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场与人心:士子科举心理研究发微

时间:2022-10-07 06:27:28

科场与人心:士子科举心理研究发微

收稿日期:2015-07-29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科举通史”(13JJD880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221035)。

作者简介:刘亮(1988-),男,河南商城人,厦门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考试历史与理论、科举与高校招生考试研究。

科举制废止距今已有110年之久,科举时代的多数应举士子也早已随科举的湮灭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竞争严酷的选拔性考试与规模甚巨的考生群体照样存在于现代社会之中。面对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不论是科举时代的应考举子,还是当今社会的应试考生,都会产生特定的心理反应。现代考生的考试心理早已为学界所探讨和熟识,而被尘封在历史深处的科举士子因应举而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与个性心理活动和现象则尚待发掘。由此,研究士子在科举场域中的考试心理便显得新奇而富有意义。

一、科举研究的新颖视角

科举作为帝制中国后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已经受到许多学科或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都已经有研究人员对科举制的不同方面进行过专门探讨。刘海峰教授的《科举学导论》一书整合多个学科视角对科举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标志着科举研究正式由零散状态迈入专学阶段。然而,科举研究乃至科举学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注入更多新活力,从心理学的视角探究科举考试对应举士人的心理影响便能够起到补充作用。

以往涉猎科举研究的各个学科或领域多将研究内容聚焦在制度与文化方面,如科举的报考程序、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科举制的基本性质和诸多功能及其历史演变等。虽然也有学者探讨过科举士子的人生际遇和一般成就,甚至采用传记文学的手法对一些重要科举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质进行描写,但是对于处在科举场域中或者说受科场这一特定情境影响的应举士子之心理特征却鲜有人进行分析。随着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研究的日渐深入并臻于成熟,从心理学的角度开辟科举研究新领域显得非常必要。学术界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探讨科举考试的研究早已开始,如民国心理学家张耀翔于1926年发表了几篇论述科举智力测验性质的文章,即可被视为心理学视角介入科举研究尤其是科举考试制度研究的肇端,但是在对科举人物的应考心理研究方面尚显不足[1]。

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科举考试本身,也可以从历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乃至人格心理学的视角探究科举影响下的古代考生,以突破以往研究中侧重于制度与文化的思路。由此,也将带来科举研究方法上的创新,除了采用传统的历史文献法以外,也需要将心理学相关领域中分析心理现象及行为活动的一些方法,如作品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纳入其中,通过应试士子的作品及其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科举与科场所造就的考试心态。

二、士子科考心理的内涵

研究科举士子的科考心理应首先把握其特定内涵,包括明确其研究范围和内容。由于科举士子的科考心理活动是发生在“科场”这一时空背景中的,故而应选定科场作为研究范围。科场实际上是一系列因科举考试的影响而形成的社会情境。在这类情境中,作为考生的士子和作为考官的官员、皇帝等科举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都以科举考试为中心,其心理活动、行为方式乃至社会关系都深受科举文化与科场氛围的影响。从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视角来审视科场,它不仅包括贡院和举子活动的其他有形的物理场所,也包括以科举为中心或媒介而形成的社会人际互动网络、科举影响下的举子个人心理活动及行为反应情景等。科场实质上是传统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或社会场域,它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能够按照自成一统的内在逻辑存在与运行,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其时社会的其他子系统,如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等互有关联并交互作用。因此,研究科举士子的考试心理,既要将其放在与科举考试直接相关的特定情境中单独探究,也应将其置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与其他社会系统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在确定了士子科举考试心理研究的范围以后,便可以进一步明晰其研究的具体内容。正如彭聃玲等人将纷繁复杂的众多心理现象归结为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三个部分一样[2],古代科举士子围绕科场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和现象实际上也应主要包括科举士子受科举牵引及科场影响而形成的一般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三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士子科考心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动机是心理及行为的内部动力机制,能够诱导人的活动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诱发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动因多方面的,一般可以归纳出三种非常典型的类别:第一类是权力型的科考动机。拥有该类动机的士子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奉为圭臬,因此常常采取极度功利主义的心态来对待学问和科举,认为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和升迁,于是读书和应举便仅仅成了他们通达仕途的工具而已。第二类是成就型的科考动机。具有这类动机的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志向和抱负,希冀最终能够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他们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熏陶和感染,在应举活动中又具体表现出基于提升个人修养之需要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为了实现齐家治国之志向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两类取向。第三类是亲和型的科考动机。怀有这类动机的考生往往是带着妻儿、家族和乡人的殷切期望赶赴科场的,他们应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封妻荫子、光耀门楣乃至光宗耀祖,以便维系和增进自己与家人、族人、邻里之间的情感关系。当然,上述划分是相对的,每类士子实际上并非只具有一种动机,而且每种动机之间也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彼此之间存在重叠并相互作用。

