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本科设计教学深度初探

时间:2022-10-06 10:36:32

建筑学专业本科设计教学深度初探

摘 要:近年来伴随国内建筑市场的不断升温,各大高校争相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在建筑学的教学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体课程,理清建筑设计主体课程的教学框架与内容方法,认清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是本文的主旨。

关键词:建筑教育;建筑设计;教学过程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ies have launched major in architecture with the domestic construction market which was continued to heat up. These institutions are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in architecture teach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is the main course of Architec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clear the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teaching metho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Keywords:architecture design;architecture education;teaching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44-02

1 前言

伴随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筑业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繁荣也带来了设计人才的市场繁荣,各大高校争相开办建筑学专业。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我国设置有本科建筑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共计295所,其中仅有45所通过了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其余大多数是新办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在建筑学的教学方面仍处于模仿和摸索阶段。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体课程,纵贯五年制教学体系的始末,以培养学生未来从事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是作为职业建筑师的起点和基础。因此,理清建筑设计主体课程的教学框架与内容方法是上述为数众多的学校办学的必须。

2 目前本科建筑学设计教学的目标体系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建筑教育在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方面,主要是将其按照不同的建筑类型及复杂程度,分阶段分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循序渐进,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尽管各高校在具体的设计题目上有着不少差异,但教学目标设定情况大致一致。

一年级的课程教学是课程设计的开端,既要求保持设计课相互的延续性,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其特殊性。一般以大量基础知识训练和小型设计为主,包括建筑设计初步,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及一些小型建筑的测绘和大师作品赏析。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属于建筑设计基础训练阶段,主要学习低层建筑设计过程;重点掌握建筑空间的功能、形式、空间的处理原则和手法,提高分析空间、组合空间的能力;学习处理建筑与功能以及内外环境关系的方法;创造与建筑相适应的空间规划,营造丰富的生活环境;提高建筑表现图的绘制能力等。三年级培养目标定位是“建筑方案设计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中等建筑设计能力,能熟练运用设计语言准确表达设计意图,具有良好的表现技巧;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建筑表现的能力;及实体模型真实表现场景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设计方法及建筑史、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表现、建筑法规、建筑材料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实践。四年级的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处理单体和群体设计的能力,提高复杂建筑和建筑群体设计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设计的意识,熟悉相关知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高整体设计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建筑设计从立项到完成的全过程,熟悉建筑师的职业特点,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强化计算机能力,进一步将专业技能的深化、拓宽。学生进入五年级后全面进入实践阶段,该学年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有个从理论学习到完成实践工作的转变。

3 建筑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操作

建筑设计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逐步练习、循序教习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可将复合性的建筑设计过程还原为前后相继的五个环节的模块组合,通过分阶段的控制方式和相关的反馈机制,建立设计课实施过程的“过程控制体系”。每个阶段设定关键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化,使之面对复合、综合问题时,能够借助一种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来增强建筑设计课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避免设计实施过程的随机性和任意性。

3.1设计准备阶段的的调查分析(一周时间)

以组为单位,对面对的建筑类型及现状中所涉及的建筑问题进行认识、比较、分析,形成图文结合的调研报告,在班级上展开讨论,使设计贴近具体的行为,使形而上的理论借助实际的问题分化为现实可操控的设计原则和理念。以18班中学设计为例,第一阶段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明确调研议题。这些议题常常围绕校园与环境,建筑空间与行为,单一功能空间的组合等方向展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调研问题具体化,使调研与“校园布局与外部环境肌理”、“校园交通组织与外部环境交通的关系”、“校园环境设置与学生行为特征”、“教室单元的组合模式”“学校建筑的材料及结构”等具体问题相结合。这些问题的提出及研讨,不仅涉及中学校建筑这一建筑类型,也是与教学指导思想所强调的“环境/场所”、“空间/形态”、“材质/技术”等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相一致的。在此环节中,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的书面资料的收集阶段,变为与实际体验和问题研讨相结合,克服了对某一建筑类型的设计模式先入为主式的定型化思维。另外,借助调研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扩展讨论,探讨作为某个设计问题在其它类型建筑设计中的共性化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为设计能力及相关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3.2设计前期的概念性总体构思(两周时间)

对于较为综合化的设计课题,我们把设计前期的总体构思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概念设计,将此前调研、资料分析所涉及的问题及具体的课题任务要求、环境要素综合地加以构想,形成建筑的总体框架。我们仍以上述例子说明,在18班中学设计中,总体构思阶段设定为两周时间,要求对方案的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整体构思。重点考虑的问题有,校园总体布局与外部环境的空间关系、流线关系的组织,校园建筑空间及整体环境的设定,基本教学单元的组合等,着重强调环境场所要素对建筑空间设定的重要价值。该阶段最后要完成一份概念设计草图,并展开以班级为单位的介绍——评价——讨论。这一阶段集中的概念式构思与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设计角色,也为后续环节确立了总体思路。

