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途径探析

时间:2022-10-07 10:08:24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途径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力求通过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途径。希望能够为国家发挥自身的优势,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等,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东北亚 区域经济 合作 途径

引言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从2 0世纪8 0年代中期提出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程。尽管东北亚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较好,既有较强的经济科技实力,又有潜力巨大的市场,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看,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如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明显是松散和滞后的,合作步伐跟不上区内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的时代要求,探索21世纪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已是摆在东北亚各国面前的现实课题。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困境

(一)缺乏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且令其他国家信服的核心大国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发展都需要一个或几个主要成员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合作的本质是各方平等参与对话与协商并达成一致的过程。其发展需要地区大国发挥关键性的推动或主导作用,提出加强区域合作的倡议,并与其他各成员展开磋商,推动各方相互让步和妥协,最终形成能够被各方都接受的经济一体化方案。而东北亚的中日韩俄几个大国都没有足够的优势担当此重任。

东北亚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是日本,本应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却没能发挥出地区大国的作用。首先,从主观上看,日本本身在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取向上缺乏整体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意愿,日本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目标是希望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倾向于采取双边性的而不是多边性的区域合作形式,更不是推进整个东亚或东北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其次,客观方面,由于日本曾经发动侵略战争梦想霸占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令东北亚国家对其心有余悸,抱有怀疑和排斥的心理,使其在东北亚事务中发挥作用时很难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

韩国在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方面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不仅对中国提出的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倡议予以积极支持,而且也有意愿推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然而由于国小势微,又过分依赖美国,在先天上缺乏组织和引导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化与一体化的条件。

俄罗斯作为原苏联的继承体,经济滑坡及国内安全危机,影响了其处理区域性事务的实力,虽然现在的俄国经济实力有所恢复,但其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毕竟只是欠发达的远东地区,作为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俄罗斯经济活动的重点不可能放在东北亚。

中国作为东北亚区域内的大国,一直奉行各国间平等协商、和平交流的政策,已经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国家,但是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有的经济实力及只有部分地区处于东北亚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二)合作的低层次性导致东北亚无法形成制度性合作机制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并没有纳入六国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合作的主体主要还不是国家而是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时地方的积极性比中央的积极性更高。但由于缺乏政府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框架作为指导,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作制度性保障,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合作的过程中,只能在其行政权限的范围内谋求合作与发展,其深度与广度受自身权力大小的制约,导致这种松散的经济合作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无法形成制度性合作机制。

(三)经济水平及体制的差异性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障碍

东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相差较为悬殊,既有经济发达的日本,又有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及经济相对落后的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所获经济利益是不一样的,过分悬殊的经济规模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导致各国在经济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国民经济支持外贸的能力以及相对吸收需求能力等方面有诸多的差异。例如,日韩两国针对中国的商品制定和实施了许多不合理的检疫检验制度,中国对俄出口商品则存在通关手续复杂等问题。而中、朝、蒙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则会担心如果过早与日韩等国家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会对本国的民族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甚至导致民族产业崩溃。因此,尽管近年来东北亚各国尤其是中日韩三国在建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有着共同的愿望,各国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潮流,也都做出了一些参与本地区经济合作的现实选择与政策安排,并且为实现多边经贸合作采取了各自的战略举措,在贸易、投资和地方性的双边合作方面有了一定进展,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至今还存在很多影响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障碍,尚未形成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

那么,如何协调好多边关系,探寻一条既符合各方利益,又有利于逐步缩小差距的有效合作途径,成为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途径探索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区域经济合作还仅限于自发的贸易往来,以及双边合作、小区域合作和地方间合作等。面对这种无论是形式还是水平都很松散、低层次的现实,为了能在短期内取得进展,势必要寻找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特点的突破口,遵循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从低层次合作入手,以有计划的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

尽管东北亚地区整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没有取得太多的进展,但各成员国之间的双边经贸往来却一直很活跃。因此东北亚地区国家在无法实现区域合作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加强双边经贸往来和联系,通过加强经贸合作,扩大相互投资,增进技术交流,推动人员往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框架, 努力把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以通过深化双边合作促进多边区域合作。这既是本地区区域合作的基础,又可以为未来的整体区域合作提供有益的经验。

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国推动东北亚地区双边合作的重点领域,应该根据不同合作对象国有所不同。

