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础课的深层内涵探究

时间:2022-10-07 09:33:47

美术基础课的深层内涵探究

笔者认为,眼高了,手才能高。教师应该明确这种状态恰是学习过程的正常体现、学习进步的外在表现方式。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就是学习,学习实际是一种习得。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并感受美的能力。从事艺术不仅仅是创作出了具体的作品,更是创造了自己。因为整个过程包含了创作者本人对自身内在与外在的能力修养的历练。美术是一个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有所收获。正如徐悲鸿在教学的改革中所谈到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草草了事仍无功效,积稿千百纸,方能达到心手相应之用。”2001年,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院长琼斯教授曾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作了为期一周的教学观摩,他曾在一张素描纸上完整地描绘出指甲般大小的物体,为此他说:“在广袤浑厚的宇宙中存在着那些最不起眼,令人不屑一顾的微粒,而它们自身有着不可估量的美。”素描基础不但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训练一个学习艺术的人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德加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在这里大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画任何物体,都先要观察并思考造型,再对视觉信息进行处理。基础课的学习是有效促进和激发艺术情感与创造力的途径,它既可以推动艺术探索,又可以使思想和技术走向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瞬间是永恒的存在,它对创新素养的建立起到了“探颐索隐、钩深致远”的作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基础和高科技之间,前者永远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而后者只有基于前者才能走得更高、更远。这些基础学科所具有的普遍性,实际上孕育着无限的创造性。因此,基础教育从根本上也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与实践型人才。

艺术基础教育中的授之以法

当教师明确素描基础教学的目的后,就要传之以理,授之以法。普列汉诺夫说:“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艺术作品是通过具体的画面来表现比较抽象的情感的,这在早期的艺术学习中就初露端倪。面对一个主题,不同的学生会在作品中不自觉地显现出个人的某些特点,有些人强烈,有些人含蓄,有些人谨慎,而有些人粗枝大叶,不一而足。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将来的艺术风格形成的潜在要素。教师在教学中没必要强求学生作业机械的一致,只要这些不是当前的学习阶段中的知识性错误。相反还要对个人特点进行适当的保护,这样的保护可以使学生越来越优秀。当然,在基础教育阶段,也不能过高、过早地提倡个性,因为这样可能导致学生心态的浮躁,从而在学习中舍本逐末地追求表面的细枝末节。学习色彩,除了掌握基本的相关知识以外,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学习的效果,还应该包括其他的学习内容,如学养的积累。这看起来和学习的内容无关联,但实际上很有关联,因为对于一种知识和技法的学习,其效果是通过人的实际操作来实现的,而一个人的整体素养的高低将最终决定具体作品的质量。色彩的基础知识对于将来更高层次的艺术学习和探索是具有关键的基础性作用的,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认知水平。例如对一幅作品优劣的判定,这个过程包括了一整套内容的学习,不单纯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认识、毅力、意志力、眼界、修养,以及归纳、总结和抽象的能力等。运用这种可操作性强的学习方式,学生便可把握抽象的理论知识,由表及里,逐渐体会到表象下面的本质。反过来,这些能力又会再次反馈到具体的创作上,使作品的面貌发生质的跃进。

美术基础课程中的素描、色彩、速写等课程一般作为视觉艺术教育比较重要的基础课,如果单独审视素描或者色彩,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既可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等,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如中国古代开创大写意画风的梁楷,其强调笔墨,以形写神,其作品自有潇洒的感觉,他的作品《泼墨仙人图》虽然寥寥几笔,却包含着与经典油画作品同样的艺术因素。由此可以鉴赏到中国写意式素描的审美意象是主张科学规律服从艺术精神,重视主观情感的融入,造型追求微妙的似与不似之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达•芬奇的素描作品《圣母头像习作》,用层次分明的明暗素描,充分表现了人物的体积感和微妙的感情。米开朗基罗的《基督受难日》描绘基督的身体在巨大的痛苦折磨下挣扎的悲剧性场景,作品无论是对解剖、透视还是明暗法的运用,都相当到位。拉斐尔的《读书的妇人》,画面是由优美、柔和的曲线交错组成的,这使得观者能感受到人物光洁细腻、富于弹性的肌肤。之后,让学生比较三位巨匠的素描作品,可以概括出其不同的特点:达•芬奇的艺术精深而全面,其作品十分注意线条自身的生命与活力以及节奏的变化;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解剖和肌肉体块,画面风格博大而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和悲剧性;拉斐尔的作品总是表现出甜美与妩媚之情,用和谐完美地构图表现画面人物的美。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和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鉴赏力、审美趣味得到提升。如果教师一味让学生多画,而没有意识到用这些经典作品启迪和感染学生,那么美术基础课素描的教育作用充其量只发挥了一半。因此,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基础课程应包含三方面的教育内容:一是相关艺术作品欣赏的教育,即在审美意识系统中所进行的素描、色彩等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知识、欣赏方法的教育;二是绘画技法与艺术创作的教育;三是相关艺术知识的教育,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三个方面。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应按照确定的价值取向和预想的艺术教育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艺术媒介,引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实现教育目的。一般美术教师可能会认为第二方面是其职责所在,第一、第三方面是教授美术理论的教师的职责,其实不然。笔者下面以美术基础课程的色彩课为例,阐述美术教师兼顾这三方面进行教学,不但有可操作性,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教师可以从对色彩的兴趣入手引发色彩的审美需求,以经典艺术作品呈现的艺术意象引导学生进入艺术之境。如,观赏一些关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史前洞窟壁画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色彩是人类最早用来表达原始意识的重要媒介。看一下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这件作品的展出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印象派画家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以明暗色彩为形式特征的绘画转化为以色彩冷暖为形式特征的绘画。艺术家以个性的创造精神,让人们看到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通过这类作品的欣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明白开设色彩课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逐步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方法,研究色彩的规律及其特殊性,达到较为完美地表现对象这一要求,最终将色彩化作一种“语言”来表达情感。

“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手段

美术基础课程的这些深层艺术教育功能的发挥,既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讲解、启发,又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和保护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艺术个性,要充分营造艺术氛围,使其发挥熏陶、感染的作用;要探索与研究更科学、更艺术的教学手段,并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力争达到更好、更理想的教学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的学习,如果是出于主动、主观的愿望,效果就会完全不同于被强迫的学习状态,自然会事半功倍。在艺术基础教育中也是这样的道理,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不厌烦,不觉枯燥,愿意去探索,渴望进步和突破。这是实现学习目的的有力保障,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笔者希望,美育对人的滋养功能能自然地对人的成长发挥作用,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精力的旺盛、生命的美好,从而会加愉快、主动地工作和学习,去改善自身,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本文作者:杨莹莹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上一篇:生态环保联合整治行动方案 下一篇:村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