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龙村山水之术空间美学初探

时间:2022-10-07 07:40:45

东龙村山水之术空间美学初探

摘 要:风水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东龙古村,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认为地形复杂是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尽是追求背山靠水,在村落选址,环境建设,庭院布置等方面,用山水把文章做美了。村落的好风水首先取决于村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因此,东龙古村的选址、空间布局,注重体现“道法自然”、“与天地合德”的风水美学理念。

关键词:东龙古村;山水之术空间意象;风水之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28-03

一、东龙古村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都县东龙古村古树参天,绿树成阴,不经意联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坐落在宁都、石城交界的一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上,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流,景如诗画,祠堂名宅,小巷幽静,错落有致,让人流连忘返。

东龙古村最大的特点是其“山水之术”的村落布局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自建村开始,李氏先祖们便依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诸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为雄伟的东龙岭、南桥岭作为该村的两大龙脉。其中一处,依照龙脉走势,高低错落地建成连片屋场,屋场中开掘出上百口大小不一的池塘,穿插其中;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落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

二、山水之术

“地理之道,山水而已”。作为我国山水文化体系的重要一员,“山水之术”即乃风水的主要研究对象―龙、砂、水、穴即为自然山水;但自然山水在风水看来,并非处处皆宜安置城镇与宅居,只有那些既能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需要,又有好的形相,能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即审美心理需要的自然山水,才是最佳去处。山水之术,作为中国占代的建筑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伦理观念等诸多方而的十分丰富的内容,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观。而这些千方百年来对传统村落构建有着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村落从来就不是那种简单的、纯实用功能的建筑聚合体,而是一种充满了各种文化意蕴的古代文化环境;它在其漫长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种种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的多重撞击。山水之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关于村落、居住环境选择的山水文化观念,它必然会深深地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古代村落的格局设计。这正如吴良墉先生所云“中国传统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的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显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的理论有关”。事实上,正是山水之术的作用,才使遍中国城市皆为山水城市(或称风水城市),才使遍中国村落之美,不可胜收。

山水之术在我国古代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营造活动中几乎无所不在,包含着人如何顺应自然的大量论述。赣南民间百姓认为,山环水抱必有灵气。有群山环卫、溪水环绕的村落,就是一个优良的“蓄气场”。东龙村处于一个典型的小盆地,四面环山,南北二面的小溪环抱东龙村。从山势上来看,东龙村的主山依托的为自北部而来的武夷山脉支脉,支脉再分出两支余脉,一支余脉向东南延伸,形似“东边之龙”,为“东龙岭”,也是东龙古村的“龙脉”;另一支余脉向西南延伸,形成“东龙峰”。在两支山脉的围合之中,又有若干小山,这些小山围合成一个海拔500 m积约2. 5 km的椭圆形盆地,形似聚宝盆。这些小山中,前山为凤山,后山为象山,左侧山为龙山,右侧山为狮山,符合风水环境理论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同时前山较后山低矮,又称“案山”,案山之南的远山为“朝山”;有了优美的人居环境,于是也就有了东龙村的兴旺景象。

三、空间意象

“意象”一词作为一个研究聚落空间形象的概念,首先见之于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出版的《城市的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作者首创了从感觉形式出发研究城市空间特征的方法,提出了城市形象的何识别性”和何印象性”概念,即认为一个城市对其市民和大众来说,应具有醒目的特征标志和鲜明的感觉形象,一种构成记忆空间的活生生的心理图象,这就是所谓的“城市意象”。

东龙古村极富“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特点,历史悠久、文脉清晰、是传统氛围保存相对较好的古村落。在村落的构成中,山脉、水系、宫庙、祠堂、书院等公共场所往往是村落的规划中心或布局重点,是村落平面格局形成的重要或核心因素。民居、府第等居住建筑,以及当铺、磨坊等生产消费性建筑是传统村落构成的主体。现有的古村落绝大多数都依山傍水、靠近水源。这一方面是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社会贴近自然、融于自然、追求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朴素理念。东龙村一处建民宅,另一处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神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村庄的排水和防火,人居区还挖掘出100多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并且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之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庄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使“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象得到充分体现。

