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听人言者方为师

时间:2022-10-07 12:26:45

《论语》中的章节大都是前后没有语境的孤立之句,有故事情节的是少之又少,“陈亢问于伯鱼”一节便是有故事情节的代表之作。

话说有一天,孔子的弟子陈亢见到了孔子的儿子孔鲤,心想:这孔鲤是老师的儿子,肯定会跟父亲学有不外传的独门绝技。于是就问孔鲤有没有从自己父亲那里学有什么秘笈。

孔鲤想了想,说:“没有呀!只不过有一天,他站在那儿,我从他身边过,他问我,‘你学诗了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你不学诗,就没有言谈的资格’。我就开始学诗了。又有一天,他还站在那儿,我又从他身边过,他问我,‘你学礼了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你不学礼,就没有立身的根本’,我就开始学礼了。好像我就听父亲说过这么两句。”

陈亢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说:“我问一个问题就学到了三种知识:知道了诗的作用,知道了礼的作用,还知道了君子不偏向自己的儿子。”

这一节,我非常喜欢。反复诵读之后,在佩服陈亢“问一得三”的悟性的同时,也更感慨孔鲤的实在,他不但一五一十道出了父亲两次对自己教诲的详细经过,给陈亢以启发,而且还不怕父亲的责骂,实实在在说出了自己没有学诗、没有学礼,让父亲得以对自己及时进行指导。孔鲤真是陈亢的好同学、父亲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

然而,读过《史记・孔子世家》里的一则故事,则让我知道了孔鲤之所以敢毫不隐晦对父亲实话实说的原因。

孔子周游列国时与弟子失散,大家纷纷去找。子贡逢人就问“见到我的老师没有?”有人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只是从腰往下比夏禹短3寸,那又瘦又累的模样,完全就是个“丧家之犬”。

子贡一听,就知道路人形容的正是自己的老师,急忙赶了过去。不过,见到老师,子贡做了一件令今人想也想不到的事,他把路人的话一句不落地讲给老师听。更令我们今人想不到的是,孔子听完子贡的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欣然笑曰”:“他说的长相不大对吧,而说我是丧家之犬,真的是这样的呀,真的是这样的呀!”

通篇读完这则故事,细忖才知道,子贡之所以敢把别人说老师的话照本宣科说给老师听,原来是因为他深知自己老师的为人,那就是孔子善于听取学生的话,从不对学生摆架子,只要你说得对,符合实际,孔子就不会生气,相反会因为你说得对而哈哈大笑。同样,孔子也不对自己的儿子摆架子,善于听取孩子的话,孩子说出了自己的不足,他不因为我是老子,你是儿子就盛气凌人,而是根据孩子的缺点与不足去循循善诱,让孩子改过。孔鲤如子贡一样,也深知父亲的这一点,所以才敢对父亲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而不必害怕挨父亲的打而去隐瞒。这样才有了“不学礼,无以立”的千古警句。

不过,我们现在有许多家长可没有孔子那样的修养。大多数的情况是,如果第一天问孩子“作业写了没有?”孩子说“没有”。家长肯定会“以上欺下”,不问原由就斥责孩子:“干什么的,还不快去写!”如果第二天再问,孩子还是没写完作业,家长肯定就会上去一巴掌,训斥孩子一顿,根本谈不上去引导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孩子见到家长恐怕就会如老鼠见了猫,能躲则躲,能藏则藏,真的躲藏不了,则以谎言欺骗,长此下去孩子荒废了学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就会出现“父之过”。

因此,在教育上,我们应该向孔老夫子学习,不摆老师和家长的臭架子,善于以平视的眼光与孩子们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然后及时加以引导。这样做了,虽说我们达不到孔老夫子的水平,说不出什么名言警句,但我们可以及时掌握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校正他们的航向而不至于出现意想不到的偏差。

“陈亢问于伯鱼”实际上告诉我们――

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交流,你就有可能成为称职的家长;

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你就有可能成为合格的老师;

放下架子,与部属平等交流,你就有可能成为成功的领导。

上一篇:书法以外的颜真卿 下一篇:曾国藩的宽恕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