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人物素材 成就精彩之作

时间:2022-10-06 11:30:10

【引言】

高考作文有一个重要的考点――“内容充实”。所谓“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论证文章的主题。记叙文叙述具体,描写到家,表现手法多样,突出表现了中心思想,内容便是充实的;议论文论据丰富,论述充分,论证方法灵活,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内容便是充实的。

作文(尤其是议论性文章)要做到“内容充实”,离不开对一些人物素材的恰当引用。高考作文阅卷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是,亲近一两位“名人”并灵活地加以运用,不仅能使文章材料丰富,而且有利于展示个性、凸显亮点,助你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摘金夺银!

【技法分解】

一、不拘一格,巧于别解

“人物素材”怎么用?最常规的方法自然是直接引用,用作议论文中的例证。在这里,不得不先说说近两年高考考生在运用“人物素材”时常犯的失误。失误主要有二:

其一,空泛不深刻。即不善于精选典型材料表现主题,而是代之以空泛的套话,内容空洞,面目可憎。比如面对2013年全国课标乙卷作文题“切割钻石”,有考生用“陶渊明”“石油大王哈默”来表现“抛开杂念,让自己获得一份纯粹前行的动力”(相关叙例为“为什么在众多田园诗中,只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获得成功,为人称道?为什么石油大王哈默可以在无人看好的荒地开机钻井”)。诸如此类的用例,与观点联系牵强,缺乏必要的说服力。还有些考生,则是一味堆砌材料,形成“材料超市”式的狂轰滥炸,最终造成了让人厌烦的“叠床架屋”现象。

其二,陈旧不精细。即作文材料多是几年来甚至近十年来见于各类文章的陈旧事例,如马克思、爱迪生、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不是这些例子不能用,而是考生使用这些人物素材时,根本没有从新的角度加以审视,没有使之焕发新的光彩。这样的文章,徒具躯壳而没有灵魂,因而缺乏生命力,也毫无吸引力。例如2013年山东卷考的是“《咬文嚼字》为名家挑错”,那些不关心时事、阅读面狭窄的考生,运用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例子,作文中出现最多的是有关“列宁摔破花瓶”“廉颇负荆请罪”“项羽自刎乌江”“魏征直言进谏”的材料。

事实上,考生如果积累有“独家材料”当然好,容易胜人一筹;可假如手头只有旧材料呢,那就需要进行精细的“打磨”,或者说要“换角度想”,合理地“别解”人物素材。比如针对“环境和成才”的关系问题写议论文,有同学用到了胡适的例子。对于胡适,相当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他总是从政治上看得多,而对他的学术贡献研讨不够,总体评价有失偏颇。该考生则这样评说:“著名学者胡适年轻时曾是一个浪荡子,和一些不三不四的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后来有人在他的日记中发现,18岁的胡适在短短几十天中,下酒馆、茶馆,混戏园,逛窑子等加在一起竟达59次!直到有一天早上醒来,他发觉自己躺在巡捕班房中,才知道自己前一天晚上酗酒,殴打巡捕,结果被抓进来了。此时,他方感到自己近了‘墨’了,已经‘黑’了。为了洗去黑,他与那些人断绝往来,发愤读书,终于成为现代著名学者。对胡适的一些观点、思想,我们姑且不作评论,但他渊博的学识,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他年轻时的经历,正说明‘近墨者黑’。”以上文字,足见作者已能初步把握历史人物的某些复杂性,并很善于根据自己的需要切割选用材料。另一位考生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更是洞若观火:“陈布雷是的高级秘书和朋友,他为出谋划策,对劳动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可是他的女儿和女婿却是中共党员。陈布雷可算是大‘墨者’,而他的女儿、女婿和他朝夕相处,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路,这无疑是‘近墨不黑’的例证。”这段文字表述之老练,表明此考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已非常自如了。

【高考链接】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2013年湖南一考生

鸿鹄一心展翅腾飞,在脑海深处猛虎的咆哮怒吼之下风雨兼程,直击山之巅、海之角;父子桌前相守,一时蔷薇香溢,宁静安然,生活于细碎之处尽显美丽清新。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两者兼而为一,何乐而不为?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贬谪途中追忆亡妻,慨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吾乡”!

追求但不苛求,既有猛虎吟啸,也任蔷薇盛开。

雨果曾言:让内心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而林徽因叹道: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不因为一心追梦而忘却了眼下幸福的珍贵,又不因适意的享受而拒绝让自己经受磨砺,“巨龙”与“心篱”同时寄居在心中,彼此安然无恙,共同构成我们真正向往的生活。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远方与活在当下绝非矛盾,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何非要拆散彼此,而不坦然接纳呢!