四、风水之美

风水象征美学,常用的手法有数的象征,形的象征,物的象征,经常运用在村落的设计和营运中,如天坛、地坛的形象就分别象征天圆和地方。这种象征美学也被运用于理想村落构造模式上,中国大地上从南到北的风水民居院落,无论是四合院.还是三合院,其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前低后高,中间平整虚空。而这个“负阴抱阳”的格局,象征了一个双手环抱,正在张口向天纳气的人体形象:“中厅为身,两房为臂,两耳房肩,两廊为拱手,天井为口”(《阳宅会心集》)。又如民间流行的九星飞宫法,通过推算宅主的“命宫”和“宅宫”相配,推论八卦方位的吉凶象征,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建筑的朝向、门的朝向,以及灶、床、及厕所等位置,这种理论以美学的观点来看无非是依照表征万事万物的序列关系的宇宙图式,以象、数、理的意义而加以推演,是象征美学的一种运用罢了。而中国一些民居的山墙形象,仿效风水“龙法”“砂法”的“五星形体’一l火、不、水、金、土)山峦形象建造,这也是一种象征美学原理的运用。

东龙古村位于群山拱卫的盆地,群山形成村落空间之美,使山与村落相衬围合的空间美感得以强化。抱村而过的潺潺溪流和纵横万千的田园叶陌形成了村落空间美学中的路径,让人倍感亲切。屹立在水日山上的七层明代砖塔―文峰塔,屹然直立,形成村落空间美学的标志,成为视觉的焦点。祠堂、寺庙等主要的公共建筑和环绕种植的树木、上架石桥的水日形成村落空间美学的节点,衬以水田、民居建筑和鱼塘形成独特的村落空间美学。

(一)山水美

风水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东龙古村,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认为地形复杂是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尽是追求背山靠水,在村落选址,环境建设,庭院布置等方面,用山水把文章做美了。村落布局上它着眼于千变万化的群体,这种群体既不是消极的受自然山水摆布的仆从,又不悖逆自然村落的风水主要存在与精神层面的东西,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要以自然美学为承载,也就是说,它是以自然美学为承载的,也就是说,它是以自然美学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没有自然的山形水也就没有精神层而上的风水。因此,村落的好风水首先取决于村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因此,东龙古村的选址、空间布局,注重体现“道法自然”、“与天地合德”的风水美学理念。

从山的角度看,东龙全村的格局,由其北部的武夷山脉余脉,再分出两支山脉,分别构建了东龙的基本格局:一支余脉向东南延伸,形似“东边之龙”,称为“东龙岭”;另一支余脉向西南延伸,形成“东龙峰”。所谓的“架上金盆”,其实就是这两支山脉在海拔500米处形成的一个椭圆,重重围拢,成了基地拱卫,中成小盆地,村落建于此间。这便成了一块风水宝地。除开大的格局外,村中诸多小山,也形成若干风水:南有“凤山”,西有“狮山”,北有“象山”,与东边的“龙山”呼应,龙气十足。东龙的地名就包含了山的元素,来之于山。东龙十景之一“虎嶂乔峦”中的虎嶂,指的就是“龙山”。东龙原名东屯,后来为了对应“东边龙山”的风水之理解,李氏先人便把东屯改为东龙。

从水的角度看,东龙全村的格局,由三支水脉构成。村主体中有十景之一的“双涧抱村”,两支水流由东向西,至宝塔山下的水口,与另一支由南坑流来的小溪汇合。三支水流或依山而行,或穿村而过,泽润全村。

有了山的龙脉,又有水的活力,东龙一直被李氏先人视为形胜之地,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然而,白璧也有微瑕。古代东龙人不仅能很好地识别这块风水宝地,而且能够很好地开发这块风水宝地,以补风水之不足。古代东龙人在补风水之不足方面的可贵创造主要有:

一是修建百口鱼塘。在风水学中,水主财,水聚财。为了不让三支水流在村中白白流过,李氏先人十分重视水的积聚,分别在全村开挖鱼塘100口,或连片而成,或点缀在祠堂中间,形成“高山之巅”的水乡绝景。众多的鱼塘不仅是李氏先人对风水理解,而且还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它调节气候,灌溉农田,还可以大量养殖各种鱼类,为村民提供新鲜的鱼类食品。这种无污染的高山水源养殖的鱼,味道十分鲜美。东龙由古一直传承下来的繁殖“鱼苗种”,可谓闻名遐迩。

