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新试验”

时间:2022-10-07 01:15:15

财政“新试验”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如何在“加快”上下功夫,“转变”上出实招,是摆在财政主管部门面前的紧迫性命题。

当前,财政部门正在围绕消费升级、节能减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等方面,加快推进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政制度创新。目前,政策效果已日益显现,财政杠杆对“调结构、转方式”的撬动作用越来越突出。

近日,记者就2012年“转方式”这场转型革命,采访了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

张少春,1958年2月生,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系金融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财政部办公厅研究处副处长、新闻宣传处处长、财政部条法司及教科文司司长、部长助理。

从张少春履历看,这是一位从行政岗位干起的领导干部。尽管其主管工作内容包括协助财政部长分管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但据近期各媒体对其报道的内容看,张少春的主要工作重点还是在落实中国经济转型上。

在接受采访中,张少春系统阐述了财政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要做的工作:一方面,要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着力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集中财政政策资金要素,力争在关键领域与重点环节实现突破,取得实质性进展。

他表示,眼下,下一阶段财政政策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及重点已经明确:完善扩大消费的财税政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媒体将以上张少春的介绍定性为“财政投入机制的新试验”,尽管目前还不能明确财税政策调节中国经济结构的未来走势,但无疑对于财政部来说,确实是个新挑战。

教育经费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

张少春指出,教育经费投入4%的问题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都是高度重视,并在《教育发展纲要》中作出郑重的承诺,要在2012年实现这个目标。2010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3.66%,2011年为了实现《纲要》作出承诺的目标,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的文件,并为此专门召开了会议,作出相应部署。在这些部署当中,主要的措施有四条,第一条是要严格地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的要求,即要求各级政府在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当中超收的分配里,都要执行法定增长这样一个法律要求,保证财政支出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第二条是要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要向教育倾斜,切实做到2011年和2012年的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要有明显提高。第三条是要求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第四条是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在公共支出尽量向教育倾斜外,还要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以及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来计提教育资金,这样一来多方筹措教育经费。目前上述四条要求的详细配套文件都已经全部出台,总体落实情况还比较好,政策的效果已经在逐步显现。2011年1-11月份,全国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达到12332亿,和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8%,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幅1.5个百分点。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16个百分点。教育费附加征收了1231亿元,同比增长46.5%,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了6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9倍。同时预算内基建的教育支出比重也提高到7%。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判断,今年的趋势比去年还要好,估计可以达到我们今年年初设定的叫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的比重可以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到3.83%到3.86%这个区间。

关于为了保证这些措施的落实,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责任是如何划分的?根据现行体制和政策的规定,关于教育上出现的责任,中央和地方都有,但主要的责任在地方,地方统筹利用自有财力和中央财政的一般转移支付以及税收返还,在这三项主要资金中安排的教育支出要占到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的80%左右,各地能否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如期实现4%的目标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明确各地的责任,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财政部专门为此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各地2011――2012年财政教育投入状况分析评价的通知》的文件,提出了加强对各地财政教育投入状况分析评价的具体办法和量化指标。这些量化指标包括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幅、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例、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率、土地出让收益教育资金计提率,就是刚才说到的四项具体措施的量化指标。各省的综合得分再根据每一项分值确定的权重来计算得出,同时再考虑财力状况、主观的努力程度等这些因素来分成评价的档次。2012年和2013年年初,财政部将会同教育部对各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形成报告上报国务院,以便中央政府进行监督和问责。财政部为此还专门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如期实现这些指标的省份给予奖励,教育部也根据这些分析评价结果,将来在各地院校设置、学位点设置以及招生计划方面要给予惩奖。各省接到这个通知后都相应明确了行政区域内各级政府的责任,也制订了个省对下面的分析评价方案。中央政府在教育支出的责任当中占到20%左右,中央政府应当带头充分发挥这种表率作用,努力增加本级的教育支出。2011年初,中央财政安排的教育预算支出是将近2964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6.3%,在年初预算的时候就高于财政支出的平均增幅3.8个百分点。再加上一般性的转移支付,现在看,在中西部的教育支出当中,大头都来自中央政府。第三,到2012年以后,当我们实现4%以后,各级政府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并构建可持续的这样一个机制,使教育经费的增长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以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扩大消费

