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熠熠生辉

时间:2022-10-07 02:54:27

让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熠熠生辉

摘 要: 朗读即出声、响亮地读,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学生的朗读应由教师指导。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是一篇诗文,干巴巴地读和声情并茂地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的。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情感的起伏迂回都可以形成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不同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叩击了他们的灵魂,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朗读,指导好朗读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性的读。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比较差,不容易对看书这个简单的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首先训练小学生出声朗读课文,带有“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力,然后再逐渐培养小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能力,学会自己约束自己地学习。所以,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朗读有利于开发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小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快智力的开发。

同时,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三、朗读是教师检查学生对教材理解程度、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篇课文都应融入作者真挚的感情,要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听学生朗读来衡量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验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可以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它是实现教育更高目标的基本手段之一,但仍有一部分教师认识不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纸上空谈

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他们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这一人类基本认识规律来认识世界。绝大部分低中年级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停留在对故事情节和词的表面意义的理解上。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仅要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还必须运用形象的示范,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2.蜻蜓点水

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毫不重视,范读时不注意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朗读不做点拨,只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迅速提高,达不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真正目的,这种朗读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

3.力不从心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使他们具有极强模仿性和受暗示性。他们会认真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为自己的榜样。但有些教师对自身要求不严,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有的甚至干脆用方言上课;有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表现的情感把握不准,这种被小学生模仿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些教师虽有指导好学生朗读的愿望,但他们明显力不从心,教学效果不佳。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朗读,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教师指导学生有效朗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朗读,可以遵循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1.读读

小学生对朗读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课文立刻就可以念得既流畅又富有感情。正是这种心理因素,往往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如加字、去字或者读不通顺等现象。也正是这种急切的心情,往往会令学生囫囵吞枣似的理解课文,而起不到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目的。这时教师可以首先要他们自己小声地朗读一遍,熟悉课文的整体内容,并使学生明确,要朗读好一篇课文,最起码要读得准确、流畅。

2.想想

只有在朗读中真正产生这种情感,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感情。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感动,那么他便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运用启发性原则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一步掌握全文的思想感情。

3.练练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了全面的指导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组织学生练习。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这些均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让朗读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下一篇:浅析中小学语文衔接的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