3.3设计过程的功能组织与空间限定(两周时间)

依据整体的构思,进行空间布局、功能组织,并对其前所形成的总体框形进行调整、深化,转而站在空间限定与组合的角度对由此所形成的功能布局进行整合。在此阶段,前期的总体构思常常会获得不同程度的调整,使总体构思及空间布局不断趋向与各方条件的对应。通过这一阶段内容的实施,使学生意识到,功能组织与空间限定是一个完整设计中诸多要素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促动,互为条件,而非线性的制约关联。

3.4方案深化过程的整合与建构模块(两周时间)

要求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结构、材料、构造知识,扩展深化建筑空间表达的途径,对先期所形成的建筑形态特征进行进一步调整和深入研究,并对方案实施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探讨,使建筑设计意图与材质表达、技术特征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并强化了“模型制作”环节。当代建筑发展中,新技术、新材料的表达及技术思想与设计理念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成为建筑设计中不容忽视方面。为此,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其视为增进和实现建筑空间表达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训练在增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对于引导其方案创作趋于技术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重视对新技术及技术思想的引入,也是保障建筑师持续性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

3.5设计后期的表达、评价与反馈(设计周、一周时间)

建筑设计课期终成绩的确定,不同于试卷型考试课,而是以一学期各阶段设计成绩的总评成绩形成本课程最终成绩,从而在强调设计过程的重要性的同时为学生明确设计思维训练是建筑师职业素养的必须与关键。

4 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4.1设计题目的设置与设计思维培养的结合问题

通常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安排实际任务时,教师会将不同类型的建筑大致按照功能、结构的复杂程度进行排列,再依次按照时间进度分配到各个学期,但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设计的复杂程度的高低确实反映了该建筑类型及场地的约束性条件的多寡,但看似我们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设置设计题目,却未必能够与设计课程的阶段性教学目的相契合。每个阶段的设计课程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侧重点不同,同样的设计任务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体现出教学任务的侧重。这一点并非全部取决于设计任务中的建筑类型,以二年级的设计教学为例,我们当然不会选取像体育馆、影视中心、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之类的建筑作为这个阶段的设计任务,但常规的学校、图书馆却引起了不少学校的争议,有的认为学校和图书馆功能复杂,不适合低年级的设计思维培养,也有不少高校将之作为二年级的最后一个设计题目,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应该是设计任务书的调整,功能相对复杂的建筑在编制任务书时可以将部分内容精简或删除,结合不同阶段培养目标侧重某些内容,这也是建筑学教学工作与具体工程实践项目的区别所在。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低年级的教学最忌急于求成,对于基本空间建构、功能的认知与分析能力是一切类型建筑设计的基础,是设计师的基本素质,此阶段培养的缺、漏项对后续的学习工作影响重大。

4.2 就业与实践对建筑设计课程设置构成的压力

建筑学是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在当今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之际希望自己具有较多的设计经验,这也是设计单位希望看到的,但短暂的五年本科学习,除却建筑师业务实习的半年时间,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建筑设计实践,其余的就是在日常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学习的各种建筑类型。因此,学生希望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能尽可能多的安排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任务。于是不少学校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这一需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尚不具备综合的空间建构能力,抑或由于这一调整,教学中未能充分的培养好学生的空间建构、功能分析等设计能力,致使之后所有的建筑设计任务都无法深入,原本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变成了浅尝辄止的“快餐”,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调整的结果适得其反。

4.3建筑表达工具的变化给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建筑设计的成果表达方式日新月异,从最早的手工描图,人工喷绘效果图,到后来的计算机CAD辅助制图,3DMAX效果图,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从事设计实践的建筑师都感到计算机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质量,而今天的REVIT,BIM,非线性设计等使得计算机已不再仅仅是辅助制图的工具,其强大的计算能力直指建筑设计的本质,并即将颠覆传统的设计理念和表达方式,这将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教学提出挑战,并将是建筑设计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少伟,宋岭,李志民. 对建筑设计课程传统范式教学的思考[J]. 华中建筑,2011,04:172-173+176.

[2]高培. 关于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反思[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61-162.

[3]周拥军,李真,钟丹. 对新世纪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中国 建设教育,2011,Z2:23-25.

[4]张晓燕.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林业教育,2009,04:72-74.

[5]赵敬辛,韩博,李勇.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特色探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3,01:21-25.

[6]朱文一.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考察[J]. 建筑学报,2010,10:1-4.

上一篇:漳州“竹竿厝”民居空间设计初探 下一篇:浅析长庆油田陇东区块水平井钻井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