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时间:2022-10-07 04:03:16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土的信徒从众多的菩萨中选出三位,组成“三大菩萨”,又称“三大士”,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后来又加上了地藏菩萨,变成“四大士”。加上弥勒佛,五位菩萨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其中观音代表大悲。观世音菩萨以大悲为本愿,救苦救难为目的。悲是拔除众生之苦,是救济众生的大慈大悲心。当然,必须施与众生快乐,才能离苦。

在台湾,有一位名曰林至信的慈善家。多年来,一直秉承大慈大悲的菩萨精神,“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倾尽其全部财力和精力,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救助那些不符合政府补助标准、社会照顾不到、弱势中的弱势少儿。

林至信教授,1937年生于台湾新北市一个农民家庭,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曾任大学副教授、中学校长。

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百姓都是这种观念的倡导、力行者。中国传统家训中就有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内容。基于这种思想,为了让少年林至信长大后更好地奉献社会,感恩社会,目不识丁的父母双亲虽然生活贫苦,却省吃俭用供他读书。父母的所作所为在林至信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慈悲、感恩的种子,他发愤苦读,一直读到当时台湾唯一的国文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

父母的爱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成家后,林至信将父母的优秀教育方式传递给了儿女。林至信教授育有儿女四名,大女儿林慕凉,海洋大学电子系毕业;大儿子林孟文,台湾大学牙医系毕业,牙医师;二儿子林孟章,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毕业,硕士,建筑师;三儿子林孟龙,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研究所毕业,博士,大学副教授。承父亲教诲,孩子们不但学业精进,成绩优异,而且步入社会,秉承父亲慈悲哀悯之志,感恩社会,服务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慈悲喜舍,历来为佛教扶危济困之舟楫。自从1969年起任中学校长,林至信教授在校园中弘扬正气,教育学生们摒弃不良之风的侵染,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家庭,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教育学生们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以自己的知识、能力,去回报父母,回报家庭,回报师长,回报社会。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林至信教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其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海纳百川的壮阔胸襟,感染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为社会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才。任内三年期间,他走访了每一位学生家长,发现学生家长很多很贫苦,因不符合政府照顾条件而得不到政府补助,求助无门,不得不过着贫寒的生活。看着这些苦难中的人们,尤其看到孤苦无依的孩儿,林至信教授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暗下决心,一定想办法救助他们脱离苦海,让他们与一般儿童一样,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有房可住,有书可读,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想,孩儿们如果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长大后就会在各行各业发挥积极的作用,否则,可能成为社会的祸患。

1972年,林至信教授竞选台北市地区的“国大代表”。竞选期间,他深入民间,接触到更多的贫苦求助无门的寻常百姓。林至信教授以自己悲天悯人之心,传递着大爱与苍生,将佛教的悲悯情怀更广泛地传递与大众,惠泽更多需要救助的众生,令世人感受到一种荡涤心灵的力量、一种关于善的召唤。因此,竞选中,他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担任“国大代表”之后,林至信教授念念不忘苦难中的百姓,千方百计实施自己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的心愿。他开始召集、带动志同道合的亲戚朋友,一起捐款、捐物来帮助当局依法无法补助照顾,而实际上贫苦极需帮助的人。

1981年任满之后的林至信教授,本来可以继续竞选连任。但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他没有竞选连任,而是离开政界,全身心致力于救助众生之大业,一心扑在慈善事业之中。为了更方便奉献自己的救济众生的大慈大悲心,1984年,林至信教授向当局申请成立公益慈善组织,获准设立 “财团法人私立弘化同心共济会”,收养教育0-18岁的当局依法无法补助的儿童及少年。

“财团法人私立弘化同心共济会”位于桃园县大园乡沙仑村,创立于1984年,是一个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公益民间团体,主要致力于施棺、急难济助、济助无依儿少三方面的事业。“财团法人私立弘化同心共济会”附设桃园县“私立弘化怀幼院”,专门收养那些因父母犯罪坐牢、自杀、离异不知去向、或是未婚生下的孩童们。因为这些都是不符合政府补助标准、社会照顾不到、弱势中的弱势孩童。为了使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林至信教授免费抚养、教育这些孩子,直到他们成年为止。自成立至2013,29年来,林至信教授通过桃园县“私立弘化怀幼院”免费收养教育过的院童,平安回到原生家庭的已逾千人,而他几乎散尽全部家财。林至信教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佛法,践行着佛菩萨的悲悯情怀,其善举可谓光耀天日,大众仰观。林至信教授的悲天悯人之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极大的赞誉。

林至信教授做公益事业很特别。三十多年来,哪怕舍尽家财,他也绝对不向政府申请任何补助,更不主动以任何名义、向任何团体和个人、向社会大众募捐任何善款和物资等。对此,林至信教授很执着,坚持一定要做到获得社会上善心大德的肯定和认同,而自己主动发心捐款、捐物、捐工(当义工)。只要那善心大德,要捐款、要捐任何物资(无论多、少、新、旧),林至信教授毫不迟疑,通通都收。同意弘化怀幼院院童吃不完的食品,用不完的衣物等,转赠给更需要的、贫苦的人。仅2013年一年,自动来捐款的共新台币9,900多万元,约人民币1,980多万元。用于施棺新台币4,800多万元,约人民币960多万元;急难济助新台币2,800多万元,约人民币560多万元;免费养育院童:新台币1,300多万元,约人民币:260多万元。目前院童收养48人。最多曾至107人。根据统计,林至信教授每月施棺、急难济助新台币600多万元。约人民币120多万元。而近六年来,多余的白米每年转赠给贫苦的人都在21万公斤以上。其它食品、蔬果、衣物、文具等,更是难以计算了。

林至信教授办事果断,急人之所急,急人之所难,绝不拖沓。他想到的是,需要救助的人是因为万般无奈才求助的,一定是急需施棺或者急需急难救济金。如果拖沓,哪怕拖沓一天,被救济人该有多急啊。林至信教授悲心顿起,只要有人申请施棺或者需要急难济助的济助金(支票),无论林至信教授有多忙、有多累,无论他身体很好,还是贵体欠安,无论天气好,还是大雨滂沱、道路湿滑,星期一来申请,下星期一济助金(支票)就绝对寄给申请者。这可能是全世界济助速度最快的了。

林至信教授的悲悯情怀也影响着自己的家庭。他的善举得到了夫人罗美代女士的大力支持。桃园县“私立弘化怀幼院”成立后,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孤苦无依的孩子,林至信和太太罗美代女士一起努力,散尽家财,倾其所有,购买怀幼院的房地,以及支付孩子们的生活开销,同时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给苦难中的孩儿们一个温暖的“家”。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不幸的消息几乎把林至信教授击倒。一直追随自己共襄公益慈善大业的夫人罗美代女士不幸在2007年车祸中去世。然而,林至信教授并没有因为个人的境遇而停下哀愍众生、大慈大悲的脚步。他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将妻子的奠仪、车祸理赔金、保险金等,总共新台币1300多万元,约人民币260多万元,也全部捐给弘化教养院童。

依智能之心智,起慈悲之所用,倾尽家财与心力,救助众生于苦难,扶助苍生于泥洹,这就是林至信教授的真实写照。林至信教授真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台湾大慈善家。他的悲悯情怀感天动地,明月可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望前程一片锦绣,让我们默默地祝林至信教授在慈善事业上越走越远。

上一篇:立足台湾,进军东南亚 下一篇: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