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报纸品牌之路

时间:2022-10-07 08:14:52

走好报纸品牌之路

【关键词】 江淮晨报 品牌

2008年,国家经历了风风雨雨,在困难和机遇中壮大成长,《江淮晨报》也恰逢创刊十周年,走上第二次创业品牌升级之路,无论在版面报道上,还是经营创收以及管理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今的报业经营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意识到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品牌取胜。

一、品牌就是威力

何谓品牌,我以为是无数个口碑形成的总印象。一个名称、标志或象征,可以用来界定销售主体的产品或服务,以使之区分于竞争对象的产品和服务。就传媒形象而言,是指消费者对该传媒的系统评价,包括队伍素质、信息传播的可信度、社会责任感、社会影响力及对公众的态度等等,这些因素在受众心目中的固定化、标识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就是形象,就是报纸的衣裳。

二、人才给品牌加分

打造一个成功的报纸品牌,固然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但资金投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近些年来,有不少新创的报纸在大量“烧钱”之后,依然“半死不活”甚至“寿终正寝”;也有相当多的老报纸固步自封,市场逐渐萎缩。究其原因可能会很多,但基本一条还是没抓住人才这个根本问题。虽然传统报纸受到电视和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但报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仍有一定的空间,人才仍是报业兴衰的决定因素,也是报纸品牌战略实施中的主导力量。因为报纸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谋略及实施都要靠人来完成,适应市场竞争的一切体制和机制都要靠人来建立,要切忌急功近利,见物不见人。在报纸品牌建设中,没有优秀的报业人才比没有资金更可怕,因此,一定要把人才发展战略置于优先考虑的重点,切实搞好品牌发展战略与人才战略的有机结合及促进。

三、品牌建设与人才互动

塑造品牌先要塑造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一个侧面概括了新闻人应具备的德才基本素质。“铁肩担道义”,要求把培养新闻人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重中之重。首先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报纸的社会责任、事业成败紧密联系起来,在种种诱惑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对事业的不弃不离。“妙手著文章”,要求培养新闻人一定要有真本事,有精益求精的作风。创新是一张报纸的活力之源,是提升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必须要注重培养和发现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潜质的人才。培养人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求把任何细小的工作都能做到极致,这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成就事业的基本素质。

四、品牌个性塑造

传媒要打造品牌,必须让更多的读者、观众接受和喜爱自己有特色的内容或节目,而内容特色的背后则是独特的传播文化,报纸品牌的构建必须塑造自己的个性。

平民化报道视角、独创性内容和坚定的性格是《江淮晨报》的独特传播追求。在10年的传媒征程中,副刊和摄影已经作为《江淮晨报》品牌文化的艳丽标签,一直给予着观众清新、亲切的全新感受。副刊在当今许多报纸大幅度压缩版面的情况下,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以新闻吸引读者,以副刊留住读者,在安徽的副刊领域树立起了独特形象,比如我们在“时评”独霸天下的情况下,注重发挥杂文的优势,在思想深度和独特视角上下功夫,赢得了声誉;摄影以大图片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月都有作品被“新华社”和别家媒体转载。这些体现在内容中的文化让品牌的基础更加稳固和独具魅力。

《江淮晨报》专注于民生新闻的报道,为现代都市百姓撑起接受最新信息的专属蓝天。我们立誓要做一份有责任感的报纸,努力形成责任感形象,并且固化为一种精神气质,让广大的受众信任这份报纸,亲近这份报纸。

五、品牌建设带动广告增长

报纸品牌构建对广告的影响是巨大的。《江淮晨报》主要在以下方面下工夫:

首先强化认知,培养读者。其次,整合运作,提高效率。第三,提升报纸价值,促进媒体扩张。品牌建设给报纸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实现报纸的深度经营、跨媒体联合经营、跨地域经营等多种经营,从而极大地提升报纸的价值实效。经营报纸的各类人员用这样的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扎实围绕“品牌”的建设,才能够集中力量,做到有的放矢。

因此,重视自身品牌推广和品牌形象的提升,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宣传推广,使品牌美誉度不断提高。合适的报纸就是给合适的人群看的,报纸的定位不同,说到底,就是在满足读者共性需求的同时,去满足一部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报纸受到地域限制的时候,精确的定位则是划分读者的最佳方法。当一份定位精准、品牌稳定的报纸出现的时候,必然能够吸引最适合的读者去阅读它,而报纸所散发出来的文化积淀和气质,都是在读者群中制造认同和归属感的最佳武器,有了这样的武器,就能把读者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受众范围之内。

前不久,全国19家晨报(早报)在北京联手肯德基共同举行的“早读、早餐、早锻炼”三早理念活动,到场的《北京晨报》《重庆晨报》等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品牌效应在经营中的作用,有的还利用品牌影响力开展多种经营,将品牌渗透到了图书出版、音像制品、旅游、酒店、百货经营等领域,结成一张品牌塑造的立体型网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版面的形式美与模块化 下一篇:浅谈《城市画报》的转型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