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分析化学实验失败原因探析

时间:2022-10-07 11:52:05

高职学生分析化学实验失败原因探析

摘要: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失败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引起相关读者的重视。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生;分析化学实验;原因;改进对策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替代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保质保量做好实验是关键之一。尽管现行高职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验大部份是验证性实验,一般来说这些实验的稳定性较好,重复性较强。但其中也有一些实验往往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时失败。本文拟就高职分析化学中常见的失败实验谈谈其原因及改进意见。

1由于所购药品存放时间较长已变质而导致实验失败

譬如苯跟溴的取代反应,在这个反应中,通常情况下,反应速率极慢,加入铁屑后,反应速率加快。虽然使用铁屑作催化剂,但实际上真正的催化剂是三溴化铁,这个反应的过程如下:2Fe+3Br2=2FeBr3FeBr3+Br2[FeBr4]ˉBr+[FeBr4]ˉ+Br+H++[FeBr4]ˉFeBr3+HBr但如果所用铁屑在空气中放置过久,已被氧化,则就没有上述反应发生,实验就会失败。因此,在做此实验时,要用新采集的铁屑,以增强催化性能。这样,实验才易成功。由此可见,在实验室里,对那些易氧化、变质的药品要密封贮藏,有些药品要现用现买。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基础之一。

2由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不当而导致实验失败

譬如在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假如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得很小,而硫酸铜溶液的物质的量溶液配制得较大,当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时就看不到沉淀产生。因此,在做此实验时,必须要提高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当它们两者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当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比较大时,实验才易成功。做此实验时,一般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或1mol/L,硫酸铜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为0.5mol/L为宜。再如,在极浓的强碱溶液中,当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时,就看不到试液变红色。原因是酚酞试液的变色范围是pH8.0~10.0,酚酞是醌式或醌式酸盐,在碱性介质中是很不稳定的,它会慢慢地转化成无色的羧酸盐,因此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显色时,要用稀溶液,而不能用氢氧化钠浓溶液。由此可见,物质的量浓度或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配制得当,是实验成功的又一基础。

3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而导致实验失败

譬如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制取氢氧化铜。假如氢氧化钠用量过多,则反而得不到沉淀物(氢氧化铜)。因为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会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可溶性的四羟基合铜酸钠。再如在做苯酚跟溴水反应的实验时,当把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时出现白色沉淀,但假如滴入的溴水量过多,则析出的白色沉淀会转变为黄色的难溶于水的2•4•4•6_四溴环已=烯酮:这样就会出现与所要求现察的现象不相符的事实。因此,做此实验时,必须重视“逐滴加入”的操作步骤。

4由于试剂滴加顺序错误而导致实验失败

譬如在制备碘化银胶体时,应先往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然后再加入数滴硝酸银稀溶液,并振荡,则即可形成碘化银胶体。反之,由于银离子过量,碘化银的浓度积很小,及易形成碘化银沉淀而导致实验失败。再如在实验室中制备氢氧化铝时,因为氢氧化铝有两性,所以必须要注意控制碱的用量和试剂滴加步骤,只有把碱液逐滴加入到铝盐溶液中才能制得氢氧化铝,假如违背上述操作,则不容易制到氢氧化铝。

5由于未控制好反应温度而导致实验失败

譬如在做糖的性质实验中,用银镜反应检验糖的还原性,反应时应注意在60℃~80℃的热水浴中进行,加热时间控制在几分钟内,则只有还原糖才发生银镜反应。否则,非还原性糖如蔗糖等也会因温度高(80℃以上),加热时间长,产生水解生成还原性单糖而发生银镜反应。

6由于未掌握好实验“火候”而导致实验失败

譬如在做铜与硫反应的实验中,要求硫蒸气的浓度要大。硫受热到113℃时才开始熔化,变成淡黄色易流动的液体,当上升到160℃以上时变成棕红色,随着温度的持续上升,颜色变深,最后才变为深棕红色。不透明的硫蒸气,此时把铜丝迅速伸至硫蒸气中,才能看到铜丝燃烧并放红光。假如铜丝过早伸入,由于硫蒸气浓度不够大,实验就会失败。当然,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有许许多多,但只要我们熟练掌握实验技术,把握好温度、酸度等,不断改进实验,就一定能够把实验做成功。

7结语

以上总结高职学生在做分析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实验缺陷,并经过对这些失败因素的研究,提出了改进学生做分析化学实验的建议和措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地提高,同时,将学生做实验时发生的失误降到最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进度的目的,从而达到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兴桃,客慧明,赵靖强,訾学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科学,2016,(05):112-114.

[2]刘全勇,王耀,赵学航.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体会及对课程教学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6,(05):84-92.

[3]张坤,徐静,宋少芳,汪建民,尹延斌.提高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03):146-148+167.

作者:袁扬静 单位: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高职无机化学实验课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