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菌丝生理后熟与栽培特性的关系

时间:2022-10-07 03:55:31

黑木耳菌丝生理后熟与栽培特性的关系

研究不同时间、不同温度的菌丝后熟处理对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黑29”出耳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发菌结束后, 25 ℃下后熟20 d和33 ℃下后熟20 d两种处理现耳芽早,出耳率高,耳片生长速度较快,形状好,产量高;其它处理出耳芽晚,耳片长速慢,产耳质量差。考虑成本,确定25 ℃下培养 20 d为适宜后熟条件。

黑木耳; 菌丝; 生理后熟; 栽培特性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隶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是我国特产食用菌品种之一,在食用菌产品构成中占重要地位[1]。近年来,代料栽培黑木耳产业已成为山区、林区等地的地方经济支柱产业[2]之一。

袋栽黑木耳生产中,菌丝培养是关键,而菌丝培养包括菌丝生长期培养和后熟期培养两个阶段。菌丝后熟期培养是指菌丝发满菌袋后,在适宜条件下继续进行营养生长,以增加菌丝生长量。一般情况,黑木耳产量是以菌丝生长量为前提的,即菌丝生长量越大,出耳产量越高,适宜菌丝后熟培养能够获取显著的增产效果。对斑玉蕈(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刺芹侧耳(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白灵侧耳(白灵菇, Pleurotus nebrodensis)等珍稀菇的后熟研究已有相关报道[3-6]。袋栽黑木耳生产过程中,菌丝后熟情况是否直接影响出耳质量和产量,已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但相关研究报道很少[7]。本研究对黑木耳菌丝进行不同后熟时间、不同后熟温度处理,观察对出耳情况的影响,为黑木耳栽培菌袋储存方法提供参考,也为黑木耳大规模推广栽培提供菌丝培养管理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种

黑木耳(A. auricula-judae)“黑29”由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提供。

1.2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土豆200 g(煮汁1000 mL),葡萄糖20.0 g,磷酸二氢钾3.0 g,硫酸镁1.5 g,蛋白胨0.5 g,维生素B 110.0 mg,琼脂粉14.0 g,pH自然。

原种培养料及栽培种培养料:硬杂木屑78%,麦麸20% ,石膏1%,石灰1%。

1.3菌种制备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料分别装于500 mL玻璃瓶和16.5 cm×33 cm聚丙烯塑料袋,原种每瓶装入培养料折合干料175 g(湿重500 g),栽培种每袋装入培养料折合干料438 g(湿重1250 g),121 ℃下灭菌120 min,冷却后,取2块2.0 cm×2.0 cm母种培养基活化菌种接种于原种培养料,25 ℃培养至菌丝发满得原种。

1.4后熟处理

分别于2月22日、3月4日、3月14日、3月24日接种栽培袋160袋,接种量约2%(w/w), 25 ℃恒温培养至满袋后,每批选生长良好的120个菌袋,分3组,每组40袋,分别于17、25、33 ℃下后熟培养,菌袋于5月14日室内统一割 0.5 cm“Y”型口,每袋96个。不同试验处理见表1。

1.5催芽、出耳管理

菌袋割口后于室内(约20 ℃)恢复生长3 d后,移至室外菌床(宽1.5 ~2.0 m,长不限,覆地膜),密摆(间隔3 cm),上覆地膜及草帘。催芽期每日早、晚微喷灌溉各2次,使所覆草帘湿透,菌袋上有细小水珠,地表湿润。待原基分化成耳芽后分床,每个后熟处理分两组,随机抽签摆放,菌袋间隔10 cm,自然光照管理;耳芽生长及展片期每日早、晚微喷灌溉各2次,要求地表有少量积水,并随展片程度加大喷水量,同时加大通风量。耳片8分成熟时采收,采收前一天停止喷水。

1.6出耳性状及产量

记录现耳芽情况(耳芽形成时间,观测耳芽大小和统计割口出芽比率)、耳片性状(耳型、耳片大小和厚度)及进行产量差异性分析。

割口出芽比率公式:出芽率=出耳芽的割口数/总割口数×100%,其中总割口数为每袋96个

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单因素新复极差法分析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后熟处理的现耳情况(表2)表明,5、6、8、9号处理割口后12 d现耳芽,较对照11号处理早6 d,且耳芽整齐,而3、10号处理耳芽形成较晚,与对照相当;3、7、10、11和12号处理出耳不整齐;6、9、12号处理的出耳芽比率高于同一后熟时间的其他组,割口出芽比率高于等于90%的后熟处理有1、6、8和9号,均极显著高于对照。

韩增华,等:黑木耳菌丝生理后熟与栽培特性的关系

***耳型 I、II和III分别为朵、片和单片;不同大小写分别代表0.01和0.05水平差异显著

*SFB, Small fruit body; **Percentage of total Y-cuts (96) giving rise to SFBs,***I: Cluster of ‘ears’ arising from the same origin within a single puncture hole; II: multiple separate ‘ears’ arising from the same origin within a single puncture hole; III: single ‘ears’ arising from different origins within a single puncture hole;Different lower and higher 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5 and P= 0.01, respectively

上一篇:高雄山虫草人工栽培菌株筛选及搔菌对其子实体... 下一篇:猴头菌活性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