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大众文化消费的伦理诉求

时间:2022-10-07 10:45:26

转型期我国大众文化消费的伦理诉求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文化消费是体现与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与人民生活状况的重要标尺。不断实现人自身的主体性发展、强化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公正,既是转型期我国文化消费的伦理诉求,也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转型期 大众文化消费 伦理诉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均已降到0.4以下,群众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我国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然而,繁荣兴盛的文化消费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关注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需要、强化文化消费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促进文化消费领域的和谐与公正等伦理诉求业已成为影响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文化消费市场的关键因素。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性诉求

弗洛罗夫(1987)认为,“只有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尺度和一切科学的尺度”。文化消费最根本和最首要的价值在于满足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性诉求。

(一)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市场竞争、生活节奏对人们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人们需要通过大量的文化消费尤其是知识教育类的文化需求来开发智力、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社会地位。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从2004年以来始终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2010年消费总量已达1万亿。文化追求、文化素养、文化理想已成为当今社会个人、群体、阶层、国家间的显著区位性特征。

《2011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表明,我国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费的金额平均为1370元,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44%。教育消费支出比重过大的消费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我国文化教育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对文化教育消费也提出更多公益性诉求。加大多元文化投入,繁荣文化市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使所有人获得更多、更公平的机会全面发展是各级政府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现代化大生产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现实生活

人存在的本质与意义是精神的健康发展。现代高效的社会生产,使人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享受更高层面的精神生活。而文化消费的过程就是消费主体与客体的精神交流过程。

犹如高尔基所言:“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因而,作为文化消费客体应反映和满足各个时代、民族、地域乃至消费者主体的精神风尚、文化涵养、价值认同与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需求。而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客体的大众化、模式化、复制性甚至快餐式特征突出,还远不能满足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文化消费的发展。

(三)实现人类消费的主体性诉求

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加快了人类消费时代的到来,文化也和其他商品一样成为寻常大众日常生活消费的对象。而文化商品正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大众传媒手段,以工业化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抛售,在老百姓来不及辨明之时迅速闯入了他们的生活世界。海量尽显奢华与时尚的广告、推销遮蔽了商品的真实、迷惑了人们的感官、混乱了受众的头脑。对经济、政治地位和权力的向往构成人们文化消费的驱动力。表面上看似自由自主地去消费,实质却是按厂商、广告商的旨意不由自主地去“被消费”,即迷失了自我的消费。而表面上享受着繁荣文化消费主体的自我能力却在逐渐退化。

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功能诉求

随着我国文化消费由单调、内向、封闭向多元、开放、互动方式演变,从传统的求同、求稳向现代的求新、求潮特征演进,我国文化消费表现出极强的伸展空间与发展潜力。与此同时,消费市场对文化利润的追逐与人们的精神追求是否相符?审美情趣大众化与社会主流价值是否脱离?轻松娱乐作用与意识形态功能能否统一?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商业价值最大化与精神追求淡漠化

高尚经典的文化消费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甚至能启迪人们去思考、明确自己的精神生活追求,从而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然而文化消费的大众化进程使得“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领域是无处不在的(詹姆逊著,唐小兵译,1986)”。从产品与服务的设计、投资、生产、炒作、包装直至销售几乎都完全按照工业化和市场化的逻辑和规则进行,以期获取尽可能多的商业目标。消费者则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消费代表的商业符号意义价值,以此显示自己的品位、身份与财富,却淡漠甚至忽视了产品本身具有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内涵。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化属性愈加突出,却因此还赢得了众多的消费者。然而,一味追求商业价值为目标的文化产品终究将达不到商家所希望的市场与利润。

(二)审美情趣庸俗化与主流价值疏远化

日益盛行的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平民化、通俗化、产业化属性打破了社会少数精英的特权,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进程,也促进了大众审美自由与权利的释放、发展。大众审美趣味已成为社会审美风尚的主导,体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生活化特征。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消费领域,商家们为了赢得市场与利润,竭力地去迎合、放纵甚至一定意义上培养着大众平庸、低俗、媚俗的审美情趣,以满足、刺激、吸引受众的感官。炫丽浮华的包装真实遮蔽了产品本身的品质,铺天盖地的媒体广告早已阻断了人们的理性判断,简单肤浅的感官快适疾速替代了人们的深刻感悟;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长期以来都无暇顾及也不屑思考文化的审美意义与艺术价值,仅仅满足于快餐式、游戏型、休闲性、娱乐化的浅层文化享受,欠缺反思、鉴赏、批判、感悟等高层次的文化体验。

黑格尔说“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看似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实质却麻痹了消费者的审美能力,魔幻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审思与追求。大众审美意识的淡化、审美品位的低下、审美理想沦丧的日积月累将不利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良好社会审美风尚的养成。

(三)娱乐功能过度化与意识形态功能消解化

上一篇:谈物联网技术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增信行业标准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