享受生活之美,乐在历练之痛,猛虎与蔷薇,交相融合。

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一生风华绝代,誉响全球,然而她临死前却自责与悔恨于对子女的疏忽;陆游心怀天下,悲悯苍生,时刻吟唱“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却痛苦萦心,无法自释;孟夫子虽能“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却也叹恨于一生碌碌无为,遗憾终老。此乃为何?他们无法做到像苏子般收放自如,不是猛虎的啸叫占满了耳际而不闻花香,即是沉溺于蔷薇的而难以自拔。我们需时刻在心中摆放天平,保持最真实幸福的自我,即使猛虎因伤痕累累痛苦匍匐也能愈之以花香,即使蔷薇迷醉麻木本心也能怒号以警醒。

猛虎与蔷薇,平衡心灵,度量幸福,此生若此,心甘情愿。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无论是搏击长空的巨鸟还是乐在平静的父子,都一样幸福美好,真实可贵。

我愿乐享二者,充实真正的生活。

【运用解析】

这位考生开篇概述文题材料,巧妙嵌入“猛虎”“蔷薇”两个意象,在此基础上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即“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两者兼而为一,何乐而不为”。然后围绕这一观点,层层递进加以论述:选用苏子之例,引《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江城子》《定风波》中的名句,言其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却依然享受生活的宁静安详,这是“猛虎”“蔷薇”并存,为第一层;引述雨果名言,联系林徽因的慨叹和儒家观点,旨在说明追求远方与活在当下并不矛盾,这也是“猛虎”“蔷薇”交融,为第二层;接下来用反例,以独到的眼光评议撒切尔夫人、陆游和孟浩然三人,顺势指出在心灵中须平衡“猛虎”“蔷薇”,并上升到人生幸福的层面,彰显了自身的价值观,这是第三层;最后回扣材料,重申观点,与前文形成呼应,通篇结构严谨有序。

作者善于从“反面”别解撒切尔夫人等“正面”人物素材的巧思,值得称道。

二、独具匠心,灵活遣用

平时学习、阅读所得的人物素材,能应用于除一般议论文之外的其他文体(包括考场叙事文)吗?回答自然是肯定的。这方面,近些年诸多金牌作文堪称范例。下面,试根据这些佳作梳理出多种实用妙招。

妙招1:借人物评传写考场作文

人物评传是一种叙议结合,从人物经历、性格、思想、品质的某一点生发开来,进而联想、类比,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或可引以为鉴的文体。人物评传在内容上包括两部分――传与评。所谓“传”,即记录人物的人生经历;所谓“评”,即运用议论的方式对人物进行评价,借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写作时应注意:

1.“传”,可略写经历,但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人物评传与人物传记的写作目的有所不同。人物评传虽然是从人物生平落笔,但关键处在于对人物的评价。因此,在叙述生平事迹时应抓住写作对象性格、命运方面的主要特点,合理裁剪,突出重点,以作为后面评介的基础,进而凸显文章主旨。请看江苏考生《忧与爱(兰波曾经说过)》中“传”的部分:

在我十六岁的夏天一个闷热的午后,一张巨幅的照片摆在我的面前,我知道我自己的无知。那是一位头发胡子都花白的老人坐在一架管风琴后面,睿智而安详。在比我大四岁的时候,他已经是世界上巴赫音乐最好的诠释者和演奏家。如果他愿意,他将是世界上最好的管风琴演奏大师。但是,在比我大十一岁的时候,他已经取得了包括神学、律师在内的多项学位,如果他愿意,他将是当时欧洲最年轻的主教。但是,在比我大十四岁的那个清晨,他这样告诉自己:“我要去远方,只为了还债。”他悲悯非洲人民的命运,踏上了非洲这片贫瘠的土地。

这里没有优雅的音乐,也没有辉煌的灯火,甚至没有一块洁白的桌布来进行最为简陋的圣餐会。但是他却在这里学医术,建医院,救治麻风病人,他面对的是疾病、白蚁和瘴疠之气。

但是,他义无反顾,他曾在《敬畏生命》一文中写道:“我在非洲行医,有一次看到几只河马并排而游,跟随我们的船后,在那一瞬间,我感到生命的可爱与珍贵。”也就在那时,他决定在远方播撒他的爱与希望,同时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非洲维系在一起。

