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与绘画的差别

时间:2022-10-07 11:39:46

浅谈书法与绘画的差别

【摘 要】书法在于它积淀了其他艺术形式无与伦比的文化内涵,书法要外观,内筋,张力,气势等方面赋予其“形”以生动的气韵,则其更为壮阔,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书法的造型体系,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虽然,绘画艺术的造型都有各自的关注点。书法注重通过写意的造型来营造一种意境,并以此来体现画家的审美追求和精神高度。绘画则通过科学理性的态度直面现实生活,注重对人性的关注。

【关键词】书法;绘画;差别

立意构思,准确来说,应该是立意与构思。书法一开始就是写字,但作为“艺术”的书法,它就只是一个“写字”的问题,当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书法法度和技巧后,往往追求的其超越记录语言的实际用途,向往展示书法线条美,以求“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表现功能。写出的字不管人家一时懂与不懂,让人眼前一亮,便觉得好看。具有一种勾魄摄魂的魔力,这个魔力,自然得力于书写者的风格展示,然而风格展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而又缠夹不清的问题。现在有人会讲,“风格,你觉得正常,自然,不故意,又不可避免,让别人觉得异常,又异常的有根据。一旦矫揉造作,便不是风格,而是“嘴脸”:“异常”。有着新奇特殊之处。但有生命的根据。这样我们似乎可以再“实用功能”与“表现功能的结合上,为书法就是一种有风格的写字。

然而,书法作为“华夏文化孕育的一门独特艺术“。其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所谓风格,也来自创作主体对这种文化底蕴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单从“写”的角度对书法做判断,仍有以偏概全之嫌。

科学的定义是“属概念包含五种概念: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和书法。首先,从造型模式来看,书法的造型必须以汉字的结构规范为依据,其他几种造型艺术则不存在某种人为预设的结构模式,如绘画就直接以现实的山水,花鸟,人物为造型依据。

在从造型的形式元素看,绘画的形式原素是色彩,线条,形体组织,而书法唯一的造型元素是线条,手线的运动,是速度,方向灵活多变而又能与人的心律相谐调的情感运动,从而在白纸上界定了有节奏的黑白二级的空间,对线条,空间,节奏这三元素的驾驭,就构成了书法法度的全部内容。

书法最独特之处,在于它积淀了其它艺术形式无与伦比的文化内涵,数千年的岁月,亿万人的参与“囊集中起来,提炼概括成“一相”因为是括“万”而为“一”。所以这个“相”“是大象无形“的意象。它不是某些具体物态之行:更因为它是括“万’而为“一”。这个“一”就能表征“万”:小而言之,“一画一乾坤,一字一生命”;大而言之,“情动形言,取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书画同源”然而其造型的取向则不同,“画取形,书取象”“形是偏畸于形而下的物态物质,具体而显著。

绘画是造型语言一种形式艺术创作成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绘画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分支,很多时候我们直接把它称作造型艺术,可见造型在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地位。谈到绘画的造型准确性问题,我们首先就必须明确造型在绘画艺术中的内涵和和意义。这样有助于我们后面对中西方绘画造型的论述。何谓“造型”,“造”其实是意为建造、创造、构造。“型”就是形象、体积和空间的意思。因此从字面上理解造型就是创造有空间和体积的形象。这里的形象就是指绘画作品里的艺术形象,它是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载体。可见,在绘画艺术里造型是为表达作者审美理想而服务的,它是手段、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换句话说,造型不是追求绝对的准确和逼真为目标的,它的准确和真实是以创造出符合艺术家情感和理想的艺术形象为总极目标的。基于这样一个概念的前提下,我们再具体以中西方绘画艺术为例,对绘画艺术中造型的准确性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中国绘画的精神核心就是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小家要融入大家。这种观点反映在绘画里,就认为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并由此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中去理解体会。让主客融合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形成中国绘画独特的美学体系。为了达到上述愿望,这就要求在造型手段和造型观上要与其保持一致,形成与审美理念相适宜的造型体系和方法。

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绘画基本的造型手段,色彩是从属性的,不画光影和明暗,不论描述山水、花鸟、人物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画家们总是粗粗的细细的线条勾勒造型再施以颜色,有时是单墨的,有时是五彩的,绘画常常让观者从并不丰富的是色彩层次中领略现实世界的五彩斑斓。去想象物体的凹凸远近,这种感受不是直接的,而是依靠联想和想象的参与。

绘画的造型主要是围绕“形”与“神”二字展开的。它不要求画家将形象画的绝对准确和具体,而是相对的准确和概括。这个“相对”指的是相对于画面而言,只要符合画面的需要,能够准确传达画家的情绪和情感就可以了。正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所说“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只有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以坡为代表的大家更是推崇“神”的表现,认为形只是一个途径而已。“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谵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由此可见,中国画的造型是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人格修养情感的载体。画家作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既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南宋陈造十分蔑视形似之画,认为作画“若镜中写影,未必不木偶也”。还有一些画家把不求形似作为判别雅俗的标准,认为“看画本士大夫适兴寄意而已”而俗人论画,不知笔法,气韵之神妙,但先指形似者,俗子之见也。《画鉴》。清代画家石涛画松认为外形的真还不行,“予更欲以不似之似似之。”真在“气”不在“姿”。又题自画松题跋。在这里画家造型之所以强调不求形似,是为了在艺术形象中偏重了情意的表现,把形当作寄情之物。强调个性情感的真实,真实的含义是感情的真实,缺乏感情的真实形再真也毫无疑义。

在形神论的发展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石鲁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观点,“以神写形”。看似二字位置的颠倒,里面却大有深意。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其形为对象之形,神自形出。应属自然的’“实境”属于“无我”之境。石鲁的“以神写形”其神为我之神,其形为我再造之形。形自神出,是心造“虚境”是“有我”之境。这一造型观点正与绘画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所以绘画历来注重表现作者的感情,书法写主观感受。

【参考文献】

[1] 沈尹默著.书法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 梁厚甫著.科学书法论[M].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84.

[3] 王平,王云著.王超研究[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上一篇:主题概念餐厅设计的传情达意 下一篇:论南音艺术文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