中国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应该以资源开发、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共建、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为重点。中蒙两国都有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需求和愿望。从蒙古来讲要振兴经济、谋国家发展,需要借助经济迅速增长的中国这一巨大市场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蒙古,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希望中方参加其矿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技术开发。地域距离近的优势成为中蒙双方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不二的选择。蒙古丰富的煤炭、石油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与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相对完善配套的冶炼加工系统及对能源的大量需求,蒙古相对丰富的畜牧资源与中国相对发达的纺织业及服装加工业和巨大市场,都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再加上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同属成吉思汗的后代,语言相通,传统和生活习惯相近,积极发展中蒙两国地区间经济合作关系以及边境贸易,对于促进相邻地区的共同繁荣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边境民族的一致性,使中蒙之间的合作更具有了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中不多得的优势。

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也已从最早的边境易货贸易,扩展到目前的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合资企业、合作建厂、来料来样加工等多种合作方式。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俄罗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各种机制的活动,并以俄远东地区作为参加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前沿,努力通过改善远东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亚太地区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同时积极通过铁路、水陆和航空,向亚太地区出口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各种商品,使俄罗斯与该地区的关系日益紧密。当然中俄之间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合作前景。例如,应该适时启动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推进两国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两国在能源开发、资源开发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合作。

(二)以中日韩合作为核心,带动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地区经济政治情况复杂,在经济合作一时难以整体推进的情况下,应该突出重点,以点促面。“中、日、韩三国有着在经济合作上领先一步的条件,也有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合作的能力”(李玉潭、庞德良,2000)。根据2010年底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字,中、日、韩的三国经济规模分别列世界第二、第三和第十五位。在东北亚六国中,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比重占到约90%。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0年中日的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增长超过30%;中韩、日韩之间的双边贸易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于2004年取代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206.31亿美元,是2005年的两倍,韩对华出口依存度为24.1%。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中韩两国应该尽早就签订包括贸易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在内的双边经济合作协定展开磋商谈判,为商品、资本、技术、人员的跨国流动创造便利条件。中日合作应该以贸易便利化为基础,逐步推进贸易的自由化。因此,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必须围绕中日韩三国为核心进行开展。

在加强三国合作的过程中,中日韩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框架,努力尽早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机制。中日韩三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10+3”的成员,这三重框架既为各国提供了现成的经济合作平台,也为三国政府高层领导提供了会晤和磋商的机制。1997年12月首届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标志着具有东亚地缘规模和特征的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10+3”机制正式启动。一年一度的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走向成熟的机制化轨道,到2007年初已开辟17个合作领域,建立了48个合作机制,其中部长级机制就达14个(,2007)。以三国为核心的新的产业、投资和贸易循环正在初步形成。

在“10+3”领导人会晤机制的有力推动下,中日韩三国间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正在各个领域积极开展之中,并且很多合作项目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果。特别是中国于2010年1月1日与东盟正式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韩国、日本也加紧了与东盟整体或部分成员国就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的磋商和谈判。东盟的经济一体化成功作为不同政治制度融为一体的国际性范例,将对东北亚区域合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今“10+3”领导人会议成为中日韩三国实现进一步合作的平台,很可能成为最终达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一个有效的、可行的途径,同时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实现的关键一步。正如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所说:“如果三国之间能达成这样的协定,再加上他们己经跟东盟签订的协定,就很容易发展一个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协定,如此就能推动区域合作,并且抵制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兰晓萌,2009)。

(三)开展次区域开发合作及边境跨国经济合作,实现开发形式的重大转变

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参与成员的数量较多,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在目前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很难整体推进的情况下,从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模式入手,灵活开放、范围多样化的边境跨国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也许是一种更切实际的途径,它不仅能积累经验,由点到面,由内环向外环辐射,而且还有望实现开发形式的重大转变。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许多次区域开发合作构想,例如“图们江流域增长三角”、“环黄渤海经济圈”、“东亚地中海经济圈”等。但到目前为止,真正有所进展的只有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项目。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项目是当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次区域开发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的典范。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项目属于边境跨国经济合作,是自由贸易区之前的一种更低级经济合作形式。这一区域均处在中朝俄三国边远地区,人口少,市场化程度低,经济欠发达。对于这样的地区,在合作初期不可能涉及关税和自由贸易,其重点是围绕潜在优势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边境地区软硬件的整备和协调,通过形成顺畅的跨国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便捷的通关环境,使被分割的资源优势整合起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联合国计划署的积极推动下,图们江地区开发已经取得了许多积极进展。特别是在2005年图们江区域合作第八次政府间协商协调会议上,与会的中、俄、朝、韩、蒙五国达成7项新的协议。其中有两项内容值得关注。第一,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地域范围大大扩大,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的地域由延边州扩大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由海参崴、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东方港口和滨海边疆区南部港口扩大到整个滨海边疆区;第二,蒙古东部省份和韩国东部沿海城市也参与到这一区域经济合作开发之中。这是韩国、蒙古首次以本国的部分地域参与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开发。“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也更名为“大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范围扩大到拥有3.5亿人口及更为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与更为广阔的市场。

