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后备队伍全素质培养

时间:2022-10-07 02:47:27

探索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后备队伍全素质培养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市域面积1105平方千米。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文中简称“公司”)担负着义乌这座国际商贸名城的供电和电网建设任务,供电人口200余万人。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5座,110千伏变站26座,10千伏线路482条总长2934千米。2012年,义乌市全社会用电量为67.73亿千瓦时,售电量63.43亿千瓦时,资产总额达16.01亿元。现有各类用工身份员工807人,公司先后获得国家一流供电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奖、全国电力行业用户满意企业、国网公司文明单位、国网公司农网科技进步先进(县)供电企业等荣誉100余项。

后备队伍全素质培养的实施背景

基层供电企业的发展方向及队伍要求

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发展愿景;也是电力系统各基层单位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供电企业的角色定位逐步从承担政府管控职能的供电部门向实现价值传递的供电公司转化,从传统的计划用电管理向如今的提供供电服务以及未来的售电服务转变。电力企业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对企业后备队伍的要求:

(1)管理精益化、规范化,追求意识和行为间的统一。近年来,国网公司、省公司对县级供电企业管理要求逐步向精益化、集约化、扁平化、规范化方向转变。扁平化管理压缩了管理层级,使得基层供电企业与上级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更加紧密,需要企业队伍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精益化管理涉及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塑造调整,更需要企业队伍具有全面的管理视角、横向配合能力以及扎实的实践能力;规范化管理使得基层供电企对内部经营管控提出高要求,依法治企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人的规约意识和行为的管控需求也随之提高。

(2)电网智能化、信息化,寻求机械和交流中的平衡。“十二五”智能电网专项规划指出,未来智能电网的建设重点将是通过现代先进技术的高度融合,全面提高电网运行控制的智能化水平,以及供电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电网的智能化、信息化成为未来基层供电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应用在提高企业运营效益的同时,却由于更侧重于“人机对话”,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沟通联系与情感交流,降低了企业队伍的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予以克服消解。

(3)业务标准化、程式化,关注自由和约束间的共存。管理的集约化、扁平化必然带来业务上的标准化和程式化。基层供电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的固化和规范,需要企业队伍具有强大的不折不扣的执行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行为管控能力。而与之相对,业务的程式化也往往会限制人的行为和思维空间,造成一定程度的僵化,产生与人性自由间的矛盾冲突。

(4)服务一体化、社会化,实现责任和契约间的共鸣。供电企业作为社会公益型、服务型行业,责无旁贷地担负着社会责任。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电力客户的维权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断提高,对服务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供电过程中的服务,更包括电网建设、安全运行、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电能的“一体化”服务。在全面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基层供电企业队伍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契约精神和共情意识不可或缺。

当前基层供电企业后备队伍的现状分析

我们所说后备队伍,其内涵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后备干部队伍”,而是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对应的,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并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的人才储备力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范畴。

当前基层供电企业青年员工队伍主要由电力全民编制员工和其他编制员工(主要为集体合同制和制)两类组成。以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为例,公司现有35周岁以下青年329人,占全体员工比例的40.77%,其中:①全民编制青年员工104人,其他用工编制员工225人。②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8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26人,具有大专学历的109人。当前基层供电企业后备队伍的现状表现为:

(1)综合素养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当前基层供电企业的青年员工多为80后、90后一代,他们不缺乏理想,强调自我价值,但缺乏行为管控能力;强调个性张扬,但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富有竞争意识,但缺乏沟通合作精神;具有独立思维,但缺乏开阔管理视野;具有建功愿望,但缺乏责任心态和共情意识;具有法律观念,但缺乏规约意识和契约精神等等。所以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竞争与合作、协调和沟通、职业化和个性化等矛盾时,与供电企业的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存在差距。进入供电企业工作的青年普遍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理论水平。但由于基层供电企业的青年员工一般都由“学校人”角色直接过渡转换到“企业人”“社会人”,无论在专业知识的实践历练还是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高学历低技能、高文凭低能力、高智商低情商、有专业知识缺实践能力的现象时有存在。

