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日本竹中大工后

时间:2022-10-06 09:21:53

2011年UIA大会上,位于东京国际会议中心一楼玻璃大厅的展示空间里,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馆的产品展示可谓独树一帜:精美的木器工具,精湛的木工技术吸引了参会嘉宾纷纷驻足。竹中大工道具馆的工匠们现场演示用刨子刨方木,展台上业已摆放了数根已经刨去皮的方木。他们使用的刨子没有手柄,直接摁住刨子向后拉(与国内刨子使用手法相反),随着木屑缓缓滑出,刨过的木头如涂上清漆般光滑,在场的观众无不称奇。而更吸引人的是刨出的木屑薄如蝉翼却绵延几米都能不折断,看上去摸起来都如同浅黄色的细纱一般。大家也争先恐后的索取一段木屑,仿佛为了证明自己所见并非梦境,也算是一种纪念。

究竟竹中大工是什么样的机构呢?又是为什么会保留和传承这些工具和技艺呢?

20世纪之前,与中国一样,日本建筑主要以木构为主。高速发展的技术以及工匠们世代相传的手艺则使木建筑不断发展,形式日益多样,外观日益精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匠们专业的工具在木建筑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1943年东京建筑工程协会委托劳动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研究表明,标准的一套木工器具有179件。其中凿子最多有49种,接下来是刨子40种、钻26种,还有锯等其他数十种工具。木匠们每天早上都要从全套工具中选出一天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放进随身的工具箱中。

这使我想起了网络上看到的日本节目《住宅全能改造王》,每一位建筑师都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到施工中去。他们将拥挤、黑暗、狭窄的屋子重新设计改造后,业主走进屋子时都是惊呼建筑师的鬼斧神工。在对空间的最优化利用的同时,日本建筑师对工具的熟悉程度和对材料的敏感程度都是相当出色。竹中大工道具馆所致力的事业,让我感受到耳濡目染甚至亲手操作所带来的兴趣导向以及培训,对一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普遍意义。

木工在中国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木材的应用也相当广泛,从先秦到晚清木材基本上是建筑的主要材料。“木工”作为一个名词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礼记・曲礼下》中提到:“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那时候“木工”还仅仅是一个官名,表明其职责范围是有关木料建造的一类。之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木工逐渐被视为下等职业,主要依靠师徒口授相传,也没有完整木工书籍与教育机构。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工匠鲁班从小跟随家人参加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对建筑、木工等行业做了巨大贡献,还有被认为是他设计的工具,如锯、曲尺等被沿用至今,因此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师祖。为了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管理搞好工程质量,1987年由中国建筑业联合会以“鲁班”命名,设立“建筑工程鲁班奖”。这也是目前中国建筑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隋唐开始由工部掌管工程营造事项,像帝王的宫殿、园林、祭祀庙宇、陵园等建设,但工部只是指导与组织,具体实施营造是由各地招募来的工匠来执行。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出现,比如晚明皇帝熹宗朱由校就因为酷爱木工制作,而被人称作“木匠皇帝”。1949年后建造的建筑使用木材及木工技术大幅度减少,主要使用在屋顶、门窗、家具等方面。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将机械化引入木工行业,电锯、电刨子等使凿子、刨子等这些传统工具的使用量越来越少了。竹中大工道具馆正是在此背景下创立的。作为日本一所研究与收藏木工工具的机构,竹中大工道具馆的主要宗旨是一方面收集和保护优秀的传统工具,另一方面研究和展示这些特殊的工具,将其及所代表的日本传统木工精神与工作态度传承给下一代。同时道具馆也致力于保护和发展日本传统木建筑。竹中大工道具馆位于神户市中央区,馆内不仅收藏各式传统工具、建筑模型,还培养了一批继承传统技艺的工匠,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宣传教授木工技艺。道具馆还将研究分类整理结集出版,并定期制作电子刊物,讲述最新木构发展动态,传播木工技艺技法。道具馆还对社会开放,作为青少年增长见识和专业学校学生的实习基地等等。

竹中大工道具馆作为一所研究木工工具与技艺的机构,能被邀请在世界建筑师大会上进行展示,可见日本木工使用还是相当广泛,社会对这门技艺的重视。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现代家居生活深入每一个家庭,各种三合板、密度板、刨花板、大芯板等板材应用相当广泛,这些快捷式组合家具更是加剧传统木工技艺的淘汰。这几年,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实木家具使用量逐渐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木工又开始热起来。希望木工技艺能继续良好发展下去。

作者:王祥东,《建筑创作》杂志社记者

摄影:王祥东,《建筑创作》杂志社记者

收稿日期:2011年12月

上一篇:藤本壮介事务所 下一篇:渡边邦夫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