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者权益会计定义探讨

时间:2022-10-07 07:03:44

所有者权益会计定义探讨

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定义是会计确认和计量不可或缺的前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国际会计准则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企业资产扣除企业全部负债后的剩余利益”;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某一个主体的资产扣除其负债的剩余部分”。这三个定义相同的部分是“资产扣除负债”,而对“资产扣除负债的剩余”是什么则有不同的表述,分别为“剩余权益”、“剩余利益”、“剩余部分”。针对这三个定义,本文将探讨这样几个问题:资产能扣除负债吗、资产扣除负债的特定含义、所有者权益会计定义的改进。从分析可知,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但不是资产扣除负债的剩余。

一、会计主体理论评述

对所有者权益性质的认定依赖于人们对会计主体性质的认定。迄今为止,所有者权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定义也并没有揭示所有者权益的本质,其根源在于人们对会计主体性质认识的差异。

(一)所有权理论评述所有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股东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所有权理论认为,所有者拥有资产和负债,资产是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利,而负债是所有者所承担的义务,权利减去负债后的净额便是所有者权益。所有权理论的资产负债表方程式为: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其所对应的资产负债表则为报告式。

所有权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确定和分析所有者的净财富,也就是所有权的价值。严格的所有权理论进一步认为,负债为“负资产”,“资产一负债”就是企业的净资产,而所有者权益就成为“净资产”。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所有者权益或净资产是某一个主体的资产扣除其负债的剩余部分”,这里将所有者权益等同于净资产,可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概念公告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的依据正是所有权理论。

一般认为,所有权理论只适用于独资和合伙这类不公开募股的公司,并不适用于公众公司。除了股东之外,企业还有许多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职工、社区居民、政府等,这些利益相关者也拥有对企业的特定权益,企业主体理论正是对这种现实的反映。另外,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并不总是归股东所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不抵债)企业的所有权将被债权人接收,剩余权益理论正是对这种现实的反映。

所有权理论将负债抽象为“负资产”,实质上将负债的义务属性抽象掉了,负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会计要素,而成为特定类别的“资产”;所有者权益的所有权属性也被抽象掉了,而成为“净资产”,成为总资产的一个部分,所有权理论实质上否定了所有权的存在,与其基本的出发点相矛盾。按照所有权理论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信息只是有关资产、负资产和净资产的信息,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含量,这是所有权理论最致命的缺陷。

(二)企业主体理论评述企业主体理论认为应将企业主体与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分离开来,企业主体是有别于供资者的一个主体,将企业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主体,这也是被法律和制度认可的事实。企业主体拥有企业的资源,负有向所有者和债权人支付的义务。相应的资产负债表方程式为:资产=权益,或者,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在这一等式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被置于相同的地位,都是企业资产的来源,其区别仅在于,债权人的权益不受其他计价项目的影响,而所有者权益则是一种剩余权益,或者说,负债是企业的特定义务,而剩余部分则是归属于所有者的权益。

企业主体理论将“资产”定义为归属于企业主体的权利,“权益”定义为资产的来源,所有者权益则是权益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企业主体理论的缺陷在于对“权益”的定义。毫无疑问,企业的资产主要来源于债权人和所有者,会计实务核算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主要是债权人和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源形成的,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形成新的资产(主要体现为资产价值的增加),这也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这部分资产并不是来源于债权人和所有者的投入,这说明会计实务核算的权益并不全是“资产的来源”。另外,有许多权益项目的形成也并不是“资产的来源”,如,“应计利息”产生的原因不是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了资金,而是源于企业占用了债权人的资金;“应交税金”产生的原因也不是政府向企业提供了资产,而是企业法定的义务;“留存收益”记录的是企业经营活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增加,而不是所有者向企业投人资产。可见,将“权益”定义为资产的来源与会计实务相矛盾。

(三)剩余权益理论评述剩余权益理论是介于所有权理论和企业主体理论之间的一种理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普通股股东提供与决策有关的信息。该理论所对应的资产负债表方程式为: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

特定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优先股东权益。在通常情况下,优先股票既具有债权的性质又有所有者权益的性质。有些优先股票实际上具有到期日和金额,到期时必须用现金偿还。这样的优先股票与一般债权并无不同。特定权益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数额通常不受资产计价程序的影响,而归属于普通股的权益则受到资产计价程序的影响,即要按上述资产负债表方程式来计算剩余权益。

剩余权益理论兼具所有权理论和企业主体理论缺陷。如果按所有权理论将特定权益定义为“负资产”,则剩余权益也就成为“净资产”,资产负债表也就只能提供有关“资产”的信息。如果按企业主体理论将“特定权益”和“剩余权益”定义为“企业资产来源”,则与会计实务核算的特定权益和所有者权益相矛盾。