心理过程是指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形式。科举与科场作为历史中的客观存在,曾深刻地影响了古代士子们的认知态度、情绪情感和意志品格。在科举时代,大多数文人士子对科举有着较为一致的特定认知,他们把科举视为“至公”之制,并将其作为改变自己前途命运的重要甚至唯一手段,从而对其表现出相当尊崇的态度[3]。但也有部分士子由于在应考生涯中屡试不第以及由此导致的惨淡境遇,使得他们对科举制的认知与主流观点发生偏离,认为科举是一种束缚人的制度,态度也不再是一味崇拜。然而,由于多数士子将科举考试看得如此重要,他们也常常因此产生相当强烈的情绪体验,从备考到放榜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的紧张、焦虑等心理压力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便是明证;而那些长期失意于科场的人则往往对科举制度怀着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典型者如蒲松龄等人。在科场中,士子们的上述情绪情感体验常常通过一些典型的行为与观念表现出来,如科场迷信行为和“科名前定”观念的盛行等。放榜后,中举者如升天和落第者如沉泉这两种天差地别的心理状态更是体现了科举对举子情绪的重大影响。此外,士子们的科考意志也通过他们长期的科举经历得以展现,他们为了达成“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夙愿,一般都要经历“十年寒窗苦”的读书过程,有些人甚至不惜在科场中消耗终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举考试对他们意志的考验与磨砺。

心理特性是指在动机诱发下以及在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某些个性特点,它代表了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别,其中气质、性格和能力等稳定的部分被称为个性心理特性或人格特征。如果说个体的气质主要受先天生理因素影响,那么性格的养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环境的作用。士子们的科举性格便是在科举制度和科举场域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科考动机的士子往往也会对科举有着不同的认知,在各自经历科举考试之后的情感情绪体验也不相同,在面临科考困境是所表现的意志力亦不同。这些不同因素综合作用后使得士子们在对科举考试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方面表现出了各不同的习惯化倾向,形塑了他们迥异的科举性格,进而又影响了他们整体人格的发展。

三、科考心理研究的现代价值

古代中国自隋唐以后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有过科举经历,其心理活动及行为方式也深受科场的特定影响。科举制虽然于清末被废止,但现代化的考试仍然赓续不断,大规模的考生群体仍在,他们依然面临着各种考试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在科举制废止一百多年的今天,在科举研究和考试研究蔚然成学的当下,对古代举子的科考心理进行探索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士子科考心理是科举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够突破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等传统研究范围,丰富现有的科举研究成果,也可以通过对心理学视角的引入为科举学体系的发展添砖加瓦;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4],古今考生的考试心理及行为方式也会表现出差异性和相似性,在对现代考生的考试心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追溯考试历史中的同类问题,不仅有利于探究考生在考试场域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也有助于从“人”的角度观照考试制度和活动,探索考试规律,发展考试理论;此外,由于科举制度及人物皆为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心理学视角对其进行探究也有利于推动中国心理科学与心理学科的本土化发展。

从服务现实的角度来说,士子科考心理研究或可为现代公务员考试与教育考试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在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情境中,无论是科举时代的士子,还是现代报考公务员考试和高考的考生,都会因考试而产生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考察古代士子应对科举的心理应激水平与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借鉴其有效的应对举措,吸取其消极负面的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当今考生的心理辅导提供一定的实际启发。

综上,科场士子的考试心理研究是科举研究中一个视角较为新颖的选题,它包含着特定的研究内容和要素,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心理学理论的介入为揭示科举考试影响下的科举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便利,通过考察士子们的科考动机以及科场对其知情意行乃至个性之影响,从中探寻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影响下的考生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服务于现实的考试尤其是高考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0-201.

[2] 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 刘海峰.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J].东南学术,2005(4):41-46.

[4] 胡波.历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0.

上一篇:模式建构:以网络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基本路径 下一篇:“三一实践模式”: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