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文言文诵读指导

时间:2022-10-06 10:28:06

浅谈高中文言文诵读指导

内容提要:熟读或诵读文言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领会文言文独特的节奏美和骈散相宜之美,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从四方面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一、扫清文字障碍;二、关注文本句式;三、还原作品情境;四、指导诵读技巧。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指导 关注 还原 技巧

高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都是艺术成就极高、概括性极强的文章,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熟读或诵读文言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领会文言文独特的节奏美和骈散相宜之美,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了解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诵读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都是教师“一言堂”的串讲,“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翻译,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实,学生如果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反而对文言文望而生畏。张必锟认为“只有诵读才是文言文入门的正确途径。”[1]如果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了成诵的程度,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所以说,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教学,要从以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把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那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呢?

一、扫清文字障碍

表面看来语音这一关在学习文言文时似乎不那么重要,但事实上我们不能忽视正音。文言文,与现代的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较大的差别,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教师引导起来也相当吃力。教好文言文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还有一些高中学生,尚未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若教师也忽略正音这一步,极易在这个问题上使学生形成漏洞。因此,正音成为必要的一环。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些都注明了读音,我们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当碰到一些有争议的字词时,就要求教师开展必要的探究性教学。例如:“汩”是一个多音字,在古汉语中有两种读音,一种读音是“gǔ”,一种读音是“yù”。在《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在这里究竟应该读哪个音呢?查找古代汉语词典不难发现,读“yù”时单用即解作“水急流的样子”,而读“gǔ”时要“汩汩”才解作“水急流的样子”。所以在这里应该读“yù”。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把文章字音读准,句子读优美,读动听,在读中感悟,从而达到读通读顺,读动听。

二、关注文本句式

周振甫先生在《论诵读》一文中有这样的总结:“一是诵读时要分轻重缓急,恰好与文中情事起伏相应;二是要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三是诵读字句妥帖的文章,熟悉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字的安排。”[2]因此,我们在诵读时,除了要做到发音清晰、准确,语句通畅、正确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停顿、重读、语调、速度、语气等方面的技巧。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文本的句式,在诵读时随着句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在句式上很有特色。文章句式,前半篇,多四字句,三、五、六字句辅之,四言与杂言又往往交错而出。且有意识用韵,造成节奏和音韵回环之美;后半篇句式参差不齐,从一字句到十三字句不等,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因此我们在诵读时,就要抑扬顿挫、起伏有致、气韵流畅、节奏时紧时缓,在作者诗一般的语言中体会景与情的融合。尤其在读“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等句子时,一定要读出高低抑扬,极富音乐美的感觉。

三、还原作品情境

外国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这不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3]诵读强调主体性和内悟性,要求学生直接接触文本,强调主体情感投入,把作品还原成完整而鲜活的生命体,强调自我身心的体验,使得自身的情感和作品所累积沉淀的情感进行碰撞、交流,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例如,《兰亭集序》的第一部分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几幅图画:“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崇山峻岭 、清流急湍”、“ 流觞曲水、茂林修竹 ”等美景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画所蕴涵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于是学生能感受到兰亭集会是一次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的风雅集会,朗读的时候调应清新明快。而第二部分作者由和朋友的欢乐相聚联想到人生的际遇和时光的短暂,字里行间充满流连忘返的惆怅和对盛事不常的无奈。朗读时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语调由第一段的清新明快而趋于和缓。第三部分作者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朗读时应是以陈述语气朗读。

四、指导诵读技巧

现行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本)明确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4]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背诵技巧显得很有必要。对于长的课文,根据文段的内容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背诵方法。属于说明或议论的文段,用分层背诵法,即引导学生划分层次,用词语概括层次内容或划出能表现层次内容的词语,然后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一层一层地进行背诵;有些写景的文段也可用这种方法,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第三段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层次背诵;属于具体写景的,用图画背诵法,即把文字所描绘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进行背诵;属于概括写景的,用支点背诵法,即把记忆的材料概括为几个要点,用这几个要点作为记忆的线索,如《醉翁亭记》第二段描写与抒情结合,以写景为主,所写之景是一句话一幅景,将此段概括为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四时之乐,然后进行背诵;属于写人的文段,抓人物的对话或心理活动来记忆。一篇文章的语段、语句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弄清文章的脉络对背诵文言文是有效的。学生在背诵时,可以指导他们一边背诵,一边思索:说完了上句,下句该说什么;说完了上层,下层该说什么,在脑子里构成一根思索的暗线。这样全文就象提珠子一样被提起来。当然还有很多记忆方法。

诵读教学并非文言文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运用诵读教学法,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成绩,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领悟到文学作品的人文美。

参考文献:

[1]张必锟.文言语义概说[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周振甫.论诵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4]《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本).2000.

上一篇:基于新理念的幼儿早操活动探析 下一篇:课堂提问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