(四)基金理论评述基金理论将从事业务活动的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这一业务活动单元的利益范围成为基金。该理论所对应的会计等式为:资产=基金。基金可按用途分为基金项目。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采用了基金理论,将资产限定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专项资产,并为之设立了三个相对应的基金,即流动基金、固定基金和专项基金,其根本目的在于控制资产的运用,以达到专款专用。这种做法对国家直接管理企业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企业成为一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追逐利润的主体。基金理论缺陷在于忽视了企业所有权的存在,也忽视了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因此,基金理论所建立的会计主体并不适合于企业。

二、资产扣除负债的含义

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该定义所揭示出的资产的最本质特性是“资源”,负债的最本质特性是“义务”。那么,资产能扣除负债?

(一)两个集合的扣除运算借助两个集合的差来探讨“扣除”的含义。设A和B表示两个任意的集合,从集合A中扣除集合B的元素得到的集合称为A和B的差集,记为A―B。集合A和B之间存在三

种可能的关系,A包含B、A与B不相交、A与B相交,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1)当A包含B,A扣除B就是将集合B从集合A中扣除,剩余部分为A中没有阴影的部分,是集合A的一个子集。(2)由于A与B不相交,集合A扣除集合B,剩余部分仍然为集合A,或者说从集合A中扣除集合B没有产生任何实质的影响。(3)当A与B相交,集合A扣除集合B就是将两集合相交部分从集合A中扣除,剩余部分为A中没有阴影部分,是集合A的一个子集。由此可以看出,集合A扣除集合B剩余部分一定是集合A的一个子集,当A与B不相交时,集合A扣除集合B还是集合A本身,“扣除”没有产生任何实际影响。

(二)资产与负债的关系用符号A表示企业的资产集合。按照资产的定义,集合A的构成元素为具备特定条件的“资源”,或者说具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这三个条件的资源构成了集合A。用符号B表示企业的负债集合。按照负债的定义,集合B的构成元素为具备特定条件的“义务”,或者说具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的”这三个条件的义务构成了集合B。

资源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义务的本质属性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指政治上、法律上或道义上应尽的责任。因此,资源与义务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或者说,不存在既是资源又是义务的资源,也不存在既是义务又是资源的义务。进而可知,集合A和集合B的构成元素没有相同的,也即集合A与集合B不相交,因此,集合A扣除集合B剩余部分仍然是集合A,即资产集合扣除负债集合仍然为资产集合,或者说,资产扣除负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资产扣除负债的特定含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石,由该等式可以得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资产负债表等式仅仅反映的是等式两边的价值相等,并不表示“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性质相同。资产负债表等式可以更为准确地表述为“资产的价值=负债的价值+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则实质上是“资产的价值-负债的价值=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只能用来计量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并不是对所有者权益属性的规定。“资产扣除负债”的特定含义就是资产的价值减去负债的价值,这只是规定了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方法,并不是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三、所有者权益定义的改进

企业主体理论将“资产”定义为归属于企业主体的权利,“权益”定义为资产的来源,提出的资产负债表等式为“资产=权益”。本文不赞同企业主体理论对“资产”和“权益”的定义,但接受将“资产=权益”作为资产负债表等式。笔者不赞同所有权理论将“负债”看作是“负资产”,也不赞同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净资产”,但接受所有者权益为“剩余权益”的观点。以此为基础,笔者对所有者权益会计定义进行改进。

首先给出“权益”的定义:“权益是企业参与主体对企业的索取权”。企业参与主体通常可以分为债权人和企业所有者两类。企业参与主体对企业的索取权通常在相关的契约中载明,如债权人的索取权在借款合同中规定,所有者的索取权在公司的章程中规定。负债是债权人的索取权,是企业权益的一部分,从企业权益中扣除负债后剩余部分则为归属于所有者的索取权,故可用排除法来定义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权益扣除负债后剩余的权益”。将资产负债表等式“资产=权益”更为准确地表述为“资产的价值=权益的价值”。由于所有者权益为权益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因此,“权益的价值一负债的价值=所有者权益的价值”,用资产价值替换该方程左边的权益价值可以得到“资产的价值一负债的价值=所有者权益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对所有者权益重新定义并没有改变所有者权益的计量。

综上,将所有者权益称之为“剩余权益”包括两点含义:第一,所有者权益是“权益扣除负债后剩余的权益”;第二,所有者权益的价值是“资产的价值(或权益价值)减去负债价值的剩余”。

上一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成本领先战略体系设计 下一篇:资产质量:本质\特征与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