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与《汲冢周书》关系小考

时间:2022-10-06 09:42:33

《逸周书》与《汲冢周书》关系小考

摘 要:《逸周书》,先秦文献,相传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尚书・周书》的逸篇,故得名。汉代的司马迁、郑玄、马融、蔡邕等人都称其为《周书》。晋代开始,学者们多称其为《逸周书》。与此同时,《逸周书》与晋武帝时期出现的汲冢竹书开始发生联系,以至后世的目录书中出现了《汲冢周书》这样的记载。那么,《逸周书》和汲冢《周书》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关键词:《逸周书》 《汲冢周书》 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286-01

《逸周书》,是先秦时期出现的一部记载周朝时诰誓辞命的记言体史书。今本全书10卷70篇,正文70篇,序1篇。其叙事上起周文、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周灵、景王。《逸周书》内容庞杂,体例不一,性质各异,与《尚书》的形式和内容比较相似。

《汉书・艺文志・书类》:“《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①唐颜师古注引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②可见在汉代,《周书》当是《逸周书》的本名。刘向认为其是“周时诰誓号令也”,大体反映了该书记言体史书的性质。

唐代开始,目录书中有关《逸周书》的记载出现了变化。《隋书・经籍志》:“《周书》十卷,汲冢书,似仲尼删《书》之余。”③ 《新唐书・艺文志》:“《汲冢周书》十卷。”④《宋史・艺文志》:“《汲冢周书》十卷,晋太康中于汲冢得之。孔晁注。”⑤由是可见,从唐代开始,《逸周书》与西晋时发掘的汲冢竹书产生了联系。

汲冢竹书,是西晋武帝时在汲郡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一批竹简古书。

对汲冢竹书记载最详尽的是《晋书・束皙传》。其文曰: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⑥。

分析以上史料,可见在汲冢竹书中,除了《周易》《纪年》等四书可以整理外,其余则“简书折坏,不识名题”。所谓《周书》者也出现于其中,但是,这《周书》的内容并不可知。幸运的是,此《周书》的部分内容被汲令卢无忌的《齐太公吕望碑》所征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如下:

太康二年县之西偏有盗发冢,得竹策之书。书藏之年,当秦坑儒之前八十六岁。其《周志》曰:“文王梦天帝,服玄禳,以立于令狐之津。帝曰:‘昌,赐汝望!’文王再拜稽首,太公于后亦再拜稽首。文王梦之之夜,太公梦之亦然。其后文王见太公而训之曰:‘而名为望乎?’答曰:‘唯,名望。’文王曰:‘吾如有所于见汝。’太公言其年月与其日,且尽道其言;‘臣此以得见也。’文王曰:‘有之有之。’遂与之归,以为卿士。”其纪年曰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参考年数,盖寿百一十余岁。⑦

《周书》在先秦时被称为《周志》是有例可查的⑧。晋代人称《周书》为《周志》应当是沿用前代的旧称。考察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此《周书》在篇章结构上,虽以周文王与吕望问答对话为主,但实际上以推崇吕望为主旨。所谓天帝托梦等玄学内容也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太公吕望的神奇与神秘,体现当时玄学思想的流行,这与《逸周书》的内容显然是不同的。由此可见,《逸周书》与《汲冢周书》二者除了名字类似之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汉艺文志周书》条曰:

汉艺文志周书七十一篇,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隋》《唐志》系之汲冢,然汲冢得竹书在晋咸宁五年,而太史公、郑康成、许叔重、马融皆引其文,皆在汉世。杜元凯解《左传》时,书亦未出也,亦以《周书》为据。《束皙传》及《左传正义》引王隐《晋书》所载竹书之目,亦无《周书》,然则系于汲冢误矣。今按:《史通》亦多引其书,皆不冠以汲冢,《隋》《唐志》之误信矣。⑨

王应麟判定汲冢《周书》不是《逸周书》的依据是早在汲冢竹书出土之前,就有大量学者引用《逸周书》中的文句,因此断定汲冢《周书》并不是《逸周书》。应该说,王应麟的结论是正确的,但其论据却稍显牵强。特别是其认为“《束皙传》及《左传正义》引王隐《晋书》所载竹书之目,亦无《周书》”,实际上,在《束皙传》中,有“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的记载。由此可见,古圣人的观点也是值得我们去推敲的。

清代史臣与王应麟一样,也持《汲冢周书》不是《逸周书》的观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旧本题曰《汲冢周书》。考《隋经籍志》、《唐艺文志》,俱称此书以晋太康二年得於魏安王蒙中。则汲冢之说,其来已久。……惟旧本载嘉定十五年《丁黼跋》,反覆考证,确以为不出汲冢。斯定论矣。⑩

四库馆臣认为《逸周书》不是出于汲冢古墓,其所据论点较王氏为多,考证也较王氏更细,体现了当时的学风。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观点:

1.汲冢竹书中确有名为《周书》的文献出土。

2.《汲冢周书》与《逸周书》内容并不相同,二者之间联系其实不多。

3.后世目录书中所谓的“汲冢周书”实是一种误记。

参考文献

[1] 朱希祖. 汲冢书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黄怀信. 逸周书源流考辨 [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3] 朱渊清. 再现的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刘起D.尚书学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 李绍平. 逸周书考辨四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

[6] 黄怀信 .逸周书时代略考[J]. 西北大学学报[J],1990(1)。

注释:

①《汉书・艺文志》卷三十,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②《汉书・艺文志》卷三十,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③《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④《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十八,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⑤《宋史・艺文志》卷二百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⑥《春秋左传正义》引,《玉海》卷四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

⑦严可均校辑《全晋文》卷八十六。

⑧如《左传・文公二年》载:“《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文见于今《逸周书・大匡》。

⑨《困W纪闻》卷二,四部丛刊三编景元本。

⑩《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上一篇: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 下一篇: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