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蓄电池集体“休克”

时间:2022-10-07 05:11:39

铅蓄电池集体“休克”

环保风暴加之此前屡禁不止的“血铅”事件,将整个铅蓄电池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升级或淘汰,这一次休克式整顿或将“倒逼”整个行业真正转型。

对于整个铅蓄电池行业来说,过往数月几近“黑色”。

疾风骤雨的整顿让这个历来处于环保非议中的行业陷入史无前例的“休克”状态,且影响远未见底。

据安徽省环境保护厅网站公告显示,截至7月25日,全省97家铅蓄电池生产、组装企业中,28家被取缔关闭,52家被责令停产或已停产整治,3家在建,14家在生产;5家废旧铅蓄电池回收加工再利用企业中,4家被责令停产,1家在生产。

的确,环保风暴加之此前屡禁不止的“血铅”事件,将整个铅蓄电池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经过停产整治已有部分企业恢复生产,但是整个铅蓄电池行业的恢复尚需时日。

残酷的现实依旧摆在眼前:升级或淘汰,这一次或将“倒逼”整个行业真正转型。

力度空前

8月22日,天能动力(00819.HK)公布,经政府相关部门现场核实,附属天能芜湖已达相关整改要求,并已于8月20日起恢复生产。

据了解,天能电池(芜湖)有限公司日生产4万个电动车常规型号铅酸蓄电池,是安徽省目前最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厂家。而坐落在浙江长兴的天能集团是目前国内蓄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六月中旬,芜湖天能公司因污染问题已被环保部和省环保厅责令停产整改。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此前,环保部和省环保厅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发现,天能公司存在部分铸板机铅烟收集不完全、危险废物中转不及时、组装车间无酸雾收集处理设施、分片车间铅尘严重、职工身穿工作服随意进厂等诸多问题,污染隐患很大,当即要求企业按规定停产整改。历经两个多月的整顿,芜湖天能才恢复生产。

而这只是此次铅蓄电池行业“休克式”整顿的一个例证。

5月18日,环保部下发《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使用严厉手段全面整治铅蓄电池行业、铅再生行业。自此,整个行业即吹响了整改的号角。

从安徽省环保厅获悉,安徽省政府已将铅蓄电池生产与组装等以铅为主要原料的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调整由省环保部门审批。

只是谁都不曾想到,此次整改的力度和范围会如此之大,以至于安徽省超过85%的铅蓄电池企业濒临消失和整改的边缘。

8月4日,《徽商》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市望江西路15号的安徽合力叉车集团。安徽环保厅“关于公开安徽省铅蓄电池企业名单及排查整治进展情况”披露,位于合力叉车集团内的安徽和鼎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成了彼时合肥上榜的五家蓄电池企业中唯一的“幸存者”。

当记者来到和鼎公司生产现场时,车间内工人正在进行组装工作。和一般企业相似,员工们穿着统一的制服工作,车间内有淡淡的酸味扑鼻,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由单体成品散发出的味道,“气味几乎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已经采取了措施,最低程度避免了污染的产生”。

据了解,铅蓄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铅粉尘的飞扬,这需要在完全密封的环境中生产才能最低程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扩散;铅酸对土地和水的污染,必须对铅酸进行内循环控制,配有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污染物过滤和处理。

对于“幸存”的现状,和鼎公司的负责人给出的理由是“因为企业几乎不涉及生产环节,工作完全是组装,而且是最简单的组装:将单体分装为成品即可”。

即使如此,此次整顿力度之大仍让和鼎公司颇为意外。

据安徽和鼎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方世良回忆,大约在一个月之前,最高峰时他几乎从早到晚都在接受环评,“你想想,从区环保局,市环保局,到省环保厅,再到国家环保部,都会到公司来检查,有时从早上七八点到下午四五点要接待几拨检查。”

也是这样严格的环评,让方世良意识到这次是“来真格的了”。

“说实话,我们在行业内根本算不上铅蓄企业,懂行的人都知道,我们只是将成品单体组装一下,然后直接供货给合力叉车。但是,即使是我们这样的企业都要接受这么严格的检查,可想而知一般的生产企业面临的检查会更严格、更密集。”

