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能力,在积累与运用的融合中提升

时间:2022-10-07 12:13:33

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都离不开学生的有效积累和积极语用。但不少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融合效益,常常局限在单一的层面中沾沾自喜。事实上,只有实现积累与运用的比翼齐飞,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一、强化感知,在体验中促进积累与运用的融合

一篇文本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值得品味咀嚼,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小学生积累运用。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紧扣学段目标以及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在文本中探寻契合学生认知实际的言语价值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体验品析,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的过程中感知独到的言语形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言语形式及其表达效果。

例如《泉城》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就以整饬的言语形式将泉水的声音与形态的特点展示出来,就其言语形式而言,适合学生进行积累与实践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让学生在充分诵读、辨析以及语言的体悟过程中感知其语言表达的秘妙:每句的前半句都是以观察为基础,定位于实写;而后半句都是以联想为主,定位于虚写。在此基础上,教师故意将文本语言中的核心词语抽离出来,并填充进文本内容之中,让学生依循着文本的结构框架积累词语、完成检验。如果教学止步于此,其效益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则引领学生依循着文本的言语形式,进行创造性的拓展与补充,想象泉水还会有怎样的声音与形态,从而在历练语言的同时,眷顾着学生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感性层面辨析体验,在理性层面实践运用,两者之间在体验中巧妙融合,实现了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开掘模式,在仿照中促进积累与运用的融合

能够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蕴藏着很多值得探究的语言价值点,但不论是怎样的言语价值,学生都必须要从模仿开始。因此在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关注文本中值得探究与模仿的言语形式予以规范,引领学生从文本的内容、情韵、主题等元素出发,以仿照的方式感知言语形式,提升学生口头实践能力,从而为言语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了展现火星、地球之间的相似点,运用了“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甚至连……都差不多”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对于对比两者之间的共性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表达优势,作者鲜明的表达效果正是借助于这一语句形式的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关注两者相似的内容,而是直接引领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圈化出言语框架,感知其表达的效果。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引领学生借用这样的形式进行表达实践,寻找到现实生活中相似的两个事物,并从更小的细节入手探寻出相似之处,从而运用这样的句式加以表达训练,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极好的历练资源。

这样的表达历练中,首先以感知文本语言的形式为基础,没有对形式的内在体悟与积累消化,学生也难以把握语言的逻辑;其次,教师为学生的口头实践模仿提供操练表达的平台,从而在实践运用中将句型结构纳入其中,深化了积累效果。

三、关注习题,在整合中促进积累与运用的融合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提升语言能力,都在每篇课文之后设置了适切合理的课后思考题。这些题目都是编者紧扣课标,在深入把握文本内容特质和学生认知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制定而成的,一般情况下分为指向文本内容、关注表达写作的两大类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课后思考题巧妙、自然地融合进文本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将练习与教学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教师在教学中就充分运用课文思考练习的第三题进行教学:读读词语,并运用这些词语写一段夜晚的景色。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本中找出含有这些词语的语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感知这些词语对于描写故事发生的情境有着怎样的表达作用。然后,教师则引领学生从自身观察的夜景出发,机动灵活地运用这些成语,根据自身的表达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运用表达,从而高效完成练习,不仅达成了课后思考题的运用要求,也达成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并没有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运用表达,而是先将其浸润文本语言情境中,实现对词语内蕴的感知,完成对词语的积累感悟,为之后积极有效的语用练习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积累与运用是阅读教学的两大支柱。但这两大支柱不应该独立进行,只有将其巧妙自然地融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两者的效度,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浅论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应对方法 下一篇: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状与影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