(3)“企业人”和“社会人”之间存在差距。主要指“企业人”和“社会人”之间的隔断和割裂。近年来,基层供电企业在管理上强调了员工作为“企业人”的定位,忽视了员工作为“社会人”的价值管理引导。员工把“社会人”和“企业人”割裂开来,在遵循企业规范标准、社会法律法规、责任道德约束等方面,存在行为标准不一、道德标准不一、价值标准不一的现象,弱化了员工在行为规范、契约精神、感恩回馈、规约意识等方面的塑造培养,成为不利企业和谐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对于企业而言,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而后备队伍是企业的未来与希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后备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兴衰成败。当前,基层供电企业正在加快实施“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供电企业,稳步推进“三集五大”管理体系,实行主辅分离。在体制机制的变革时期,社会对电力企业的关注、客户对供电质量和服务要求更高。基层供电企业始终站在服务社会的最前沿,始终处于智能电网和“五大”体系建设的最终端,现实和未来都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培养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全素质后备队伍势在必行。

后备队伍全素质培养的具体实践

基层供电企业后备队伍培养的全素质要求是指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的“三位一体”。它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上,更包括人才个体的健康心理、情感管理、规约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沟通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及整体队伍的组织协调作能力、合理结构配置和选拔培养机制的全面建设。公司以基层供电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当前后备队伍特点,结合“制度管事、文化管心”的科学实践,实施后备队伍全素质培养“1+1”工程。即:建立一套培养机制——建立“公推直选”制度和团代会年会制度,探求竞争与合作的共赢,实现个性和共性的共存,强化青年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规约意识,完善青年后备队伍自我完善和选拔培养机制。建设一套价值体系——通过青年读书中心、“拨浪鼓”电力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家园圆桌沙龙、“拨浪鼓”大讲堂、青年创新工作室等各类平台和载体,在思想、工作、行为中锻造青年后备队伍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协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引导青年员工建立起“向上、向善、向美”价值理念,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价值追求,传递个人和企业、社会共成长的正能量。

建立健全队伍培养机制,推进后备队伍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早在2010年,公司党委即在下属中的6个各党支部实行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并探索建立党代会党代表年会制,促进党员队伍的履职意识和责任意识;2011年,推行团委“公推直选”制度,创新团青干部选配方式,增强了团员青年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大局意识;2012年,创新推出团代会年会制度“1+4”体系制度文本,注重对后备队伍的全面动态考评检阅,树立规约意识,赋予青年员工以全局的视角、责任的意识。通过建立健全后备队伍培养机制,营造了后备队伍平等、竞争、有序、合作的良好发展环境,开辟了后备队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通道,实现了后备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1)“公推直选”制度,增强青年后备队伍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2011年,公司团委在换届选举中实施了完全的“公推直选”,严格执行候选人资格条件、民主推荐和资格审查等规范程序,通过笔试、面试、团青活动组织和才艺展示等环节公开考察候选人综合素质,做到整个过程“阳光操作”,并采用微博的形式向社会直播候选人竞选演说的全过程,基本形成了“公推直选”程序、步骤、流程等工作固定模式。

同时,“公推直选”在工作中体现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保障青年平等权利,拓宽青年成才通道的理念,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员工的主体意识;通过团员青年自主完成全程民主选举,并按照青年的集体意志确定产生了新一届的带头人,增强了团员青年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大局意识。

(2)“1+4”团代会年会制,强化后备队伍的规约意识与契约精神。团员代表发生服务属实投诉或是安全违章怎么办?团员交通违章驾照吊销会影响其团代会代表资格吗?团干部“公推直选”产生以后可“一选永逸”了吗?……对于这样一些在企业青年职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在青年后备队伍的培养与管理中遇到的实际性问题,公司通过建立并实施“1+4”团代会年会制度,给出了一个义乌答案。

