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教授从瘀论治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经验

时间:2022-10-07 01:30:47

李军教授从瘀论治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经验

【摘要】失眠的病因多与虚、痰、火、淤、热有关,从痰、瘀、痰瘀互结方面,辨证论治,单验方治疗及综合疗法治疗失眠,常收满意疗效。

【关键词】失眠;痰瘀论治

失眠,祖国医学又称“不寐”、“不得卧”、“目不暝”,临床医学认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睡眠障碍每周至少三次,持续一个月以上。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多迁延日久、反复难愈,关键在于人身之正气不足和(或)里气不和,体质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精神因素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像患者的身心健康。

1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复杂,总病机是阳不交阴。中医认为虚、痰、火、淤、热及五脏皆有不寐,且多见于肝肾亏虚,心肾不交,火不归原或水不济火,心火独亢引起火热上扰心神。李军教授指出失眠症发病的原因很复杂,应分型分期辨证论治。初期以实证多见,常见病因有肝郁化火、痰热内绕、心火炽盛等。长期顽固性不寐,临床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常以淤血内阻,应用血府逐瘀汤变通化裁,加镇静安神之品以清心定志,再据病情辨证论治,酌情配伍活血养血之方,或醒脾运脾之品以化浊截痰,或用疏肝解郁对证下药。

2辨证施治

导师李军教授基于以上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强调治疗失眠宜补虚泻实,安神定志为主,顽固性失眠,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依据古训“顽疾多痰血淤”,李军教授认为长期失眠患者多为肝郁痰淤证,可以从淤而论,药用桃仁5-10g、红花6-10g、川芎5-9g、当归10-15g、赤芍10-15g、熟地15-20g为基础方以活血化瘀,柴胡、枳壳、郁金等理气疏肝,再结合中医的不同证候表现,具体辨证分为以下四型。

2.1肝胆郁热,痰瘀扰神型本证多因情志所伤,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则神不安而不寐;少阳失其冲和之气,则疏泄失职,影像脾胃运化,痰湿内生;主要表现为不寐多梦,两胁刺痛,彻夜不眠,急躁易怒,目赤耳鸣,眩晕,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治宜镇心安神,清肝泻火。在上述基础方上酌情与柴胡疏肝汤化裁。

2.2心火内炽,痰扰心神型本证痰浊阻遏心窍,心神被蒙痰火扰心,多由于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久而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痰火上扰心神;或外感热病,邪热内陷,灼液成痰,痰火扰心,心血暗耗,阴津内亏,助动心火,而烦燥不寐《不居集.上集.卷之二.心经虚分阴阳》里说:“心经因使心费神,曲运神机,心血被耗,心气必亏,心包之火逆甚,则心神必不宁而荡散,心烦壮热,不寐怔忡……”;主要表现为: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化痰热,和中安神。在上述基础方酌情与黄连温胆汤加减。

2.3心肾不交,瘀阻心神型本证多因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所致,心火过往,肾水无力监制,或因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导致水火不能交泰,心火独亢于上,心神扰动。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均可引致心脉阻络不能荣养心神。主要症状有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多梦、怔忡、心悸、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舌暗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神。在上述基础方酌情与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2.4心脾两虚,痰淤互结型本证多因素体亏虚或劳倦太过则伤脾,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失养而不寐。脾气运化失司又可致水谷、津液失运则生痰聚湿阻滞中焦,清阳不升,浊气上泛,痰浊上蒙心窍。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耳眩,四肢倦态,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本证虚实夹杂,经久不愈,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在上述基础方酌情与归脾汤加减。

3病案举例

高某某,女,45岁,淳化县。2012年2月21日初诊。主诉:失眠3年余。患者3年来睡眠障碍,多梦易醒,严重时彻夜不眠,曾经就诊于多家医院,都建议去神经转科治疗,3年来基间断口服舒乐安定,但睡眠仍差。自发病以来,头顶及后头部拘紧不适,自感头晕眼胀,月经延后1周,量多,色黯有块,伴少腹胀痛,纳食一般,大便时干时稀,自感大便不尽感,遗尿较频。唇舌紫暗,苔黄腻,舌下淤丝(++)脉沉弦。中医辨证属肝胆郁热,痰瘀扰神证。治宜镇心安神,清肝泻火。药用桃红四物汤加天麻15g,黄连6g,丹参15g,石菖蒲8g,元胡15g。煎服,每日1剂。3月13日复诊,病人诉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夜能入睡,睡眠时间增多,仍有易醒,头晕较前减轻。继服上方两月后入睡容易,睡眠时间接近正常。

4讨论

失眠居各种神经官能症的首位,达69.49%。其主要特点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失调,患者不仅有失眠,还伴随头昏、头痛、及记忆力减退等大脑功能紊乱的症状,长期顽固性失眠可出现内分泌、消化循环、代谢、及生殖系统等功能的失调。但迄今还未找到治疗失眠的特效药物,西医治疗失眠症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临床首选服用巴比妥、安定类安眠药,该种药物虽催眠速度较快,但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呼吸抑制、乏力、嗜睡、疗效短暂性、耐药性、依赖性等危害,且需不断加大剂量,停药即复发,因此,从中医药研究探索治疗失眠的有效治疗方案,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中药在失眠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李军教授认为实证失眠以瘀为最多见。治疗时注意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和活血化瘀的应用。因此对顽固性失眠,血行不畅者投以此方每多卓效。

参考文献

[1]姜敏.浅谈王琦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与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6):425-426.

[2]李倩,黄鹂,杨小波.顽固性失眠中医药期刊文献的内容评析[J].新中医,2010,42(2):111-113.

[3]陈己明,陈东成.血府逐瘀汤治疗经前失眠症127例[J].陕西中医,2003,24(5):422-423.

[4]刘宏顺.失眠症辨证论治举隅[J].四川中医,2009,27(2):71-72.

[5]冯瑶婷,顾锡镇.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27(5):744-745.

上一篇:合作交往性学习是打开体育教学的一把钥匙 下一篇:“业群式岗位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