张少春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出口高增长的态势难以持续。近年,中央财政加快制订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政策,采取了一些更为直接、更为有力的措施扩大消费,取得良好效果。

张少春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速度与质量的双重考验。构成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三大需求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出口高增长的态势难以持续,今年上半年扣除价格因素出口增长12.5%;当前投资增速趋于稳定,中国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条件难以支撑持续大规模增加投资。因此,要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努力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

张少春说,目前中国消费率仍然偏低,且近年来消费年均增速低于经济增速,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立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张少春表示,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快制订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政策,采取了一些更为直接、更为有力的措施扩大消费,“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实施均取得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共预拨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资金236亿元,支持销售家电5864万台,回收废旧家电6064万台,在扩大城镇居民消费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分别拨付补贴资金517亿元和225亿元,有力促进了广大农村地区耐用消费品的普及。

张少春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促进扩大消费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提高消费能力,充分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调节职能,着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升级,协调好扩大消费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推动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改善消费环境,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各种因素,为消费需求持续扩张创造良好的条件

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的到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进入由生存温饱型向小康享受型发展的新阶段转变。张少春认为,居民消费在质量上的不断提升将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驱动因素。要加大财政政策引导力度,促进建立健康持续的消费增长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突破口

关于“十二五”期间财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张少春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际竞争的重中之重,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我国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掌握产业发展制高点。

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基于市场机制的政策支持体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从资金投入、政策措施、机制创新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予以整体推进。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40亿元,在分清政府和企业责任的基础上,分别采取创业投资、产业化补助以及消费补贴等支持方式,实现政策全覆盖。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律的前瞻性研究,实现重点跨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资金的管理,应当以对产业进行前瞻性研究并把握其规律性为基础和前提,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要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将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有效应对国际竞争。

而在财政将如何配合促进新能源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这一问题上,张少春表示,积极发展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光伏”发电是当前最主要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的扩大,光电成本已经大幅度下降,在部分大中城市,光伏发电价格已经与传统发电方式价格接近,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为做大做强“光伏”产业,加快推进光电国内应用,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从2009年起启动实施了“金太阳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并从发展规划、投资补助、税收政策、电价分摊、科技研发、电网接入等方面,初步构建了一整套支持光伏发电应用的政策体系。为放大政策效应,扩大推广应用,2010年开始实行集中连片示范,首批确定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3个开发区作为“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部共下达财政补贴资金102亿元,国内推广光伏发电应用示范规模达到1300兆瓦。预计今后每年推广应用将超过1000兆瓦,我国光伏发电将走上规模化推广应用发展的轨道。

除此之外,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版图中所占的地位,张少春也给与了宏观剖析。他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有助于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汽车消费与资源能源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张少春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已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选择北京、上海等25个城市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并选择其中的6个城市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中央财政主要依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同类传统汽车的基础差价,并适当考虑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对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自试点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拨付资金43亿元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从支持效果来看,截至2011年3月,25个试点城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0036辆,其中公共服务领域8960辆,私人购买1076辆,达到了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预期目的。今后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力争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在世界前列。

当问到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产业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怎样的关系时,张少春认为,自主创新关系国家核心竞争力,是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必须坚持创新引领战略。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完善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和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财政科技投入将着重支持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加大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力争在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化。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也是财政政策创新的重要领域。将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建立基于市场的科技研发激励机制,有效引导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产学研联盟,以重点产业或产品为平台,整合基础研究、产业化等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资金运作机制,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实行滚动支持、跟踪管理,并大力推进实施科技产品的后端补贴,通过补贴消费创造市场需求。

结语

当前,财政部门正在围绕消费升级、节能减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等方面,加快推进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政制度创新。目前,政策效果已日益显现,财政杠杆对“调结构、转方式”的撬动作用越来越突出。而财政对转型的意义已渐次凸显,比如,全国每年光伏发电国内应用规模已接近1000兆瓦,光电在清洁能源与能源替代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已在25个城市全面铺开,驶入快速发展轨道;现代服务业试点在北京中关村、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地率先展开,这些新举措都是财政部在新的投入机制中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也为我国走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之路奠定夯实基础。

上一篇:重要他人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社会学视角 下一篇:熊向晖:一支独秀绽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