在十六岁的夏天一个闷热的午后,一张巨幅照片摆在我面前,他就是非洲圣贤――史怀泽。

作者写“非洲圣贤”史怀泽的人生选择与独特经历,突出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非洲维系在一起”而“义无反顾”,赞颂他身上的“大爱与大忧”,内容翔实而有新意(包括恰当引用人物有特点的语言,真实细腻地表现其内心世界),行文用语神采飞扬,使得广袤、贫瘠的非洲大地上的一道绚丽风景任我们感受、体验――这就符合人物评传的基本特点。

2.“评”,力求语言精当,有自己的思考并善于扣题,确保作文符合题意

在人物评传中,“评”是对“传”的深化,“评”与“传”要做到有机融合。为此,在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叙述、描写揭示传主特有风貌的基础上,应依据其言行事迹,对他(或她)的思想性格、品性操守做出恰如其分又不落俗套的分析、评价。“评”在表达方式上属于议论,所以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比喻说理、辩证论理等方法都可选用。请看安徽考生《不朽的昭君》一文(所写题目为新材料作文“弯道超越”)中“评”的部分的节选:

当别人还在家中研习女红的时候,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一个弯道:登上雕花龙凤船,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来到长安。

当别人争先贿赂画工毛延寿时,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二个弯道:绝不贿赂画工,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禀性。尽管画布上的你,平添了几颗黑痣。

面对和亲,当后宫嫔妃争相躲避时,你又一次拐出了人生第三个弯道:挺身而出,甘愿充当和亲的使者。

三个弯道,三次超越,你已将同时期、同时代的女子远远甩在了身后;三个弯道,三次超越,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境界。

……

昭君,你用智慧拐好了自己的人生,更拐好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安宁。

美哉,那绝世的容貌;惊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

该文围绕供料中的“弯道超越”,紧承前文所写的昭君事迹(出塞和亲后“除去淡淡的离别之苦,更多的则是会心一笑”等)直抒己见,用“三个弯道,三次超越,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境界”“惊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等文句,强调她具有抓住历史机遇的超凡能力和“智慧”,走好了人生中几个重要的关键点,议论深刻,掷地有声。全文扣题准确巧妙,行文张弛有度,充分展现出语言表达的文采和文化积淀的厚实。

3.可适当融入作者自身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能更好地感染读者

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是人物评传的重要特点。作为一篇评传,自然要讲究客观公正,但不等于说字里行间就不能融入作者的深情。梁启超先生提倡的“笔锋常带情感”,理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下面几段文字就是范例:

你手挟着赴刑场的那半支香烟,还燃在历史的光影里;你沿途高唱的《国际歌》,还回响在长汀公园的刑场上;你奋力去照亮社会前进的道路,甚至不惜举全身而自燃,一颗灿星从此陨落――秋白不朽!

孙中山说:“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而你,是即使此身不存,此心也不死的人。你临刑前的从容与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激励了后世不知多少志士;你心中的“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的豪言,始终像鞭子抽在你瘦弱的身躯上,于是你宁肯倒下,也要去铺平中国革命的道路。

你从不灰心,也从不因困难而缩步,哪怕你被王明驱逐出了中共中央领导集团,哪怕你后来被捕,被威逼利诱,你一直很坚定地走向革命;与你同时代的好多人却做了软骨头,在刀剑下乞怜。

你是真正的英雄,是目睹人民臣服于水火时操起菜刀去救国救民的人,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偏偏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倒的英雄戏。

你是文人,信奉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你本该在书斋里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本该将“瞿秋白”这三个字镌刻在文人格上,可是,你没有。

你将自己的全部心血、精魂都倾注在中国革命事业上,一路披荆斩棘,遇刀剑水火而绝不退缩。

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啊,你终己一生,也未曾留巨著传世,然而我却在你喝破魔界、吼震浊世的声音中听到了真正的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你内心为中国发展而献身、为世界进步而殒命的理想,贯通了天香楼到罗汉岭的征程,以至于后世白衣苍狗几经变迁,而你,永垂不朽!

