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艺术特色探讨

时间:2022-10-07 04:13:51

《林黛玉进贾府》艺术特色探讨

摘 要:《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精彩的情节,其艺术特色颇高。本文从外貌描写、写人方法、情节构思等方面略作了论述。准确简洁的外貌描写、巧妙绝伦的双向交流写人法、高潮迭起的情节构思,是《林黛玉进贾府》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外貌描写 写人方法 情节构思

选入湖南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拓展模块第四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是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精彩章节。对这个章节的社会环境介绍、人物特点以及叙事写人的成功之处,很多人多有论述,且很有见地,我就不多说了,我想在此基础上对小说外貌描写的简洁、写人方法的巧妙、情节构思的精彩略作论述。

一、准确简洁的外貌描写

作者对第一次出场的人物,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准确描绘其形态外貌,又深刻揭示其性格特征,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人物的基本特性在第一次露面时就深深地扎在读者的脑海中。

如迎春、探春、惜春,虽然“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束”,可是迎春的“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的“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寥寥数语,就已概括出这二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至于其他主要人物就更是这样了。文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得非常出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外貌:先总写她“彩镑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后细写她头上戴的、绾的,项上带的,裙边系的,上身穿的,下身着的及外面罩的,真是“满身珠光宝气,阔绰绝伦;遍体花团锦簇,艳丽无比”。这身穿戴,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苗条的体态,威而不露的神情,再加上丫头、婆子众星捧月似地前呼后拥,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贾宝玉的出场,不仅排在最后,而且事先作过一番渲染,主要是王夫人对黛玉的交底,说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他的嘴里“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这个宝玉“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这样,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对贾宝玉形成了一个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当作者完成了这样一番铺垫之后,送到黛玉和读者面前的宝玉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宝玉接连两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绘,不仅使黛玉见了吃一大惊,就是读者也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而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此外,作者还托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点破他以后的身世遭遇。所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是贾宝玉外形特征的表现,而“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却是贾宝玉内在性格的核心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作者所要写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而不是一个风月场中的情痴情种。

二、巧妙绝伦的双向交流

人们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艺术特色时,总会站在《红楼梦》全书的角度,高度赞赏作者通过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介绍贾府的环境、介绍贾府的人物这个巧妙的方法,从而大力肯定这个章节在整部《红楼梦》中的作用,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可是,我认为本节的艺术成就不仅仅限于此。就写人的方法来说,只分析通过黛玉的眼睛来介绍人物是不全面的,因为作品还通过别人的眼睛来介绍、描写了黛玉,这两个角度的结合才是此节写人方法的巧妙所在。对这种写人方法,笔者谓之双向交流写人法。因通过黛玉的眼睛写别人一点,大家已多有分析,故这里着重分析作品通过众人的眼睛来写黛玉。

双向交流写人法的运用在文中有三次:一次是读者通过黛玉的眼睛认识了贾母及在贾母处的人等之后,作者写道:“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这段文字虽没对黛玉的自然面貌作精雕细刻的描写,但黛玉身上的两个突出特点――言谈不俗、身体病弱,都已明白无误地告诉了读者。

第二次是读者见到凤姐的同时,通过凤姐的眼睛又一次见到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凤姐的话是如何八面玲珑,这里不再多论,但黛玉人材的标致、外貌超常的美,读者还是能从凤姐的语言中感受到。这标致、这超常的美又似乎太概念化了,能唤起读者的无限遐思:可能是西施、貂婵,又可能是仙女、飞天……然而曹雪芹又深知,人物描写的成功绝不能单纯依靠这种方法,于是又有了对林黛玉的第三次描写。

这就是通过宝玉的眼睛来看黛玉。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是说人的感情对人的美丽感受的影响,作者通过别人的眼睛对黛玉的三次描写也和人物本身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如果说众人比较客观地看到了黛玉不俗的气质和病弱的身体,而凤姐则是要用对贾母的奉承心理去发现、感受黛玉的自然美,那么与黛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宝玉的观察、感受才最为全面真切。“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至此,黛玉的完整形象,经过三次不同侧面的描写,已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双向交流的写人法,使读者不仅通过黛玉的眼睛看到了慈祥的贾母、泼辣精明的凤姐、任性而灵秀的宝玉,还通过众人的眼睛看到了“貌如姣花照水”、“身似弱柳扶风”的黛玉。短短的篇幅中能写出几个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的人物,双向交流之功是重要的原因。

三、高潮迭起的情节构思

同是语言艺术,小说与散文不同,其可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节的安排。《林黛玉进贾府》写的既非三角恋爱,又非打斗凶杀,完全是平淡的日常生活,怎样处理情节,使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颇费了一番心思。我们知道中国古典小说的组织结构大多采用环环相扣的链状结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章节中,大多安排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而曹雪芹却突破了这个沿袭已久的深受话本影响的情节安排模式,使《红楼梦》的情节安排不但在全局上由链式变为网式,百面相通、纵横交错,而且章节内的情节安排也高潮迭起。

《林黛玉进贾府》中,曹雪芹不是一般地按照时空变化给情节安排一个由发生、发展到高潮、结局的简单过程,而是把整个会见过程分解为几部分,安排了拜贾母、见凤姐、会宝玉三个高潮,而将与其他几个较为次要人物的相见穿插其中,把一个平淡的见面过程安排得有高有低、跌宕起伏,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可读性。

试想情节如不这样安排,而是让贾母的上下人物等随贾母迎候林黛玉,且不说有悖情理,单是人物性格的展示就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结果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串人名,而见不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再说,如果只安排一个发展高潮,情节发展的节奏性也难以表现得如此充分。相比之下,现在这种安排,更能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

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我想这“打破”中也应包含准确简洁的外貌描写、双向交流写人法和高潮迭起的情节安排艺术吧。

参考文献

[1] 罗宪敏 《红楼梦艺术美》.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2]《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6期。

[3] 周玲 主编 《红楼梦中人》.作家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上一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之我见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