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数据失真的四点根源

时间:2022-10-07 05:10:51

房地产数据失真的四点根源

关于房地产统计数据真伪的话题继年初国家统计局“2009年房价上涨1.5%”引争议之后,近期,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此一轮“数据争吵”的导火索至少有三个:一是“全国有6540万套空置房”;二是北京二手房统计数据打架,统计局与中介机构的房屋成交均价相差多达6000元;第三个就是国土部自降2010住房供地指标被指自摆乌龙。房地产数据不够真实准确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造成数据失真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首先是体制缺失。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手段管理市场。体制格局决定了管理方式是逐层由上级向下级布置各种任务指标方式,下级改府据此向上级政府呈报经济管理运行各项指标。地方政府和各部委之间由于利益和行政管辖权的非一致性,导致数据大多数情况都是只为本部门、本地政府利益需求说话。在研究主体机构设置上,之前计划体制时期的科研单位现在基本都改为事业单位。“自己养活自己”使得原先的研究部门大多已改成经营主导的机构,挣钱为主,科研为辅。

其次,数据利益主导。现在包括一些政府采样调查的数据,也都和经济效益挂钩,被采样企业或以赞助,或以公开明码标价方式与统计调查单位“合作”,数据失真也就在所难免。至于一些中介机构或提供的数据,更多是采取商业手段进行运作。交费则树为样板、样本,不交费则与指数毫无干系。欧美国家研究机构一般隶属于某基金会,有政府及民间的资助。即便商业化运作的也不是靠数据采样时收取费用来维系运营甚至谋利,数据采集相对就保证了一定的独立公正性。研究机构体制架构不合理,所调研的数据是绝不可能公正客观。不真实的数据呈报给高层决策,再大力度的调控也只能解决表象,却治不了根本。

再次,数据提供者不是以科学态度和方式进行房产数据的采集分析,造成数据失之客观。以“房价去年上涨1.5%”个案为例,按照统计局给出的解释,其商品房待售情况指标是由所有符合填报要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在统计制度规定时间内上报所在区(县)统计局,然后逐级汇总,统计频率为月报。由下一级政府甚至企业自行上报汇总,而每个主体在其间都有各自利益,企业为保住自身利益,下一级政府为了政绩数字好看,势必要对真实数据进行修正。这种数据采集路径渠道,在政府统计部门工作中被普遍采用,数据结果准确性可想而知。

第四项根源就是谣言满天飞,媒体不辨真伪。当下互联网发展“我媒体”时代的到来,客观上给一些无知无畏者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一些非专业又精于炒作的人,扛着“房子降价”为大旗招引网民点击率,并进而引起媒体的关注。某些媒体也是为了收视率或阅读率,不加过滤就将这些不确实的数据引用在自己的报道中,以讹传讹,最终好象成为正确的观点结论。

房价涨幅、CPI、GDP等等,中国的这些数据或许在数学计算上无懈可击,但统计方法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结果。选择何种统计方法不应“唯上”,也不应为了一时的和谐,更不应为了部门和机构利益,而是应该“唯实”。

房地产于中国经济整体的影响举足轻重,对于国计民生影响巨大。也正基于此,中央政府才会密切关注其发展,并高密度出台政策对其进行调控,但每次调控的结果大部分是事与愿违,房地产市场和房价像是一匹野马,总是能摆脱掉政策的捆绑束缚。究其原因,决策者的数据来源不实,统计和分析结果都失之客观,进而导致决策不准,政策缺乏精准度。

上一篇:合生.世界村稀缺精装小户型,引爆亦庄! 下一篇:从“物理低碳”到“生物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