团代会年会制“1+4”文件具体包括:年会制实施方案、团代会年会制度、团代表资格管理办法、团委委员履职报告制度、提案办理制度等5个管理文件。文件对团代会召开频率、程序、流程,对团代表的资格、任期、选举、变动增补,对团委委员履职报告的内容、形式、测评、退出机制,对团代表提交提案、行使代表权利、提案办理等均做出了明确规定,构成了一个系统配套、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

“团委委员的履职情况向团代表报告,在每年的团代会年会上进行。团代表根据团委委员的履职报告情况,按照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开展民主测评。民主测评中,团委委员出现不称职票数超过20%或连续2年不称职票数超过10%的情况,要进行诫勉谈话。”这是团委委员履职报告制度中的一项内容,也是公司实施后备队伍持续跟进管理机制的一个缩影。

实施价值引领工程,传递“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

青年员工是企业的未来。如何教育、管理、引导好这支青年队伍,使之适应未来企业的发展需要,是基层供电企业后备队伍培养的一项核心任务。公司通过实施价值引领工程,打破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引导后备队伍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营造“工作绩效向上、内心行为向善、品牌形象向美”的良好氛围,为后备队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夯实基础。

(1)青年读书中心,在阅读和思辩中架起员工、企业与社会的交流平台。“阅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快乐工作从读书开始,幸福生活从内心创造。”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读书中心是义乌市读书协会的一员,拥有包括电力技术、传记小说、人文历史、国学经典、生活旅游等各类图书三千余册,采取青年员工自主管理、定期开放的方式,方便职工青年阅读。同时在局域网上开设数字“青年读书中心”,分设团委活动、青年书屋、电力技术、第七空间、时事新闻、兴趣小分队等6个板块。青年员工在版块中探讨电力技术难题,分享读书心得,晒生活感悟,组织兴趣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增进了解,互动交流分享收获。引导青年员工多读书、读好书、做好事、善做人,推动了队伍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公司还开通了“青年数字短信平台”,编辑最新行业信息、社会热点、青年关注、模范典型等适合团员青年阅读的手机报,发送到全局青年手机上,并开通义乌供电局团委的腾讯微博、义电青年QQ群。运用新兴媒体使团员青年之间实现多渠道沟通,拓宽青年员工视野,提升青年员工的交流沟通能力。引导青年职工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为青年员工开拓视界思维、与业务骨干面对面提供平台,搭建了员工了解企业、放眼社会的通道。

(2)“拨浪鼓”电力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服务和实践中倡导感恩、回馈、奉献的价值理念。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也是青年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服务意识、集体意识、奉献意识的重要途径。公司“拨浪鼓”电力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4年多来,本着“真诚奉献、回报社会”的服务理念,进社区、入学校,上山区、下农村,服务军营和企业,服务弱势群体,实践着“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诠释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企业责任,从一支专门为特困户、军烈属、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排解用电故障,消除安全隐患,宣传用电知识的队伍,发展成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在重要事件、重要展会中,在急难险重时刻挺身而出的突击队、生力军。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团员青年通过策划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很好地锻炼了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并在志愿帮扶活动中切实体验并增强了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共情意识。拨浪鼓”电力青年志愿服务队不仅为青年于员工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提升素质、展现才华的舞台,更形成了一种带领引导青年员工奉献企业、奉献社会的重要“青春力量”。

(3)“家园圆桌”沙龙,在平等和交流中促进员工企业共同发展的柔性力量。通过各基层党支部、局工会、团委轮流举办“家园圆桌”系列沙龙,旨在以开放性的工作视角,通过系列活动主题的引导,在平等交流和互动思辩中实现思想价值引导。“家园幸福观大家谈”,倡导幸福生活理念,深化员工对“共同事业共同家园”的认识。“从新交规变更说开去”,强调规约精神,深入探讨“制度管事文化管心”的落地实践;“十精神进班组”,美丽中国从我做起,弘扬社会责任观……通过“家园圆桌”沙龙活动,全局上下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性联系网络体系,在思想的交流中探寻员工的内心精神世界,在耐心地倾听中了解员工、引导员工,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柔性力量。

