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为何也叫“解手”?

时间:2022-10-07 04:51:18

大小便同“解手”有什么关系呢?据说也是来自于古大槐树下迁民,是从那时候才开始的。

迁民是强制性的,人们用各种方法反抗着。移民官员和押解的差人,怕他们半路逃跑,在编队定员之后,便把他们捆绑起来,才肯上路。先是大绑,即绑住两条胳膊,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又改用“小绑”,每人只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相互牵连在一起,一人要动,牵动别人,谁也跑不脱。因此,无论在行路当中,还是晚上歇息的时候,如果其中有人要大便或者小便,就要恳求押解的差人,给他们捆在胳膊上的绳子解开。最初时,人们为了把意思传达清楚,说得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便(或我要小便)。”由于这种办法安全,人跑不掉,所以再麻烦,再耽误时间,差人也不敢去改变它。后来说得多了,被绑的人渐渐就把原来的话简化了。先是说:“给我解开手。”就知道他是要大小便;后来干脆简化成“解手”。只要有人高声喊“解手”,那就是他要大小便了。一路如此,天天如此,“解手”之声此起彼伏,大家说顺了,用的也就习惯了。

到了新的住地,差人给他们松了绑,按路上的编队在新的地方定居下来,开始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的手虽然解开了,没有人看管他们了,大小便时也无需再先报告,更无需等人“解手”了。但由于迁民路上的那段生活,在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都忘却不了,时而总要提及,也由于路上时日很长,说的成了习惯,仍然说大小便是“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了。

古代上厕所的雅称还有哪些?

古人对上厕所的称呼极为隐晦,有许多雅称。《赤壁之战》中说到“权起更衣”,其中“更衣”是“上厕所”的雅称。古代上厕所还被称为“登东”“出恭”“净手”“如厕”等。

古代因风水之说,厕所多建于屋宇之东侧,故称厕所为“东厕”“东净”“东司”等等,上厕所叫“登东”。

古代私塾学童如要上厕所,先生恩准后赏下一块牌子来,一面写着“出恭”,一面写着“入敬”,意思是出去回来都要恭恭敬敬。学生拿着“出恭入敬”牌子去厕所。前两字“出恭”就是去厕所,后两字“入敬”就是如厕的结束。于是上厕所还得了个“出恭”的代称。此后又演绎出“大恭”(大便)、“小恭”(小便)、“虚恭”(放屁)。慈禧太后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记载。太后说要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去分头准备,一个去叫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官房里放有干松香木细末。太监要把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净房一般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里,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完事后,由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细末,等下一次使用。

富贵人家的厕所外间,尚有供沐浴梳妆、熏香更衣的地方及侍女,上厕所是要更换衣服、洗手的。“更衣”“净手”便成为上等人如厕的雅称,虽然未必每次上厕所都要更换衣服。

《西游记》里孙悟空还给厕所起道号,为“五谷轮回之所”,是戏言也道出了真理。

(选自《问吧15》,中华书局)

上一篇:十二生肖之汉字解读 下一篇:喜欢大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