(引自山东考生的《汀上梅花香》)

【高考链接】

杜甫,并不孤寂

2013年安徽一考生

他是诗中的圣人,有着天才诗人的过人天赋,有着伟大诗人的独特魅力。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是唐诗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他是为梦想上下求索而壮志未酬的斗士,他又是孤独的战士。

他,就是杜甫。

望长安星空,梦长安征程。这是一个昌盛繁华的时代,是众多诗人尽情挥洒豪情的时代。长安――一个梦开始的起点,自然成为无数有志之士向往的地方。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杜甫满怀激情踏上这片圣土,充盈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狂想,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一个尽显自己才华的未来。但是那一句“野无遗贤矣”,把他美好的愿望撕裂了。

他孤寂着,一腔愤懑,一种道不出的孤寂。

在世间横流中穿梭了几年后,孤寂的杜甫还是按捺不住自己那一颗赤红之心,他再次踏上了漫漫征途。现实和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究竟有多远呢?“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驱走,率府且逍遥”,孤寂的杜甫再一次发出了内心对现实的痛斥与呐喊。这一次,他又孤寂了。

上天似乎很“垂青”这位伟大的诗人,把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苦难抛给他,他就这样在纷争与流亡中生活着。

春去春来春复春,寒暑易节;月生月尽月还新,被老催人。孤寂的杜甫老了,面对自己的经国理想没有实现,面对现实的离乱与纷争,面对朋友的相继离开,他真的老了,也更孤寂了。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孤寂的杜甫没有被现实的种种挫折压倒。他具有最顽强的生存意志,“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他仍然自鸣得意,“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他放声疾呼,“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他于长夜不寐之后,所祈求的不是一个人的幸福,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孤寂的杜甫,坎坷的一生。离乱之中显现诗人的真性情,世乱飘荡之际显露人间的温情。

身存穷苦之地,心怀弘远之志,他用坚定奏响世纪的最强音,他用呐喊呼唤着美好的未来,他用真挚表达着对国家的丝丝眷恋之情。

一种感慨洋溢在心中,那是他不屈的生命;一个声音在世纪上空呐喊,那是他顽强的精神!

所谓“人物独白”,即采用第一人称自叙、自辩的写法;其变体是以“日记体”“演讲稿”“遗书”“忏悔书”等形式加以展示。请看下面这篇佳作的节选:

韩信的心事

大军明天就要到淮阴城了。这是我韩信成长的地方,我忘不了城外那条河,更忘不了那河边洗衣的漂母。

……

父母双亡,饥寒交迫,我只能每日垂钓河边,靠几条小鱼果腹。几近绝望中,你顺手递来半碗饭食,让我不必再担心饿肚子。

胯下之辱让我尊严尽失,我几乎已经习惯了你每天的施舍,浑浑噩噩地度日。当我无意中许你以厚报时,你随口一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顿时让我无地自容,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作为。事后想想,这句你随口而说的言语补上了我心灵的漏洞,让我重拾勇气,奋进自强。

当我身披金甲、意气风发时,当我统领千军万马、好不威风时,我知道,如果没有你顺手递来的那半碗饭,我韩信或许早已成为河边饿殍,怎么能有今日的辉煌?

当汉王夸我能够“战必胜,攻必克”时,当世人都知道我“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时,我知道,如果没有你随口那句关于“大丈夫”的言语,我或许还是一个满足于每天有你半碗饭吃的可怜的乞丐,怎么会有今天为君王平定天下建功立业的“淮阴侯”?

漂母,你顺手递给我的半碗饭,或许只是出于你善良的本心,因为你不忍心看别人挨饿。你随口说给我的那句话,或许只是出于对一个陌生年轻人的慈爱之心,因为你真的没有想过要得到回报。你顺性而为的小事,在你看来不值一提,可是对我韩信,却意义重大啊。

漂母,你可知道,当我面对满案的尊爵鼎簋、山珍海味,我总会回想起你顺手递给我的那半碗饭。我如今封侯列王,名满天下,而你随口说出的那句话却依然回响在我耳边。善良的你做了一点你认为的小事,不图任何回报,而这些事情对我而言却有了重大意义。你的顺手之举,让困厄中的我渡过难关;你的随口之言,让消沉中的我奋发自强。这些,我怎么能忘记!这些,我怎么能没有回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没齿难忘之情我更要回报!

明天就要到淮阴城了,漂母,我一定要见到你,一定要表达我韩信由衷的谢意!无论你是不是在乎,这都是我必须做的!