中、俄、朝、韩、蒙五国为了更好地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各国在本国政府内都设立了图们江区域开发组织,形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各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力推进开发的格局。近年来,这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具备了比较完备的交通设施。相继开辟了中俄、中朝公路通道、中俄铁路通道、中韩空中通道和多条海陆联运通道,形成了图们江地区以珲春为中心的陆海空立体交叉的通道网络。开通了长春-珲春-罗津、珲春-符拉迪沃斯托克、珲春-克拉斯基诺的通讯光缆电话,开通世界各通讯卫星中转的直拨电话,具有了现代化的通讯设施。极大地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力地促进了边境经济的发展。就合作领域看,从最初的国际通道合作、口岸通关环境建设合作、旅游合作和环境合作,发展到现在随着形势变化而新增加的能源合作等方面,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截至2008年延边地区对外贸易额为18.2亿美元,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来此投资。延边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2002年的18%提高到了2007年的34%。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呈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势,相关成员国地方政府均加强了务实开发力度,随着图们江地区跨国合作的成功推进,对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各国间的经贸往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以交通运输为纽带,将能源合作作为全面合作的突破口

纵观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是以地区间某一方面合作开始的,而且多以基础产业,特别是能源为突破口,欧盟就是以煤钢联营为起点,将欧洲几国的煤钢生产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机构统一领导。在煤钢联营取得成功之后,又将合作范围逐步扩展到建立关税同盟、农业、劳务、运输、货币等方面。就东北亚地区来说,能源开发合作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储量,中日韩都是能源进口大国,能源合作在东北亚地区景广阔,有望成为东北亚地区全面合作的突破口。

近几十年来,随着东北亚地区经济持续迅速发展,中、日、朝、韩、蒙能源需求总量在世界上已占到需求总量的1/5,成为世界能源需求飞速增长的重要地区。特别是2011年以来中东地区日益增多的国家动荡更是引发了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三大石油进口国的忧虑,作为石油输出国的俄罗斯日显重要。能源合作已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迫切需求,也将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突破口。2006年4月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正式开工建设,全长4000多公里,设计年输油能力为8000万吨。2011 年1 月1 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该输油管道从西伯利亚分别通往中国和日本海,一方面将使俄罗斯成为日本和中国的最大石油供应者之一,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振兴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正式建成以后,将使俄罗斯与中、日、韩的能源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能源合作在增强了能源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合作的同时,还会促进主要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大国之间的合作。中、日、韩三国同属能源进口大国,在加强节能技术开发与转让、国际市场石油交易与议价能力、保障东北亚国家共同运输航线安全、建立共同的石油战略储备等方面,三方都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而在能源合作中交通合作是先行保障。 目前东北亚区域跨境交通走廊主要有东西向的两条线,北线从俄罗斯的北部港群向北经过乌苏里斯克、格罗杰阔沃,中国的绥芬河、哈尔滨和满洲里,再到俄的夕贝加尔斯克,通往俄罗斯;南线自俄罗斯的南部港群向西南进入中国的珲春、图们,自朝鲜的罗津、先锋港向西到达珲春、图们,经长图、长白线进入蒙古境内。与这两条铁路线相平行的还有几条公路线。此外,中、俄、朝、日、韩联合开辟了4条海上运输航线;开通了中俄、中朝光缆电话线路;开辟了中俄、中朝旅游路线。交通的顺畅为物流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东北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建设不完善,一时无法形成诸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统一的贸易关税壁垒和自由贸易区域。但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关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源于共同利益的发展模式会更有发展潜力,这一贸易区最终将形成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玉潭,庞德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0(4)

2..亚洲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J].外交评论,2007(1)

3.兰晓萌.东北亚一体化前途待定―政治意愿形成新共识是中日韩三国密切经济合作的前提[N].华夏时报,2009-9-12

4.改革开放30年延边外经外贸成绩斐然.吉林省统计信息网,http:// /, 2008.12

上一篇:概述建筑深基坑支护控制要点 下一篇:地铁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