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俱备 东风已吹

时间:2022-10-06 08:50:54

中国曾产生过数不胜数的民间剧种,其中不少被世界列为文化珍宝。相同情况也发生在西方近代歌剧,以及现在横扫世界的音乐剧。所有此类型的表演,未来可能汇聚为一个“广义”音乐剧。“音乐剧”多元多样,是个无法被定义的名词,个人认为与其说是一种型式,不如说是一种精神。运用所有可能的音乐素材,不受既定格式限制,发挥创意,提供大众一种包罗万象的综合表演。不管将来是“音乐剧容纳传统素材”,或是“传统戏曲音乐剧化”,我们都准备迎接一个全面音乐剧的时代。

第零期、无所知期

所谓“无所知”,代表“‘有’而不知其所以有”。台湾在二战后,经济逐渐起飞,并一直与美国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上世纪60到80年间,几乎所有知名音乐剧电影都在台湾造成热潮,例如《真善美》(《音乐之声》)、《国王与我》、《西城故事》、《窈窕淑女》……这些电影虽然家喻户晓,但人们并不知道它们就是所谓的“音乐剧”。

反倒是头脑灵活的香港电影界,模仿西方“音乐电影”手法,吸取音乐剧概念,把传统戏曲改头换面,造就一个“黄梅调电影”盛世。60年代的《梁祝.》、《三笑姻缘》等黄梅戏电影红透半边天,影星来台万人空巷。这些“黄梅调电影”的外表虽是中国戏曲,但音乐编曲、结构和表现手法早已变成“非典型戏曲”,现在很多研究者已将之纳入中国音乐剧的一部分。

第一期、探索期(80年代)

80年代,西方音乐剧因为韦伯等新兴作家的加入,为音乐剧注入新血,《猫》和《歌剧魅影》把音乐剧新盛世推到高点,并通过媒体和唱片多少唤起台湾音乐界注意。台湾过去有很多载歌载舞的表演,但真正号称以西方音乐剧为创作规格的,是李泰祥在1987年发表的音乐剧《棋王》。李泰祥当时是台湾声望最高的音乐才子,自从《橄榄树》被齐豫唱红后,声望如日中天。编剧是张系国、三毛,齐秦、张艾嘉、声乐教授曾道雄主演,许博允、吴静吉担任制作人,可说是台湾艺文山头一次大结合。

然而从作品来看,不难发现当时对音乐剧概念尚不成熟,认为音乐剧就是“半古典、半流行”,对于塑造一部成功作品的整体规划,经验和技巧的缺乏可想而知。《棋王》演出后并未造成风潮,相反的,它显示当时台湾还不具备制作音乐剧的条件。因此往后十年可以称为“休止期”,虽然有零星实验,但都不足以称为风潮。

第二期、戏剧界期(90年代)

九零年代,经过十年的摸索,台湾音乐剧创作能量总算开始展现。然而此阶段的推动者,却是戏剧界团体。个人估计原因有二:一是自从台湾现代剧场风气打开后,戏剧界一直有敢冲敢闯、敢创新、敢突破的挑战精神,音乐界相对保守,固守西方学院体论体系,少有打破格局的作为;二是戏剧界做音乐剧较少有音乐包袱,一般观众认为戏剧加入音乐元素,无论如何都是“加分”,而直接由音乐界制作,则马上面临音乐成绩的评价,出手也就更有顾忌。

无论如何,戏剧界率先开创台湾音乐剧的第一个盛世,果陀剧场和绿光剧团是两大代表团体。诸如“表坊”、“春禾”……也有些作品,但仍以前二者为大宗。

果陀剧场导演梁志民基于对音乐剧的喜爱,于1995年推出《大鼻子情圣西哈诺》(张弘毅作曲),这是《棋王》后,台湾首度以挑战百老汇之姿,推出的大型主力音乐剧作品。可惜作品仍有准备欠周的情形,风格也受限于对西方音乐剧的追随,显得欠缺自信与独到主张。这部剧最大的成就,还是登高一呼,宣告新时代的来临。

1997年果陀推出《吻我吧娜娜》(张雨生作曲),张雨生一初生之犊的勇气,不受既有规格、包袱限制,忠实于自己风格创作,作品反而显得自然而完整。可惜张雨生完成这部音乐剧后不久就车祸去世,无法延续发展。下一部作品《天使不夜城》由鲍比达创作,并首度邀请蔡琴主演,而蔡琴也在后续几部作品中扮演主角,开启一段以歌唱取胜的音乐剧阶段。

另一个重要音乐剧团体是绿光,它在果陀之前就创作了《领带与高跟鞋》系列歌唱剧,由资深音乐家陈扬担任作曲,走生活化路线,音乐单纯而平易近人,演唱者没有专业的歌唱训练。虽然率真的风格受到一般观众欢迎,但在更专业的音乐剧出现后,绿光就在这个领域淡出了。

第三期、音乐团体期(21世纪)

2000年后,制作技术普遍提高,音乐团体才开始参与制作音乐剧,杜黑领导、实力雄厚的台北爱乐合唱团是其中主力,甚至为制作音乐剧成立了爱乐剧工厂,接连推出几部作品。但客观而言,和戏剧界作品恰好相反,音乐团体演唱素质较高,但戏剧部份较薄弱。在历经原创歌剧的反应欠佳后,近期改走采用现成歌曲的路线,反应不错,也曾在内地巡回演出。例如采用上海老歌编成的《双城恋曲》、采用校园民歌编成的《十年》等。

另一组新兴势力,则是音乐剧界。与音乐团体的差别,在于这个领域的参与者从出发点就是音乐剧爱好者,既不满足戏剧界的音乐处理,也不满足音乐界松散的戏剧。他们未必是科班音乐背景,可是由于他们对音乐剧的喜爱与关切,对发展出具专业性与发展性的原创音乐剧,提出许多实战经验和贡献。目前这类团体已经为数不少,但都还在摸索生存与发展之道,包括笔者自己营运的音乐时代剧场、以及更年轻的耀演剧团、曙光剧团、疯戏乐,已经结束的岚创作体……等。

“音乐时代”与台湾三部曲

音乐时代剧场成立目的与我个人理想有关。笔者过去担任媒体乐评人,长期关注本土音乐发展。90年代与戏剧界朋友一同鼓吹创作音乐剧,可是随着时间推移,觉得创作达到一个瓶颈,“音乐式的思考逻辑”往往是戏剧界不能体会的。诚然,艺术有风格和着重点的差别,没有所谓绝对的对或错,但我认为以音乐为出发点思考的路,应该要有人走上一走。

基于实验热诚,2003年得到支持后,制作首部作品《梁祝》(辛晓琪主演,钟耀光作曲,李小平导演)。接着2005年制作以中国现代史为题材的《世纪回眸.宋美龄》(冉天豪作曲,王友辉导演)。2006年开始,一连制作了三部以使用台湾方言和本土故事题材创作的“台湾音乐剧三部曲”,分别是2006年《四月望雨》(冉天豪作曲,杨士平导演)、2008二部曲《隔壁亲家》(冉天豪作曲,曾慧诚导演),以及2010三部曲《渭水春风》(冉天豪作曲,符宏征导演)。

上一篇:梁丽:十年等来梁柳枝 下一篇:世界影坛的法兰西风景