影响远未见底

风暴过后,留下的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采访中,和鼎公司的供应科长徐永祥告诉记者:由于此前为公司供货的主要是两家安徽企业和一家山东企业,两家本土的供货商在此次整顿中没能幸免,还未恢复生产。另一家山东企业虽然在生产,但是供应量已不能完全保证和鼎的需求。他们现在最愁的就是到哪去找合适的企业供货,毕竟现在满足条件、处在生产中的蓄电池企业少得可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时还无法得到快速的缓解。

此次全国性的铅蓄电池行业整顿的“威力”可见一斑。

这一点也得到了合肥荣事达车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成文彬的证实。据其介绍,从目前的情况看,荣事达电动车今年将有过半的蓄电池缺口,这也将最终导致企业的产销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数据显示,铅酸蓄电池作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电池产品,其产量占电池总量的50%,占充电电池的70%,在动力电池系统中的地位一时还无法撼动。如果没有铅酸蓄电池,中国约一亿辆电动自行车无法启动,10亿多部手机无法正常使用,10到20年内都不可能出现完全可以替代铅蓄电池的产品。

“我们一直都是和浙江长兴包括天能和超威在内的企业合作。电池供应紧张已经持续两到三个月了,今年的缺口尤其大,将近一半。”

成文彬对眼下蓄电池供应紧张的现实也焦虑不已。他告诉本刊记者,电动车行业的年平均增长一般稳定在20%,而荣事达车业目前的年增长几近100%,蓄电池的供不应求对于电动车厂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而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也非易事,现在他们只能先消化之前的部分库存,催促蓄电池企业尽快供货。

“受国家整体政策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蓄电池的供应紧张最少还要四个月,最长要半年才可能出现缓解的转机。现在环评条件那么严格,停产整顿、关闭取缔的电池企业那么多,整个行业要恢复生产可能还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成文彬说。

行业还能走多远?

整顿风暴的层层升级,让此前身陷“血铅”质疑及污染漩涡的铅蓄企业到了一个爆发点。

据国家环保部预计,全国现有的2000余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将有1000家被淘汰,整顿后能留下的企业不足300家。即使是这些仅剩的好“苗子”也会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整个铅蓄电池行业都处在整合过程中,小企业无论如何都存在不下去,毕竟现在有个产能30万千伏安时的规定。”前述徐永祥如是告诉记者。

从目前公布的《铅酸蓄电池准人条例》中,对产能有明确规定:达不到30万千伏安时的企业将会被淘汰掉。至此产能小、污染严重、没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将难逃最终“消失”的命运。

然而,关于铅蓄电池行业,备受争议的条款远不止这一条。

“500米安全防护距离”对于铅蓄电池行业来说,更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该标准规定“铅蓄电池企业与居民区之间最少要保持500米的安全距离”,否则将“一票否决”。由于此前铅蓄电池行业没有硬性规定,“500米”成了不少企业逃不过的“梦魇”:不达标就停产。

方世良告诉记者,安徽和鼎最早在今年下半年、最迟在明年就会搬到合肥市经开区的新址内,“别说500米,到时一公里范围内都看不到一个居民区。”

对于这个标准,方世良也很无奈,“我们企业虽然不是生产型企业,但我去许多生产企业看过。因为铅蓄企业不少都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他们刚到那个地方建厂的时候周边的确没有居民区,后来才规划出居民区,你让这些企业怎么办?逐个拆迁是不可能的,这些企业要么自己搬走,要么转行。”

时下,关于“500米”的争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据媒体公开报道显示,这一规定可追溯到1989年,20多年来无论是铅蓄电池的加工技艺、设备的更新、工艺的改进还是环保设备的辅助都有了不小的变化,标准也理应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目前,已有包括广东、天津在内的地区执行300米的新标准。

这场整顿风暴过后又会留下一个怎样的铅蓄电池市场?现在似乎没人能讲的清。在记者的采访中,部分正处在停产整顿中的企业负责人并不愿意多讲,可能眼下棘手的现状已经够他们忙活一阵。

只是,有一个声音无法回避:全国频频爆发的“血铅”超标事件时刻挑动着人们紧张的神经,但是类似因噎废食的整顿方式难道就适合铅蓄行业的发展?不足两成的企业开工不仅无法保证市场的正常需求,也会破坏铅蓄电池企业的正常发展,休克式整顿是否过犹不及?

上一篇: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会计实务》重要考点分析(一... 下一篇:一地鸡毛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