(4)“拨浪鼓”大讲堂,在经典讲学中体现内化于心、实化于行的文化力量。打铁还须自身硬。公司开设拨浪鼓大课堂,通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和本局领导亲自上课的方式,每季开设一堂经典讲学,内容涉及国学、管理、党建、企业形势任务等,带动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在经典讲学中培育青年员工的健康心理,在搭建平台、开拓视野、服务中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内化于心、实化于行的文化力量。

(5)青年创新工作室,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个体和团队的良性互促发展。青年职工创新工作室是新形势下企业发挥青年带头人的作用,开展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手段,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为目标,组织团队开展经济技术管理创新活动的新生事物。公司注重搭建青年职工素质建设载体,成立了慧思创新工作室、八方创新工作室、拨浪鼓工作室等创新工作室,团队研究涉及电力营销智能化、技术设备开发、电网工程设计、企业管理和文化等等领域,通过经常性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专项学习、合力研究等活动,以师带徒、传帮带、职工讲坛、三年成才计划等运行机制开展工作,形成了“树立一个、培养一批、带动一方”的工作室制度模式。青年员工通过创新工作室实现了个体和团队、竞争与合作的共赢,也有效解决了职业化和个体化之间的矛盾。创新工作室日益成为企业优秀人才的“孵化器”,提高青年实践技能的“发动机”和促进岗位成才的“加速器”。

面向未来的基层供电企业后备队伍全素质培养的实施效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向未来的基层供电企业后备队伍全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建设培养的系统工程,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实践,实现了“人才队伍强、企业发展强”的良好效益,推动了“一强三优”现代企业建设进程,为企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员工归属感有效增强,夯实企业和谐稳定基础

“企”无人则止,员工就是企业的一切。开展后备队伍全素质培养,在工作中尊重青年员工的主体地位,保障青年员工的平等权利,拓宽青年员工的成才通道,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服务青年的理念,青年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真正建立“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家园”的一体关系,企业保持零事故、零案件、零上访,并被推荐为“2012年浙江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员工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开展后备队伍全素质培养,秉承国网公司“人才强企”战略目标,引入新的人才建设理念,通过后备队伍全素质培养的“1+1”工程,在思想、工作、行为中锻造全素质队伍,完善青年后备队伍选拔培养机制,引导青年员工队伍向全素质发展方向,全面提升了青年后备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支知识性、技能型、复合型的全素质青年后备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为基层供电企业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实现“一强三优”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与智力保障。截至2012年底,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共有义乌市级“青年文明号”单位15个,地市级“青年文明号”单位4个,省部级“青年文明号”单位2个;拥有义乌市级青年岗位能手9名,地市级青年岗位能手4名,浙江省电力公司首席技师2名;人才当量密度指标达到0.99,较2010年的0.89提升了10个百分点。

员工服务素质不断提升,企业责任形象不断增强

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和广大客户对供电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与之对应的,由于社会对电力自然垄断行业的高度关注,电力企业的品牌形象风险日益加大。进一步提高员工服务素质、全方面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已经成为树立和维护电力企业品牌形象的根本途径。通过开展后备队伍全素质培养,基层供电企业青年员工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服务素质明显增强,在向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经济”供电服务的同时,也有效塑造并提升了供电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在2012年上级单位组织的第三方客户满意度测评中,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的满意率显著提升,成为金华7个县公司中进步最大的单位;青年志愿党团服务活动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关注报道;企业成为2013年浙江省公司系统唯一一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单位。(本成果参与创造人:吴青军、陈荣健、俞江桥、张亚南、朱志坚、朱文君、杨眉、张毅)

上一篇:以“三定”“三考”为抓手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 下一篇:以激发活力为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化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