这是2012年全国课标卷的一篇满分作文。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审题的准确性相当重要,而选材的新颖性也很重要。在太多的考生把当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当作论据的情况下,这位考生却以人们耳熟能详但又少人问津的“漂母饭信”作为素材,以细致的心理描写重新塑造韩信这一人物形象,其构思颇见新意。

作者选取了一则非常恰切的材料,又选择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角度。文章以韩信的口吻写出漂母的顺手之举和随口之言,扣合作文题目中修船人的言行。结尾部分又水到渠成地表达韩信的由衷谢意,紧扣作文题目中船主的言行。文章所用故事材料准确地阐释了命题材料的核心内涵,揭示出自觉助人和应当感恩的双重主题。至于以“这句你随口而说的言语补上了我心灵的漏洞”对应供料,也是妙笔。

【高考链接】

我求三立

――曾国藩日记

2013年湖南一考生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言乃吾人生之定位,当孜孜以求之。

――题记

1852年6月15日阴沉转晴空

今天是我回乡守制的第15天。一清早就接到一份请我帮朝廷办湖南团练的谕旨。原来这段时间太平军势力迅速扩大,兵锋所指,各地清军或一触即溃,或望风而逃。作为一名科举制度的受益者、清廷器重的政府官员,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恢复封建道德伦理秩序,是我的职责与义务。我想立刻按旨组织兴办民间团练。

然而,作为一介书生,要我马上转换身份,带领一群以农为业的普通乡民,与清廷正规军都难以对付的太平军拼搏,其结果只要稍稍想想,就会让人心惊胆战。无夸之下,我写了一份奏书准备请辞。

没想到奏书正待发出之时,好友郭嵩焘受湖南巡抚张亮基委托,从省城长沙匆匆赶赴曾家,力劝我出山:“今不乘时而出,拘于古礼,何益于君父?且墨从戎,古之制也。”我“本有澄清天下之志”,嵩焘的一番话对我触动很大,但奏书已拟,碍于面子,一时难以改变主意。嵩焘见我犹豫不决,又搬动我父曾麟书出面劝说。如此一来,我心头的所有疑虑涣然冰释――既可保全桑梓,又属遵循父命,可谓忠孝两全也。

1862年11月30日黑云压城

不知不觉,8年过去,我被委任为两江总督,指挥安庆一战。回想8年多来,我大量提拔书生为将,强调义理教育,严肃军纪,现在军队诸将一心,万众一气,战斗力与日俱增。

但战事瞬息万变,连日来我祁门大营遭到太平军威胁,两度陷入险境。幕僚们纷纷劝说我及时离开祁门,尽快进军东南。对此,我一意孤行,义正词严斥责李鸿章,没有采纳幕僚的建议,因为我坚信进攻重点宜放在安庆。只有拔掉安庆这颗“钉子”,才能以上制下,反客为主,掌握两军对垒的主动权,最终达到围攻天京,彻底消灭太平天国的目的。由于我咬定安庆不放松,我军今日终于攻破了安庆。

安庆陷落,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最后一道坚固屏障被清除,攻下天京也就指日可待了。

1864年7月19日阴晴不定

今日我终于率军攻克天京。湘军士兵为报久困城下、死伤惨重之仇,他们逢人便杀,遇财就抢,见屋即烧。我苦口婆心劝说湘军不要滥杀无辜。

天京陷落意味着剿灭太平天国的目的业已实现,我的“事功”也由此达到峰巅。我本该扬眉吐气、高兴陶醉,可我却面临着一连串新的困惑与烦恼。我原以为清廷会加功封赏,而实际上我得到的却是接二连三的严责与警告,甚至军事上的防范。我对清王朝忠心耿耿,却换来了清廷的满腹狐疑!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眼看惊人相似的一幕悲喜剧将会上演,我茫然了。我是起兵反叛清朝,问鼎中原,还是保存实力,维持现状,还是裁撤湘军,自剪羽翼,以明心志?面对30多名湘军将领集于前厅“逼宫”,我犹豫再三、权衡不定。可是,如果再行起兵,不更将自己推向不忠不义、虚假伪善的境地吗?我又何德之有?

于是我请求告老回乡,在我的余年编《曾国藩教子经》,写《序言》。该是立言的时候了。人应该追求的三种境界――立、立功、立言,至此我已实现了,这都得益于我当年的定位。

【运用解析】

本文主要有三个特点:1.内容方面切合题意。文章围绕“定位”这一主题词作文,对“定位”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作者用“三立”导引出人生“定位”的三种境界,然后模拟古人曾国藩的口吻构想三则日记,分别记述“立”“立功”“立言”。相比众多考生对于“定位”的单一理解,该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高人一筹的。立意不错,题材也很独特。2.表达方面技巧运用娴熟。作者以时间为序,把历史材料信手拈来,运用到文章中去;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3.语言流畅。这是一篇遣词造句相当得体的考场佳作。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致记得古籍的意思,还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

上一篇:聚焦“种子发育”,探析生命代谢 下一篇:把脉“免疫调节”问诊复习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