秸杆等,稀疏排放,约遮去一半阳光,亦可用灰色遮阳网代替秸杆覆盖。插遮荫物即在生姜行的南侧,距植株12-15cm处开小沟,插入谷草或树枝等,交互编成花篱状,直立或稍向北倾斜,为植株遮去一半阳光。

2.6 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6.1 生姜病害

腐烂病,初期叶片变黄、萎蔫、反卷。病叶由基部向上发展,最后整株变黄。日平均温度25℃以上时,潜育期一般6~8天。15~20℃为41天,15℃以下很少发病。高温、多雨病害发生重。

发病重地块轮作2~3年或水旱轮作1年。选用无病种姜栽植,栽种生姜前先用甲醛100倍液浸种、闷种各6h,或种姜切开后,用1%波尔多液浸种20min。生姜腐烂病菌属于酸性,整地时,每亩增施消石灰100kg,调整土壤性质来预防病害。

2.6.2 生姜虫害

主要有姜螟(玉米螟),其食性很杂,危害时以幼虫咬食嫩茎,钻到茎中继续危害,使地上部茎叶枯萎。防治方法:在发生初期发现枯心苗,可用刀将螟虫连同受害苗茎叶一齐割除,杀死或烧毁。药剂主要喷施叶面喷洒15%杜邦安打悬浮剂4000-5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3000-4000倍液,或20%一网打进乳油2000-2500倍液,在虫卵孵化高峰期前,对田间植株喷雾。间隔15天一遍,连续防治2次。亦可用这些药剂注入地上茎的虫口。

2.7 采收、包装与贮藏

2.7.1 采收

生姜的采收可分为收种姜、嫩姜、鲜姜三种。

2.7.1.1 收种姜

生姜与其他作物不同,种姜发芽长成新株后,留在土中不会腐烂,重量一般不会减轻,辣味反而增强,仍可收回食用。一般在苗高20~30cm,具5~6片叶,新姜开始形成时,即可采收。

2.7.1.2 收嫩姜

初秋天气转凉,在根茎旺盛生长期,植株旺盛分枝,形成株丛时,趁姜块鲜嫩,提前收获,谓收嫩姜。这时采收的新姜组织鲜嫩含水分多,辣味轻,含水量多,适宜于加工腌渍,酱渍和糖渍。收嫩姜越早产量越低,但品质较好;采收越迟,根茎越成熟纤维增加,辣味加重,品质下降,但产量提高,故应适时采收。

2.7.1.3 收老姜

一般在当地初霜来临之前,植株大部分茎叶开始枯黄,地下根状茎已充分老熟时采收。

2.7.2 贮藏

虽然贮藏方法是多种多样,但贮藏的环境要进行合理调适。贮藏适宜温度以11-13℃,湿度90~95%为最好。若温度低于10℃,生姜易受冷害不能长期贮藏,若温度高于15℃,则生姜贮藏期间易发芽,且减少病害;湿度太低使姜块失水萎蔫。田间发病的姜块不宜贮藏。

3 建议

为加快生姜生产向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采用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在生产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效益,拓宽生姜增产增收渠道,提高生姜生产效益,发展壮大大关生姜产业。虽然县委政府将发展生姜产业纳入大关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扩大上高桥和木杆两乡镇生姜优良品种良繁基地,搞好良种原种繁殖和贮藏供应,定期更新全县以及周边县生姜生产用种,保障生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农机新技术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层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