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磊:寻野夜摄的热情

时间:2022-10-07 01:39:31

高学历海归,又是年轻的企业总裁,可唐磊依旧不满足于这些让人羡慕的身份,拿起相机,且行且拍,他希望用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传达自己作为一名摄影师的热情。

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唐磊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建筑硕士,毕业后旅居北美工作数年,2008年回到故乡海南打理家族企业。从2010年起,他以“唐三石”为名在国内著名图片社区图虫网上自己的摄影作品,被许多网友所熟知。

“有光即可”是唐磊为自己的夜景摄影命名的主题,担任海南富山油气化工有限公司总裁后工作繁杂,他说身边的人或事已经无法激发创作的欲望,只有来到完全陌生的大自然中,夜晚交织的光影才能激发出灵感。

摄影放纵寻野欲望

因为建筑专业出身,唐磊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对于构图与光影的运用比较熟练,在美国学习期间,唐磊喜欢一边独自旅行,一边拍摄北美风光,而真正迷上摄影是在美国工作以后。“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喜欢城市的人,无论是居住过的哪一个城市,香港、北京、纽约、多伦多、温哥华、广州、海口,都没有激发起我更多的拍摄欲望,反而是大自然的旷野让我向往。仿佛是割断了城市和人的纽带,置身于荒无人烟的角落,心里某种原始的欲望开始蠢蠢欲动。”

“是不是每一个男人都幻想一种征服旷野的生活方式?”唐磊认为自己非常享受这种体验,而摄影这个爱好“让我更加放纵了自己的寻野欲望。”在旅途中,充满了没日没夜连续驾驶的疲惫和徒步于冰冷黑夜中的无助,每一秒钟都有回家的念头,他会不断想起家里温暖的床和咖啡,想起办公室的电脑和朝九晚五的生活,在和内心的不断斗争中,他坚持一路拍摄了下来。

摄影的旅程充满乐趣,也充满惊险刺激,2009年,唐磊踏上非洲大陆,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整个东非最大规模贫民窟就建于此。“我鼓起勇气踏入了这个由铁皮土屋拼贴成的巨大迷宫,陪伴我的是两位同行巡逻的防暴警察。”

在唐磊眼中,贫民窟的第一印象很是特别:各行各业贫民在此和谐生活,非但没有想象中的黄赌毒泛滥,反而是出乎意料的宁静。、艾滋病人、捡破烂的孩子、卖煤的小商贩、巡逻的警察,人们麻木不仁地生活,并非常地自得其乐。对于我这个黄种人的出现,脸上往往是挂着一丝不屑,好像他们活在一个独立的王国当中。

在一张图片中街边一位半蒙面纱的穆斯林大娘,嘴角勉强露出一丝笑容,“当时陪同我的警察悄悄告诉我:她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她的冷漠让我无法接近,我后来买了一块她的织布,她才很不情愿地揭开面纱让我拍摄,我的近距离接近让她很是反感。”

为求不同逐光夜摄

打理公司,唐磊日以继夜的工作,巧的是他也十分青睐在夜晚进行摄影创作,随着拍摄的深入,他从喜欢拍摄单纯的唯美风光,到开始尝试记录即将逝去的人与事。出生在黎族古老的发源地,随着工业化进程,古老的村落将整体搬迁,唐磊尝试将假面人偶的表演融入夜景光绘之中,以此纪念消逝的黎族村落,“随着时展,旧的东西终将会失去,拍摄这组作品是我对古老文化的一种态度,不过当时我并不想用简单的写实形式进行记录,而是设计了这样的场景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

为了完成更多独特的夜景拍摄,2011年初唐磊更赴柬埔寨,完成了一组名为“魔幻吴哥窟”的作品,这也是他近年比较满意的创作。启程前唐磊在网上观览大量图片,他依稀记得只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花费巨资拍摄吴哥窟夜景,漫天星光和绚丽灯光将古建筑拍摄得金碧辉煌;韩国人也曾经给吴哥窟做过量身定制的灯光设计,那是一种金黄色的美,耀目却不自然,最终发现照明会加速古迹风化过程而作罢。

“我觉得摄影师最痛苦于拍的照片和别人都一样。所以我想拍一种其他人拍不到的照片,怎么去拍?这是我出发时思考的问题。”

拍摄的第三天,来到崩密列,此地本是高棉国王的剧场,后来成为他的古墓,在唐磊内心深处认为只有夜幕降临万物静寂时,古迹才散发出它古朴原始的魅力,那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深蓝色的美,“我希望用自己的摄影方式来记录它,拍一种土红色的探险勇气,拍一种深蓝色的孤独守候。”

为了防止盗墓和人为破坏,崩密列在夜间一向禁止游客进入,“凌晨4点,经过几番与守夜人的苦苦沟通,我们才最终得以进入拍摄。”回忆起那一夜的经历,唐磊的语调陡然提高,“这次拍摄的风格比较魔幻,我幻想中反复出现的是《指环王》中甘道夫的驱魔场景,所以在光线处理上也刻意加了很多过曝效果,照片中的很多视觉元素和拍摄灵感来自于吴哥的神话。”

此前唐磊已经出版《北美,北美》和《非洲,非洲》两本摄影集,谈到未来的拍摄计划,他表示还将继续坚持夜景拍摄,“夜景拍摄给我带来极大乐趣,它不仅挑战我的体力极限,也包含了各种技术元素,前期后期都需要不断尝试与创新。在我心中壮阔的长城与秀美的桂林山水将是未来夜景拍摄的绝佳地点。”

上一篇:实惠的“平民神灯”永诺YN500EX闪光灯简测 下一篇:#秀出你的透明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