二是修建“虹口锁水”工程。全村三支溪流至村西口汇合后倾泻而下,对村落的聚财十分不利。于是,古代东龙人在此处修建了一座拦水坝,并在拦水坝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取名为“接龙桥”。因为,它把东龙峰和东龙岭两条龙脉连接起来了,使整个村落的龙脉得以贯通。“虹口锁水”工程,留住了三溪之水,是继池塘聚水之外的又是一次聚水,也许是寓意聚财之后再聚财。明代晚期,村民还在水口周围遍植杨、柳、桃、梅和梧桐等观赏树木,经过这样的精心改造,不仅把水口遮盖的严严实实,而且还把这里建设成为村中最好的景观之一。

三是修建宝塔。李氏先人认为村西边水口没有山的围拢,形成一个空档,容易被“邪气侵袭”,同时,此处在风水罗盘上属辛位,按照风水学说,辛位上若有山风峻峭,可多出文才。为争其势,明代嘉靖年间,东龙人在村西水口旁空档处的小山上修建了一座七级宝塔,取名文峰塔。宝塔不仅能起到“镇邪护卫”、多出文才的作用,并且通过村内水域的映照,形成“塔影湖心”的壮丽景观。

(二)建筑美

东龙村的另一美是其多姿多彩的古代建筑。东龙古村完整保留下来的明清建筑多达160多栋,其中仅祠堂就有38座,此外还有书院2座,义仓2座,庙宇2座,居民建筑120多座。民居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位于东龙村西南上的“东里一望”。这座总面积约4300平方米的古屋黑瓦青墙、气势宏伟,因由祠堂、廊房、厢房、绣花楼、仆人房、庭院等100多间房屋组成,故又称“百间大屋”。人们从朝东的大门走进,首先看到的是哨房,随后看到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庭院,庭院西侧是用来接待宾客的“西圃”,再穿过后院则是用作修文习武的“东圃”,里面有上厅和下厅,两侧则是厢房。此外,在古屋的后面,还修建了一堵高约7米、长达50米的护墙。古屋所有的窗户上都装饰着精致的雕花,且镀有薄金,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浸蚀,那层镀金已经风化成了淡黄色的粉末,默默地暗示着自己曾经的显赫。

东龙村的祠堂分宗祠、房祠和支祠,现保存较好的48座祠堂中,以李氏下祠最为突出。该祠堂兴建于明代正统年间,位于东龙村西北的山坡上,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祠堂前面有一块空地,建有照壁,栽有古杉。祠堂大门中间高悬“李氏家庙”匾额,两旁则安放着一对石狮。整座祠堂为府第式砖木框架结构,室内采用“梁挑介柱”技术,由75根杉圆木及纵横交叉的横梁支撑,斗拱及榫部均饰有鲤鱼、莲花、龙凤、麒麟等图案。为了更符合力学原理,祠堂的外墙采用了“喜”字头形木料作框架,这样既可减轻墙体负荷、减用木料,又可起到装饰作用,最重要的是还可起到“墙倒屋不倒”的效果。绕着祠堂缓缓走去,一种肃穆的宗族气息扑面而来。建筑其主体建筑结构多采用国内现已少见的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形式。其余构件,从童柱、枋头、雀替到藻井、漏窗,大多饰以精美的缕空、园雕、浮雕及描金、彩绘装饰,极富美感。

(三)人文美

人文美的创造是风水审美观的另一追求,其学说充满了浓郁的封建礼制伦理色彩。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儒学历来主张礼、仁、孝的礼制制度和社会道德集宗法伦理观念的作用,这就培养了人们在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意识和敬服顺从的心理素质。深受儒、佛、客家文化的影响。

东龙古村处于群山围合的盆地之中,恍若世外桃源,且村落规划很注重文化设施的布置,如私塾和象征文化吕盛的文峰塔,这是儒家重教、避世思想的体现。村落内佛寺甚多,且都占据重要位置,影响村落格局。东龙古村居住的是客家人,客家人宗族观念很强,为祭祀祖先以至在村落中形成近百个祠堂(现存38个)。村落格局深受儒、佛和客家文化的影响。在村东南,有一座古建筑叫玉皇宫。这里是全村的神灵崇拜中心。它是一座融道教、儒教和佛教于一体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东龙人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庙会和念经活动。玉皇宫的“三教合一”表明,宗教也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不同信仰的人们,可以在一起交流融合,东龙村体现了中国风水美学讲求的内外融合之美。

五、结语

东龙古村落不仅有浓郁醇厚的客家文化,隽永古朴的历史民居、宗族祠堂,也是山水之术美学对村落格局影响的活标木。达到极高的造诣,形成中国景观村落文化的鲜明特色。对山水之术美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我们的祖先的建筑杰作,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 下一篇: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