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部分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07 12:26:46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部分问题探析

一、前言

《课程方案》颁发4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依然呈下降趋势,体教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严峻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受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数量上还存在扩张趋势的影响外在,实践中,对新课程方案的理解及执行存在偏差,也是导致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不高,毕业生应对用人单位的选择方面余地有限,可塑性低,难以被社会承认和接受的重要因素。

二、新课程方案的内涵解读

1.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受历史和现实的许多社会条件制约,但更受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2003年《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即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这个目标既把握了人才素质的内涵,又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优化体教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2.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2003年课程方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选修课的比例上升到32.13%,必修课比例为67.87%,课程体系更显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2)选修课中任意选修课的学时增长幅度较大,约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0%。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既保证了学生所学选修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保证了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3)学科课程的比例达到了65.7%,接近本科课程学时的两倍。(4)限选课程与任选课程结构比例接近1∶13。新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以必修课为主,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促进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3.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设置

必修课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保证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保证了学生拥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必修课学时呈逐年下降趋势,符合现代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专业必修课程分为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新课程方案的专业必修课程比例下降到41.13%,在保证主干课程地位的同时,注重突出一般必修课的灵活性。按学科的形式来设置一般必修课程,各校可根据所提供的课程选择开设4-5门(球类课程中篮球、足球、排球除外),亦可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实际情况置换其中的1-2门课程或自主开设1-2 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4.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设置

新课程方案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主干专业课程内容,按照综合课程进行分类,设置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等6类主干课程,表现出主干课程“领域”化。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突出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5.体育教育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各校可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具体确定开设分方向选修课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本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和跨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增设的新课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知识,提高了高等院校选修课程设置的权利和学生课程选择的数量,为发展学生个性、创新潜力和特长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三、新课程方案施行以来依然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差

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环节与国外相比,存在时间短、形式较为单一的缺陷,有些实践环节甚至是流于形式。当前国内许多高校实行教育实习改革,采取分散实习,无人带队指导,基本就是“放羊式”实习。体育教育实习存在“时数少,学期安排不合理;实习形式少,带队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实习的前、中、后期工作不完善,对实习工作不够重视”的现象。这种实习方式不仅得不到切实的效果,相反还助长了一些人自由、散漫的习性和对事情无所谓的态度,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更无从说起。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落后,校本特色不明显

笔者对学生的访谈显示: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开设科目太多,学得太粗太浅;理论教学门类分的过细,重复内容较多,缺乏教材之间的系统性;部分科目不能与毕业后的就业紧密结合。另外,许多高校由于师资的限制,使得一些在中小学开展较好的小球类项目和新兴项目课程不能开设。

对于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训练和社会体育锻炼的指导能力的教学内容重视不够,学时偏低,如体育教与学的方法、锻炼与养护的指导方法、训练与恢复的指导方法等,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需求。

许多高校注重贯彻执行新课程方案基本内容,却未能充分根据自身特点,从人才优势、院校资源、地域特点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本校特色。

3.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评价手段单一

理论课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已在课程改革以及国内外该专业的发展中得以证实。新课程方案中理论课程比例增高,教学状况却不理想。有研究表明:体育院系学生理论课隐显逃课的比例高达88.8%,而且不同性别间无显著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课堂教学多采用“输入式”教学,教师单口相声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收集、处理信息以及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

由于用人单位人才考察过程中“重技术”的思想,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成绩为主要目的,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对技术原理、技术分析、锻炼价值、锻炼方法的讲解不够重视,忽略了对学生体育教学所需基本功的培养。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分数论成败”,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和考察。老师考前给学生划定复习重点,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同学背背复习题也能考高分,使得认真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建议

1.针对社会需要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

改变各门必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造成课程的堆积和臃肿的状况,把相邻或同类能合并的课程简化、整合,减少相关课程之间的重叠现象,压缩教材篇幅,为新内容的引进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必修课程成为覆盖面广、内容精、能充分反映学科前沿信息的基础课程。

2.根据培养目标大力改造技术教育课程

在精简重复的技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体育方法教学,形成运动技术和体育方法合二为一的金字塔式的教学,改变传统的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倾向,突出它们作为健身方法和手段的功能。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加强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在必修课中增设一些针对性强、适应性广的师范性课程,如开设体育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体育学术动态等。

3.重视选修课的规范

合并性质相同、重复较多、内在联系密切的课程,删减陈旧、落后、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新成果,学科前沿水平、与基础教育中新课程标准相关的内容;增设教育类选修课程;确定选修课程后,应制定选修课指南,介绍选课的办法和时间的安排,介绍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要求;科学安排课程,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延长开放时间;多渠道加强教材建设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科、术科教师的特长,将新开课程落实到人,积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外出进修和自编教材,不断根据专业的发展开设新课。

4.对体育教育见习、实习、调查、科研等环节予以高度重视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由有经验的教师指导,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学生教育见习、实习可校内、外互相结合;加强学生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5.加强地方课程的开发,突出地域特色

各学校可充分运用其独特、宝贵的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形成课程特色,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特色人才,有效地提高课程为当地经济服务的适应性以及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体育学院)

上一篇:听力教学中元认知训练方法之探讨 下一篇:中国和比利时小学外语课程目标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