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解得汉人成印处,何曾墨守汉家文

时间:2022-10-07 02:35:25

《说文》篆刻自分驰,嵬琐纷纶炫所知。

解得汉人成印处,当知吾语了非私。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论印诗两首 丁敬

从明嘉靖、万历文人篆刻艺术体系的确立到清雍正时代,除了文彭以外,无人能拥有与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程邃相抗衡的印坛地位。清乾隆初期,丁敬开始崭露头角。

入清之时,篆刻家往往把对金石文字的研究作为篆刻艺术实践的重点。固然,对金石文字的研究有利于篆刻创作的一面,但如果僵化地来看待金石文字同篆刻艺术的关系,把摹古当创作,死守大小篆和《说文》的藩篱,只能扼杀掉人们的艺术创造力。康乾时期的印坛,正是这种拟古之风盛行,死守文字藩篱最为保守的时期。

但丁敬却认为“文字”同“篆刻”是“分驰”的,前者是文字研究,后者是艺术创作。他强调了艺术创作的个性化,主张“思离群”。汉印自有汉印的卓越,六朝、唐、宋印也有六朝、唐、宋印的妙处。艺术创作不能自划框框,束缚手脚。凡有利于艺术表现,汉印也罢,六朝、唐、宋印也罢,都应该吸收。

他对于研究金石文字、器物极有心得,常亲临悬崖绝壁摹拓。对于秦汉钟鼎彝器,鉴赏力甚高,于宋元名迹书画,过眼即辨真赝。“寸铁三千年,秦汉兼元明”,他的篆刻宗法秦汉,兼收历代之长,入古出新,孕育变化,气象万千,成为西泠印派创始人、浙派始祖,居西泠八家之首。

丁敬的篆刻,强调刀法的重要性,主张用刀要突出笔意。他的刀法钝朴奇崛,风格道劲。他在篆法、章法、刀法三方面都有独创性的建树。运刀从魏植、朱简的“碎刀法”获得启发,每一线条的篆刻都由多次提按起落的切刀来完成,增强了起伏顿挫的节奏,使笔画具有“屋漏痕”式的凝练苍莽效果。丁敬确立的这种“切刀法”规范,成为其后篆刻艺术主要的运刀方法之一,同时也构成了浙派篆刻的特有技法。

丁敬的篆刻无疑超越了同时代的印人,为当时沉闷的印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开创了浙派的最高门径。

其刻印变化甚多,章法神奇,方印中有圆篆而不觉萧疏,有方篆而不觉板滞。最妙的是他晚年刻的一纽长朱文印,文曰:“上下钓鱼山人”,“上”字一点,“下”字一点,“钓”字金旁四点,勺旁一点,“鱼”字是象形文,鱼眼一点。这方印共6个字,有8小点,真妙极了!

他71岁还能刻小印,有方5分大的小印刻了“寒潭雁影”4字,“潭”字三点,又兼当着“影”字旁边三撇,也是很妙的布白和章法。从此亦可想见此老的眼力过人,但他就是在这一年去世的。

他的“龙泓馆印”、“陆飞起潜”、“心无妄思”、“启淑私印”、“丁敬身印”等印,篆法删繁就简,参以隶法,如其中的“水”字旁,多参用隶书三点水的写法,“无”字写法则完全借用隶书结体,“启”字则参用简体字;印文体势上则平方正直,方圆互参,颇显简拙平淡,高古含蓄。这种篆法乃是丁敬所独得的印学“干五百年不传之秘”,使得他的篆刻最得汉印精神,也成为以后浙派篆刻的主要面目。

丁敬的“竹解心虚是我师”一印,取法秦汉碑板意趣,线条细劲,损破的边栏与时有断裂的笔画,产生一种断续、跳跃的节奏感,全印协调统一,又令观者在美的韵律中体味出宁静、纯清的意境。运刀节奏感强,线条苍古朴茂,柔中寓刚,极富笔墨味和金石趣。这类印风,后来成为浙派白文印的典型作品。

他以超群的卓见和数十年的身体力行,真正把握了秦汉印传统的真谛,从而开创出“有个性的汉印”(罗叔子语)的艺术风格。

丁敬(1695-1765)宇敬身,号砚林,钝丁、龙泓山人,孤云石叟、胜怠老人等。浙江钱塘县(今杭州)人。他精于文学、金石学和书法,善画墨梅。其篆刻取法汉印及明何、苏等家平正方刚一路,旁及六朝唐宋等印章妙谛而出新意。印文多取简正一路汉篆,常参以隶意,或参以周秦汉魏金石文字。章法宽舒大方,工稳妥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一洗当时浮滑纤巧的习气,创立了“浙派”。

刀法受到苏宣等碎刀的启示,并加以发展,形成用刀苍劲钝拙、沉稳生涩的细碎短刀,波磔前进,似离而合,刀棱具见。具有青刚朴茂、古拗峭折的印章风格,而且多样。也出现过一螳不好的作品,是受到当时印坛上颓风恶习的影响所致,说明继承创新的艰巨性。

他在篆刻史上,反对泥古不化,提倡借古开今,开创了浙派。他的篆法,不受《说文》所拘,广采博取诸体,多用减笔汉篆及简体篆字,并参用隶法入印,章法宽舒大方,刀法独具一格,用碎切短刀波磔前进,来增加金石韵味,创造出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汉印。他的“倒丁”行书边款,意态跌宕,藏奇险变化于统一之中,特具一格。

上一篇:241个“正”字记录一起冤案 下一篇:“欠薪”逃跑的民企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